
白描手法在散曲创作中的运用
白描,本是国画画法的一种,纯用线条勾画,不加彩色渲染。借用在文学作品中,指文字简练单纯,不加渲染烘托的写作风格,即言简意丰的简笔。白描在诗歌中较常运用,无论写景、写人、还是叙事,都可能产生言简意赅的效果。白描手法在元散曲中运用更为普遍,作为一种艺术方法,它朴素传神地描绘形象,表现意境,突显语言特点和散曲风格。如马致远的[越调·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其中“枯藤老树昏鸦”、“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是萧瑟之景,“小桥流水人家”是温馨之景,这些景物的叠加就会在读者头脑中呈现出一幅“天涯游子图”。这样的图景所引发的感情又会从心底弥漫开来,并于最后被一语道破:“断肠人在天涯!”其中出现的景物并非是作者心灵的直接物化,也不直接融合、映现作者的感情,而仅是一种供作者进行感情评价的客观、自然之景,这就是白描。作者要抒写何种感情,常常是把由此景引起的感受及对此景的感情评价直接道出,景物的含意也就豁然明白。可见,作者只是用白描手法对景物进行了排列,却达到了一种千古绝唱的效果。
由于白描要求是用简炼的墨线勾描人物和各种景象的轮廓、形态、特点,突出其神韵。要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准确有力的笔触,简炼的语言,寥寥数笔就写出活生生的形象来,表现出自己对事物的感受。可见白描是一种具有写实倾向的艺术表现手法,这又与诗歌的诗意特征产生某些矛盾,写实的白描有时会约束诗歌的抒情,诗歌中的许多意象是为了更准确地表达诗人的感情想象的变幻意象,而白描的写实性可能会破坏诗歌想象的变幻意象的创造,这一点在诗词创作中较为突出。由于散曲惯用直露表达,所以不着颜色或略施淡墨,以形象本身简洁的特征表露唤起读者联想,得以丰富形象的白描手法更适于在散曲创作中运用。但是如前所述,其运用难度之大也是不言而喻的,如果运用不当往往会对作品的表达力产生破坏。善为者可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不事雕饰,不加烘托而使曲作“语淡而终不薄”;不善为者则会使曲作语句无神枯涩、意象堆砌板滞,意境平庸散乱,甚至于全无足道,称为败笔。
要掌握好白描手法,主要途径还是要认真研读元人散曲精品,不断总结经验,下面提出一点思路与各位散曲爱好者共同探讨。

突出重点
首先要做到突出重点,甚至可以不写背景,只突出主体。创作中应抓住描写对象的主要特征,用最朴素、最简练的笔墨如实地勾勒出人物、事件、景物的情态面貌。如贯云石[中吕·红绣鞋]
挨着靠着云窗同坐,看着笑着月枕双歌。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四更过情未足,情未足夜如梭。天哪,更闰一更妨甚么。
贯云石的散曲以写山林逸乐生活与男女恋情为主。作品风格基本上属豪放派,以清俊见长。其散曲大多语言朴实,尤其在写男女感情时,通常借助白描的手法,以明白的家常语言,把恋人之间两情欢惬、相亲相爱的种种场景展现给读者,立意新奇,使人回味无穷。该曲一开始,便以对句直接入题,如同两幅特写镜头,把两个人相偎相依、形影不离的兴奋欢乐展现在人们面前。在这里,既有行为动作的描写,也有神情意态的展示。抓住典型动作:“挨着靠着”表现了耳鬓厮磨的柔情蜜意;“看着笑着”进一步刻划出情侣之间互相爱悦时那种欢快融洽而又兴奋激动的心情。接下来作者笔锋陡转,抓住典型心理:“听着数着愁着怕着早四更过”,使曲子的情感节奏由轻松愉快转入到了紧张急迫。他们一方面珍惜这难得的机会,尽情相爱,另一方面又担心这美好的夜晚过的太快。就在这“挨着靠着”、“看着笑着”极尽温存爱悦的同时,他们也在时刻数着更声,眼看着四更天已过,五更天即将到来。“情未尽”而分手,恋人们只感到“夜如梭”,美好的时刻过的太快了。情急之间,他们只好对天发出半是怨叹半是希望的祝告:“天哪,更闰一更妨什么!”“闰一更”是只有沉迷在热恋中难舍难分的情侣才会产生的离奇设想。作者通过“闰一更”这样的离奇设想,既表现了这对情侣之间热烈、深挚的爱情,也从侧面暗示人们,他们这次幽会的机会是多么的来之不易。再如曾瑞的[南吕·四块玉]《闺情》:
簪玉折,菱花缺,旧恨新愁乱山叠。思君凝望临台榭。鱼雁无,音信绝,何处也。
曾瑞散曲语言风格,因其题材内容驳杂,风格也甚是多样,但语言风格莫不与题材内容相协。上曲没有在背景描写上浪费笔墨,写“闺情闺怨”直奔主题,将人物的心理情态、行为面貌用白描手法直接呈现在读者面前,用“簪玉折,菱花缺”来表现旧恨新愁如“乱山叠”一般,用“思”的心理动作,与“望”的外在动作将少妇的相思之情表达的淋漓尽致。
上述两例都是没有背景描述或背景很干净,而是突出了人物,选择人物典型的动作、表情、心理活动进行精心刻画。选择最富有表现力的动词来描写事物或人物在散曲创作中是十分重要的,因为全部生活就是运动,因而在艺术语言中,最重要的是动词。上面两个曲子既善于运用动词,还具有通过离奇设想来刻划特定情境中人物主观心理感受的特点。

白描既重形肖更重神似,要力求细节摹神,不求细致,只求传神。要避免浓丽的形容词和繁复的修辞语,用语节俭,神形毕现,绝不精雕细刻。在叙事题材的散曲中白描手法屡见不鲜,其中优秀者能把人物的外貌、生理或心理特征与性格统一起来以形传神,而且能通过描摹人物的行为和动作及声音、语态来反映人物的心理活动,表现人物的性格特征,做到着墨不多,人物形象却逼真传神。另外,在叙事过程中,元曲家们在意境的营造与情境的创设上往往采用情与事结合的手法,令“情中有事,事中含情”,使得事为情而生,情为事而动。如徐再思[双调·沉醉东风]《春情》:
一自多才间阔,几时盼得成合?今日个猛见他,门前过。待唤着怕人瞧科。我这里高唱当时《水调歌》,要识得声音是我。
徐再思的散曲往往能透过一个细节、一个行动来敷衍一个故事,表达一种情境。全曲用白描手法,并具有故事性,抓住情人相遇的瞬间,把一个正在热恋中的少女偶然遇见情人时那种激动、胆怯而又羞涩的心理,以及呼唤情人的细节刻画的惟妙惟肖。全篇完全是模拟闺中少女的身份和心态来展开的,语调清晰流畅,语言与所刻画的热烈追求爱情的女主人形象完美结合,使其真实可感呼之欲出,极富生活性。再如马致远小令[双调·寿阳曲]《山市晴岚》:
花村外,草店西,晚霞明雨收天霁。四围山一竿残照里,锦屏风又添铺翠。
小令不事雕琢,纯用白描,由村而店,由小到大,由霞及霁,由山及翠,短短几句,寥寥数笔,将时间地点情感都交代清楚,构成一幅迷人的山市晴岚图。末句化用王维《送方尊师归嵩山》中“夕阳彩翠忽成岚”之诗意,不露痕迹,曲文典雅清新。

白描要重视个性化特征的扫描。既然白描是一种线条式的勾勒, 那么勾勒的物象就应该最富个性化的。也就是说从勾勒物象的轮廓上一瞅便能认定是什么人或景,也即要力争“白描入骨”,不尚华丽,务求朴实,务要精致、凝练。白描用于写人、写物、绘景,以能触发读者联想,增强艺术感染力为上。不加陪衬和烘托,看似俭省朴素,实质造成了一片“艺术空白”,给读者去进行二度创造的余地,生成联想,增绘一幅广漠的艺术画面。
如贯云石[双调·殿前欢]:
隔帘听,几番风送卖花声。夜来微雨天阶净,小院闲庭。轻寒翠袖生,穿芳径,十二阑干凭。杏花疏影,杨柳新晴。
这首散曲写到作者隔帘听雨,风吹落花,运用“小雨”“杏花”“杨柳”的意象,构建了清新闲适的意境。作者用白描的手法,画面处理的干净、利落,运笔从容,以景入情,由情还景,情与景自然地交织在一起,使人感觉不到一丝间隙。在淡淡优美景色中闪烁着作者独特的情感,于平凡处见神奇,有“小园香径独徘徊”的余韵,美轮美奂,读来令人身临其境,流连忘返。再如徐再思[越调·凭栏人]《春情》:
髻拥春云松玉钗。眉淡秋山羞镜台。海棠开未开。粉郎来未来。
这首小令,选材平凡、琐细,意象灵动、新奇、纤巧,情调风趣、诙谐,白描手法与口语化,使镜头感极强,起到了视觉再现作用。曲作只撷取闺中人晨起懒理梳妆的的瞬间的犹豫和动作,寥寥几笔白描,就活脱地写出了闺中女子隐秘复杂的神情举止。曲中前半段的语言含蓄蕴藉,清丽典雅,而后半段的“开未开”、“来未来”,完全是口语化的,曲子顿时平添了很多的生活情趣。前后雅俗共赏,颇有异趣,既平添了清爽之风,也饱含婉丽的特色。在清丽含蓄之余,含有俚俗谐趣之余味。仅仅四句,就能牵动读者的情思,引发众多的想象,足见作者运用白描已臻挥洒自如、出神入化之境界。

从前述例子可见,许多元曲家将目光更多地投向自身,投向平凡状态中的生活,他们散曲创作的选材大多具有平凡琐细的特点。所谓选材的平凡琐细,是指反映人们司空见惯的日常生活素材、个人遭际,且多为琐事细节,缺乏深刻的社会意义,但由于贴近作者基本的生活状态,而显得真实真切,且更适于白描手法的运用。
文学作品中的白描要汲取中国绘画中白描的精华,借鉴其运用线条的浓淡粗细、方圆、转折变化和用笔的轻重、快慢、顿挫等,来描写物象的形态、特征、质感以求表现出艺术形式的美。所以说,白描技法贵在变化与灵动,白描技法是为了体现散曲作品诗意的平淡,白描技法或可以使散曲作品风格趋向清灵雅化。

鲁迅先生把白描手法概括成十二个字,即“有真意,去粉饰,少做作,勿卖弄”,把其作为制曲中运用白描手法的要求也非常适用。白描要求尽力避免书卷典故以及词藻文饰的过度使用,以尽量简洁、朴素、自然的笔触写景、叙事、议论、抒情,但同时又要求简洁中传神采,朴素中见精神,自然中涵功力。换句话来说,白描作为一种轮廓的勾勒, 其创作是朴素的,但更应是有力度的、层次感较强的、富于线条结构的人或景的最大众化的表现手法。尽管看起来是寥寥数笔的写真,也应包蕴着艺术的穿透力、构建美和灵性美。而这就意味着对于创作者艺术敏感、艺术天赋与艺术功力的直接考验与逼迫,因此,写作难度也很大。
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虽然元代曲家在运用白描手法时大量采用俗语和白话进行创作。但是采用俗语和白话进行描写却并不一定等于白描。有的初学者,学习白描手法时大量使用白话和俗语,对素材不加选择和剪裁,罗列堆砌,反会使得曲作毫无生气。

周镭,笔名:观山、一路观山、介之见山;河北地质大学教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河北诗词协会会员,安徽省诗词学会散曲分会会员,兰社顾问,珠江月诗社会员;乐途旅游网专栏作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