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邹丽卿
抑制不住好奇心,笔者近日到姚氏宗祠探寻,一窥姚氏一族的神秘族史。
“南张北姚,无事莫撩。姚家里喊打,张家里喊舍。张家里告一状,姚家里死一半。”
萍乡人口口相传的南张北姚,历史上都是萍乡城的名门望族。无论是姚氏一族,还是张氏一族,在源远流长中都无形地蒙上了一层神化了的色彩。
据姚氏宗祠的亭碑里《序》中所言,可知大受公的爷爷——朝佐公,明洪武年间,自吉州来萍,落户长平杉木西坑(长平西溪)。后来,大受公迁居萍乡城,是萍乡城里这一支的祖先。他以做木匠为业。姚姓一族在登岸鹅湖落户,开基创业,开枝散叶,并建祠于萍乡城北,现在七星大酒店后面。

祭祀祖宗或先贤的庙堂,或后世宗族宗祠亦通称祠堂。
姚氏宗祠,也就是姚家祠堂。这座祠堂的构造比起三进祠堂略微建得简单一些。始建于清雍正十三年(1735年),占地3.6亩,进深32.6米。具体由祠门、二门(也可称仪门)、享堂构成。享堂,就是供奉祖宗牌位的地方。
从古至今,毋庸置疑,祠堂会建在风水宝地上。依山而建,意蕴“靠山”,最好有水,若有古木参天就更好。现在的姚氏宗祠因为城市开发,已经改变了当初的模样。本来祠堂周围都是同姓人家聚族而居的血缘村落,目前也因为拆迁的原因发生了变化。

远观,万丈光芒照耀下的姚家祠堂气魄恢宏,古色古香,庄严肃穆。
走近,当姚家祠堂的风貌跃入眼帘,笔者仰望高出赭红色的祠堂门的门柱上,红色琉璃瓦砌成气势煌煌的四角飞檐。造型优美,气韵生动,色调艳丽。飞檐之下,大门之上的大理石碑正面赫然写着“帝舜苗裔”四个鎏金大字。萍乡城北姚氏系帝舜苗裔,也就是舜帝的后人的意思。笔者初到姚氏宗祠时以为这牌匾上的“苗”是指苗族,有姚氏后人告诉我说是指根苗。
两边门柱上醒目地写着一副白底金色对联:瓜瓞蔓全球,时亘五千年。意思很明显,祈愿子嗣像瓜瓞绵绵的藤蔓一样布满全世界,生生不息延续不绝。对联一没有按平仄,二对仗也不工整。唯一可取的是姚氏家族希望千秋万代的愿望。
朱红色的院墙,围裹着祠堂。祠堂是中国家族的精神家园,扮演着家族保护神的角色,保佑着家族世世代代的兴旺,子孙的繁衍。
孔子曰:“祭如在,祭神如神在。”孔子认为祖先就在冥冥之中。有了祠堂,族人在这里祭奠先祖,就会得到庇护。姚家祠堂的子孙们当然也是这么想的。
咬文嚼字解释起来,祠堂是父系氏族社会的产物,“祠堂”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汉代,是血缘权力的外化。从这种意义上讲,祠堂是权利的化身。所以元朝以前的统治阶级认为,修建祠堂有等级之限,而民间不得立祠。后到明代嘉靖才“许民间皆联宗立庙”。
旧时的祠堂除了用来供奉和祭祀祖先,还有多种功能。祠堂是父权、夫权、族权和神权的体现,凡族人违反族规,则在这里受到处理,直至逐出宗祠,它是道德的法庭;祠堂也可以作为家族的社交场所;有的宗祠附设学校,族人子弟在这里上学。正因如此,祠堂建筑一般都比民宅规模大、质量好,越有权势和财势的家族,他们的祠堂往往越讲究。

进入姚氏宗祠,迎面看见写着“亭碑”字样的牌子挂在竖立的旗杆石上。旗杆石是用来标榜身份、光宗耀祖的。据说,古代科举制封建社会里,经过科举应试获得功名者,就可在宗祠或祖屋门前竖旗杆石,以此彰显身份,昭示世人,激励后辈。这也标志着姚氏家族是当地大族,家族里有中了科举功名的人。
亭碑分两大块,包括《序》《堂铭二十四则》《家训》《家戒》等内容。黑色石碑,隶书镌刻,字迹端庄,秀美大方。
亭碑对面挂着几幅后世子孙敬献的对联,有云:凤山苍苍鹅水泱泱人杰地灵万古扬名,为国捐躯著书传世英雄辈出百世其昌。

瑰丽壮观的二门,也叫仪门。有十来米宽,五六米高,门上悬挂黑底烫金刚劲有力的楷书大字“姚氏宗祠”。右边垂挂“萍乡市民间武术传承基地”的银色铝合金牌匾。可见,自古至今,萍乡北门姚氏一族在武术方面的杰出,具有不可撼动的地位。
进到二门向里看,中间是一个宽阔的天井。天井具备藏风聚气的风水意义,与繁衍后代有关,可以倾注多子多福的祈愿。
天井过去,对着二门的是姚氏宗祠最庄严而幽静的享堂——吾兴堂。吾兴堂,本为吴兴堂,因为姚氏这一支发源于吴兴郡,后族人改谐音为吾兴,是取其意。“吾兴”,顾名思义地表明修建祠堂的目的就是希望子嗣兴旺,有出息,祈求子孙发达。

有左右两个庑廊,都通到享堂。左边庑廊墙壁上有五块装裱方正的牌匾,第一块上方红底黄字“一门三代:九个武官”,右边写着:姚家能在当地成旺族,原因不仅是人口增长快,更因为在清乾隆晚期以来,萍乡的姚家就人才辈出,萍北一家三代有九名六品以上武官,其中二品军功将军三人。
第二块牌匾讲述:1916年保定陆军军官学校第三期步科毕业的姚纯(1894年—1940年)以战功显赫升任为36军中将军长兼渝南警备副司令。他是有名是抗日将领,坚守昆仑关阵地英勇杀敌,1940年因病饮恨长逝,终年46岁。后追认为上将,在姚氏宗祠内隆重举行了公祭。
第三块牌匾写着儒将姚葛民(1909年—2004年),他参加过武汉会战、湖北会战、宜昌会战等重大抗日战役。不少著作和个人藏书都捐赠给了萍乡市图书馆。堪称文武双全。他曾任新竹市长,但根在萍乡,心系祖国,多次回萍祭祖。
还有一块上记载了姚氏先贤姚堪澡,他生于清乾隆四十九年,殆于清同治六年。堪澡中了进士,著有《易经图说》《宗经斋制艺》等作品,至今仍存放在市图书馆。
看到这里,不由心怀敬仰。姚家日升月恒,世代簪缨。
右边庑廊墙上的牌匾记载姚氏台湾嗣孙回乡探祖、祭祀先祖的事情,以及修缮族谱,颁发族谱兴高采烈的场面。也记载了几个优秀的后世子孙的事迹和姚氏家族举办了“姚姓历史文化研讨会”的情景。

沿着右边庑廊过去,看见有姚氏宗祠修缮庆典人家送的一幅山水画。再过去就是吾兴堂。来到它的正面,有四根石柱,前面两根面对面刻着一副对联,劝告寡廉鲜耻的人不要进去。




靠近吾兴堂的两根石柱上也面对面刻着一副对联,告诉进祠堂的人要遵守礼法,后代要图谋发展。
祠堂内大量的楹联直言不讳地道出祈望人丁繁盛的心愿,还有各种祥瑞形象,装点在宗祠内外。
左边两根石柱和右边两根石柱中间各悬挂有一个红灯笼。
宗祠的享堂内,宫殿式主体,巍峨宏丽,气象庄严。“寝成孔安”的匾额高悬。匾额下正中的牌位上写着:“萍北姚氏宗祠历代先祖宗亲莲位”。前面有一香炉,还有数个皮蒲团。
靠墙正中的牌位是大受公的,依次向左向右,向前共摆放着十八代人的牌位。气势磅礴,站在这些牌位前,笔者不由自主屏住呼吸,祈祷姚氏先人安息。
探寻姚氏宗祠,感叹姚氏一族古往今来人才济济,为萍乡振兴发展作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领略萍乡人文,感叹中华文化的古久深远。

【作者简介】邹丽卿,笔名晓丽。江西省首批骨干教师,小学特高级教师,江西省书香家庭。江西省作家协会会员,萍乡作协副秘书长,安源区作协副主席。都市头条认证编辑,萍乡作协微信公众号和都市头条执行主编。《当代校园文艺》签约作家。诗歌、小说和散文散见于《散文百家》《长江诗歌》《诗歌周刊》《现代作家》和国际诗歌刊物《影响者》等报刊杂志。有作品入选《八一诗选》《中国青年诗选》《世界华语童谣大赛优秀作品选》和《当代文学精品选》等书籍。教育教学论文和文学作品都曾荣获国家级、省市级奖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