莱芜,古嬴文化的名片
——“华成杯”吴伯箫散文大奖赛颁奖仪式暨“吴伯箫研究会”揭牌、“吴伯箫文学馆”开馆仪式有感
吴熙禄
自打故土嬴地被冠之于“莱芜”以来,出身此地的人,不管是知名人士和寻常百姓,其籍贯有谁能少了“莱芜”二字。莱芜作为地名,与其他地方的名称一样,它不仅是一个方便寻找的地址名称,而且是渗透在属地人身上的地域文化印记。
人杰地灵,地灵人杰。两者互为因果。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一方人立德、立功、立言,也发酵一方地域的文化和提升该地区知名度!毛泽东的伟大,伴随的韶山的火爆自不待言,就拿从莱芜这方宝地走出去的现代名人吴伯箫说吧,凡介绍他的文字里,能缺了“莱芜”二字!就是他们这些精英,与若干莱芜历史典故、事件一道,把“莱芜”二字推向四面八方!各地文坛名家对吴伯箫故乡莱芜的那种向往仰慕,在“华成杯”首届吴伯箫散文全国大竞赛颁奖仪式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古时的莱芜处于齐鲁交界,尚武崇文交汇,天时地利人和,演化生成为著名的人文宝地!随着“嬴秦文化”发源地落户莱芜,古嬴人文历史影响呈几何式增长!众星璀璨。吴伯箫就是从汶河边上升起的灿烂星空中的一颗文化明星!
说起来让人笑话,我这个与吴伯箫同是莱芜历史文化名人吴来朝第十四代孙的小弟,几十年以前竟不知道吴伯箫是莱芜人!直到有一天我从一本书的注释上看到“吴伯箫,原名吴熙成,山东莱芜人”后,恍然大悟——赫赫有名的文化人吴伯箫原来是本家哥哥!吴伯箫作为莱芜现代文化人“三贤”之首,受到国内外文化界人士的敬仰,可作为吴伯箫的同乡,还有多少人同我几十年前一样,光知道吴老是文化名人,至今却不知道他是莱芜人呢!即便知道吴老是莱芜人,了解他的历史功绩和文学成就的又有多少?囫囵吞枣似的所谓了解居多!
反之一样。国内外敬仰吴伯箫的人士,也许还有很多人不知道吴伯箫故乡是哪里;知道吴伯箫是莱芜人的,又有多少人知道吴伯箫与莱芜吴氏家族的关系?把吴伯箫比作一棵大树,其树干、枝叶、花果,仰慕者耳熟能详,而其成长的根部,即家族文化,先贤遗风的承传,知道的人又有几何?如果只知道吴伯箫的文坛地位,不了解其背后矗立的、享有“一门三进士,父子五登科”荣耀的名门望族,这对吴伯箫的认知不能不说存在空白!
任何人都打上家族文化、地域文化的“胎记”。吴伯箫也不例外,作为文化名人,这方面的积淀更多。所以了解吴伯箫,就必须了解莱芜吴氏家族历史和古嬴文化;研究吴伯箫更得研究莱芜吴氏家族历史和古嬴文化。从吴老的成长过程中,了解他如何在红色文化的指导下,吸收了“胎记”中的精华,以莱芜为起点,一路走来,成长为现代文学大家!
“莱芜”作为地名,印记着这方水土的古往今来。一说起莱芜,人们自然想到汶水倒流的发源地,“一鼓作气”古战场的长勺,开中国长城先河的锦阳关,威震中外的“莱芜战役”,多处冶金遗址尚存、古今兴盛的钢铁业等;现已定音,莱芜更是代表华夏文明中的东夷文化的破壳处——嬴秦文化西渐,最终成就一统江山的文化发源地!作为莱芜人的文史学者柳明瑞等有功,还原了莱芜故地本应有的历史文化地位!
多亏几位学者心怀对故土莱芜的拳拳之心,在本土划归济南的操作中,力挽“莱芜”二字,使得这张历史文化名牌得以在鲁中故地继续悬挂,使得土生土长的莱芜人有所厮守,客居外地的莱芜人有个地域文化的归系!也使仰慕莱芜名人和莱芜文化的天下人士,搜寻查找有据,否则,若干熟知吴伯箫是莱芜人的名家和粉丝,在新版地图上找不到“莱芜”二字,使此次远道而来为“吴伯萧散文大奖赛颁奖典礼”助兴的嘉宾,找不到莱芜门牌,那将是多大的迷茫和遗憾!
“莱芜”文化名片得以保存,是古嬴之大幸!我相信,借首届“华成杯”吴伯箫散文全国大奖赛、“吴伯箫研究会”揭牌和“吴伯箫文学馆”开馆的东风,“莱芜”这张文化名牌会打造的更好!

吴熙禄,大专学历。原莱芜市钢城区棋山管委圈里村人。1965年参军,退伍后先后就职于莱芜铁矿、莱钢安装工程处、莱钢培训中心。当过矿工、宣传干事、政治教师等。曾在报刊上发表文章50余篇,出版诗集《汶水流情》、评论集《玉壶冰心》、长篇纪实《荣河纪行》、古代历史故事小说《古槐幽梦》、《大明清官吴来朝》等。
更多内容请长按二维码关注“芃芸国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