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家里家外
擎柱
崔大姐是我们单位的退休人员,回顾她的经历,令人感到她虽是普通员工,但却很有些了不起。
崔大姐在家庭中排行老二,在单位人们习惯称呼为“大姐”,一则是习惯使然,二则也包含人们一定的敬意。她退休前在我们单位办公室工作,一开始只管收发,是个名副其实的收发员。每天整个单位都是她最先进入角色——先把一早放在门岗上的市报(因该报自办发行,所以人们上班前投递专车早已把报纸送到单位,又因不到上班时间,就把报纸放在门岗上)抱回办公室,便开始分发起来。刚一分发完毕,有时尚未分发完毕,邮局的投递员就来到了,将全局的其它报刊杂志交给崔大姐,大姐验收、分发完毕,再逐个科室送去。
那时候电话还未普及,局机关只有一部电话,安在办公室。上级机关、兄弟单位来的电话,都是办公室的人接,然后再转达给相关科室或有关人员。办公室人员不少,但除了几个主任副主任外就是几个司机,真正勤杂人员就崔大姐一人。主任、副主任是领导,当然不去传达电话内容;司机是专门伺候局领导的,也不管这类的事。最终还是大姐去转达电话内容,全局的人都知道大姐是机关内部通讯员,常见大姐楼上楼下地跑来跑去。
上级的一些通知、文件、资料等,当时也由办公室安排人员送达相关领导传阅,之后再收回、分类、归档,这活也是崔大姐的,她是我们单位唯一的文书档案管理员。因此常见大姐奔波于各领导人的办公室之间。
我们单位是个近百人办公的大单位,办公用品需用量大,但无专人负责,所有办公用品的保管和发放也是由崔大姐兼理。崔大姐仔细认真,脾气又好,从不嫌麻烦、琐碎,是个非常称职的保管员。每天都有人去她那里领取水笔、墨水、信纸、稿纸、笔记本、胶水、浆糊、相机等用品,也有人将看过的文件、资料、破旧用具上交给她。大姐一边收、发,一边做好登记。看到崔大姐每天像个陀螺样地转来转去,我们便和她半开玩笑地说:“只要大姐你不跑来跑去,整个局机关就会瘫痪。”她总是淡然一笑,漫不经心地说:“瞧你说的,哪有那么重要。”
局机关的计划生育工作,由分管的局领导负责,但具体工作比如统计报表、下情上报、上情下达等事务性的工作总不会让分管局长去做吧。领导找来找去,又找到崔大姐,让她兼办计划生育工作中的具体事务。就这样她又成了计划生育管理员。崔大姐在局办公室不挂任何官衔,未明确任何领导职务,却整天为这些工作忙得不可开交。相对于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的机关人来说,反差太大了。我们有时问她“冤不冤”,她总是微微一笑回答“有什么冤的”。
崔大姐退下来后,除了因通讯手段的现代化机关内通讯员的工作自动取消外,她原来的其他工作分别由4个人专门办理。以致使办公室人员断续增至十几人——当然还有其他因素。但是,人手少,工作多,忙不过来,却是多个因素中最冠冕堂皇的一个理由。至此,人们才禁不住感慨:真不知这么多年崔大姐是怎么一个人干过来的!
崔大姐在单位是这样,在家里也是这样,兢兢业业,任劳任怨。一家人连上婆婆是四世同堂,可算得上是大家庭。料理这么一大家人的饮食起居是颇费精力的,米面油盐酱醋茶蔬菜水果每天必不可少,且越新鲜越好,几乎每天都要购买;床头地板茶几橱柜要经常打扫;洗衣服虽然用洗衣机,但是由于人多,每次洗衣都不是三五件。连婆家和娘家大姐有兄弟姐妹十几个,加上同事朋友等等等等亲朋好友特多,人情礼往也都是大姐打理。崔大姐是当之无愧的家庭主妇和厨艺相当不错的炊事员。
自从外孙来到世间,大姐就是他的义务保育员,一是感到外孙太可亲可爱,二来是为了减轻子女们的负担。孩子上幼儿园、上小学,大姐看着时间地接送,变着花样地改善生活。结果是孩子在家离开谁都行,就是不能离开崔大姐。
年过八旬的婆婆喜欢单独生活,最喜欢崔大姐做的饭。每隔三两天,大姐就要去婆婆处:给婆婆改善改善生活,同时给婆婆打扫打扫卫生。老人一旦有个头痛脑热,大姐更是每天必到,有时是寸步不离。有一次,老人有病住院,晚上兄弟姊妹轮流陪床。丈夫身体状况差,大姐怕累病了丈夫,不让丈夫去,而是自己去陪床。这样做,大出人们的意料。兄弟姊妹和子女都知道大姐已是年近花甲的人了,况且身体状况并不太好,纷纷要替她,但她是说什么也坚持去陪床。她说:“你们都忙,就我没事,晚上睡不好,白天可以补回来;况且你们睡觉太深,万一有事你们听不见咋办,还是我来伺候更方便。”就这样,一直坚持到婆婆出院。此后,每次老人住院都是如此。人们听说后,没有不竖大拇指的,都说:“见过好儿媳,可是对婆婆这么好的,还真不多见。”谁能说她不是一个优秀的老人护理员呢。
有人的地方就会有矛盾、摩擦,人多矛盾、摩擦就多。尤其是女同胞,更是如此。“三个女人一台戏”绝非空穴来风。不管是大家庭中兄弟伷俚之间,还是单位里同志、干群之间,只要有矛盾、摩擦,不管是剑拔弩张、狂风暴雨式的冲突,还是含沙射影、旁敲侧击式的冷战,只要崔大姐笑眯眯地前后左右地一张罗,当事人就会火气消退,气氛就会缓和。所以人们送给崔大姐一个“首席调解员”的雅号。有一个近似笑话的真实的故事,至今传为美谈:婆婆和其大女儿闹意见,很长时间未能和解。起初,崔大姐本不想介入,俗语“女儿是母亲贴身的小棉袄”,还有比母女关系亲近的么?可是,当大姑姐找到崔大姐这个弟媳,请她向母亲求人情、做工作时,她还是应承下来。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总算把母女二人的矛盾解决了。就这样,儿媳妇出面解决亲母女矛盾的事,就慢慢传开了。还有一个令人费解的事:老太太的电冰箱出了毛病,所有的5个儿子一个也不找,却单找崔大姐这个儿媳妇来解决,而崔大姐对于家用电器的修理是一窍不通。这事说起来就让人感到别扭,但事情却偏偏就是这样。
崔大姐,虽然整天脚不沾地地忙碌着,但是她从来未获得任何表彰、奖励、荣誉,也没有任何官衔称谓。她所做的一切在她看来是些人人都会做的事,是些活,算不上“工作”。她总认为自己学历不算高,又无特长,只能认真做好这些事。她不自负,更谈不上攀比骄傲。可算是比普通还普通,比平常还平常的小老百姓。在家中她也不知道哪些事该干,哪些事不该干,只要有人安排她,她都是尽心尽力去做。我感到她实在了不起。
作者简介:
宋擎柱 ,全国优秀教师,山东省语言学会会员、语法研究会会员、逻辑与语言研究会会员、散文学会会员。主编、参编《全国语文教学研究新成果全书》、《易混同音近音词解析词典》等10多部语文资料,在《语文学习》(上海)、《中学语文教学》(北京)、《语文》(重庆)、《语文教学与研究》(武汉)、《山东教育科研》等15家语文报刊发表学术论文50余篇。另于《联合报》、《联合日报》、《齐鲁文学》、《聊城晚报》、《东昌月刊》、《东昌时讯》、《鲁西诗人》、等陆续发表文学作品一宗。事迹载入《中国百科学者传略》、《中国专家人才库》、《政协委员风采录(山东卷 下》、《寸草报春晖》等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