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津辽文友共筑文学之花 总第(11)期

辽宁总社董振平《我的梦》
朗诵/成于乐
初审/文丹兰
复审/学与问
我是辽宁鞍山千山区文化馆一名创作员,我的职责就是讴歌千山区,不断创作出美好的诗歌,我的梦想就是经典永流传。
为了亲近土地,我主动放弃城市生活,到唐家房镇英家堡村去过农家生活——
我用灵感将生活的冰融化成诗行
一
炕热了
身暖
诗好了
心暖
冬天
不是燃烧柴禾
就是燃烧激情
二
烧炕
用的是柴禾
写诗
用的是文字
柴禾能燃烧
文字也能燃烧
柴禾燃烧了
炕热
文字燃烧了
诗 火
三
烧一烧
就能烧出温暖
想一想
就能想出灵感
没有温暖
没有灵感
没有灵感
没有温暖
四
碗里有冰
盆里有冰
锅里有冰
地上有冰
墙上有冰
窗上有冰
凡是有水的地方
都变成了冰
每天 回到家
如同回到冰窖中
我的生活结冰了
我的灵感没有结冰
我用灵感
将生活的冰
融化成诗行
种地是要流汗的,正因为流了汗让我对农作物产生了感情——
土豆断想
一
是种子
就不怕被埋没
二
身居黑暗中
梦 却在阳光下开花
三
谁弯下腰
挖出自己凝固的汗滴
四
枝头的果实
永远没有你
睡得安稳
五
泥土埋没的珍珠
饥饿的年代
能让人们的眼睛发亮
六
大地的眸子
刨出来
到处是深陷的眼眶
七
谁都能咬你
什么时候
长出骨头
为了发现美,我足迹踏遍千山区的每一个镇街、每一个村庄——
大屯镇
你的土地一定很肥沃
不然 不会有那么多人
前去开垦
你的土地一定很芬芳
不然 不会有那么多的炊烟
袅袅飘入天空
你的土地一定很辽阔
不然 怎容得下
那么多的村落
你的屯子究竟有多大
我用想象丈量
有人用思念丈量
对桩石乾隆绿道
地面的路铺好了
就向山上铺路
地面的路
越铺越宽
山上的路
越铺越高
地面的路
近了 能看到
山上的路
远了 也能看到
走腻了地面的路
就去走山上的路
多一条路
就多一种生活
山上的路
有时通向
山峰
有时通向
传 说
唐家房镇英家堡村(锡伯族)抒怀
这里不是一个民族的发祥地
却是一个民族的落脚点
一个民族走累了
就不再走了
一个民族欢喜了
就留下了
一个征战的民族
放下了刀枪
一个彪悍的民族
开始务农
这里不是故乡
扎根久了
成为故乡
这里不是世外
果树多了
就是桃源
一个民族在这里繁衍生息
一个民族在这里奋发图强
一个民族有着传奇的历史
一个民族拥有光明的未来
一个民族的血脉
相连祖国
为了丰富百姓的业余文化生活,我动脑筋想办法,深入基层、深入百姓家,把对诗歌有爱好的人集中到一起,建立“千山群众诗歌群”,网上发诗、网上互动……。
为了打赢抗疫攻坚战,我虽然不能救死扶伤上前线,但我在后方也可以做出我的贡献,我有我的诗歌、我有我的表达——
2020
冰在冬天
雪在冬天
疫情也在冬天
雷在路上
雨在路上
春天也在路上
2020
从噩梦里醒来
在希望中期待
坚壁清野——写于2020
家是后方
也是前线
家是堡垒
也是港湾
家安全了
人就安全
家平安了
人就平安
家是小国
国是大家
保国为家
保家为国
人人有份
个个有责
宅家是一种手段
也是一种策略
足不出户
就是
坚壁清野
发丝——致白衣战士
为了战役需要
你剪短了秀发
发丝很轻
责任很重
发丝长了
你美
发丝短了
你更美
发丝长了
你美给一个人
美给几个人
发丝短了
你美给一群人
美给几代人
发丝连着疫情
发丝系着人心
这个冬天
你的发丝最抢眼
最流行
发丝短了
还会长
发丝长了
春天就到了
发丝长了
你 凯 旋
不忘初心,只争朝夕。别人一天工作八个小时、有节假日,我的工作却与众不同:白天有了灵感白天创作,半夜有了灵感半夜创作,节假日有了灵感也不能休息;尽管我为创作牺牲了许多个人时间,但我乐在其中,因为我知道我是谁——
党恩如山
父亲是党员
也是志愿军
父亲烈士了
党将我抚养成人
我没有父亲可跟
就跟着党
党成为我的父亲
父爱如山
党恩如山
我担不动山
但能感受到
肩上的重任
我报答不了父亲
却可以报答党
父亲持钢枪捍卫党
甘洒热血
我用笔讴歌党
满怀激情
经过几十年的努力和奋斗,我已经创作了很多有质有量的诗歌,并且得到了社会的认同。如今我是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鞍山市诗协副主席。
汗不能白流、灵感不能丢失,我的梦就是将我几十年的诗歌结集出版,为千山区留下一笔精神财富,为未来留下一份美好的回忆。
明年春天,我就要退休了,为单位为社会在岗工作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我的梦还在途中——
太阳是果
太阳是一颗
成熟的果
它把多少纯洁的人
诱惑
又把多少痴情的人
折磨
也许那颗果子
永远也落不到
地上
也许那颗果子
从来也没有人
尝过
但 我不信
我的心告诉我
你年轻 应该去
收 获
【作者】董振平,辽宁鞍山千山区文化馆创作员。1961年生,辽宁人,鞍山师专中文系毕业。1985年开始发表诗歌。辽宁作家协会会员,中国诗歌学会会员。

管理团队:
总编:文丹兰
主编:馨 语
编辑:成于乐
音频总监:沧 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