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吭“诗圣”二十年
——记巩义“杜甫故里诗词学会”会长田文年
作者:杨西京 侯发山

古典诗词是中华传统文化中的精粹,杜诗,是这精粹中的一面旗帜。二十年来,田文年勇扛“杜甫故里诗词学会”会长大旗,带领学会三百多名会员,传播诗圣家国情怀,以民间社会活动方式,“努力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传承着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用流彩华章,中华风骨,让诗圣故里的文化一天天美起来……
立旗——要让诗圣的旗帜在其故里美起来。

那是进入21世纪的第一个秋天,田文年参加政协文史委召开的营造“中国诗城”的民议座谈会。会后,他心情久久不能平静,作为六零后,在童年的磨砺、青春的奋发、中年的民营创业中,杜甫的家国情怀一直激励着他。滋养着他。多年来,他的企业先后安排下岗、待业人员110多人,56次向社会捐款、捐物,价值近70万元。走在诗圣故乡的土地上,他常想尽一已之力,在诗圣故里立起一面以传承杜诗为主的传统文化大旗,于是他找到创办“中国诗城”倡导者蔡振兴老师,加入了这个行列。立旗第一事,他协助蔡振兴、康若望、崔泽义等老师,创办了学会早期《河洛诗林》单页诗刊。每月企业再忙,他都抽时间找老师们商讨组稿、编辑、印刷等事宜,三年时间出了34期,发表诗词近万首,并出了两册诗词讲座单行本。所产生的一切费用,全由田文年承担。

扛旗——要让巩义传统文化的传承大旗美起来。
2004年春,年迈有病的全国政协委员蔡振兴约学会八九名资深老师,来到田文年的“贵夫人”公司,请他主持学会工作。望着多年来一直为义务传承诗圣文化而奔波的前辈老师们,田文年深深感动了。田文年接任后,他一一走访学会发起者的各位老师,到省、郑州诗词学会请教,几番商讨后,他先后办了三件事:首先规范组织,向社会鲜明亮相。他向市科协申请挂靠,组织学会骨干讨论学会章程、酝酿组织机构,于2004年初冬,挂牌成立了“巩义市杜甫故里诗词学会”。接着,创办正式会刊,将单页《河洛诗林》改版成16开本内部诗词交流刊物《诗圣吟风》,每季出版一期,并请巩义籍著名书画家陈天然题写了刊名。尔后,他多次到省、郑州诗词学会拜师求教,邀请17位名家担任学会顾问。

亮旗——要让巩义传统文化的学习氛围美起来。
“四千年文化中最庄严,最瑰丽,最永久的一道光彩”,这是闻一多先生对杜甫的评价。诗圣,不仅属于故乡,中国,也属于世界。为传承一代世界文化名人的作品,田文年引导学会广泛开展各类社会传播活动。为此,学会利用每月一次的集中学习活动,开展杜诗讲座,深入学习,讲解杜诗40余次。为学习、领会杜诗的思想和艺术特色,用三个月时间,征集诗词580多首,精选出150首佳作,组织人员精心书写,装裱上墙,在民间开展“百诗颂杜”活动。为更好践行“研究杜甫、宣传杜甫、歌颂杜甫、传承杜甫”的学会宗旨,2013年春天,田文年在学会贺宝石、李宜民老师建议下,创办了首届“清明节祭拜诗圣”活动,为把活动开展好,成立了专项领导小组,邀请省、郑州市诗词学会,中原诗词网等领导前来指导。4月3日上午,祭拜活动在杜甫故里纪念馆隆重举行,参加人员近两千人,省、市新闻单位作了报道。连办两届后,第三届交由政府接办,至今已连办七届。于此同时,学会开展“诗词进学校、进社会、进企业”的群众性活动,活动中学会在青少年中吸收了31名小诗人会员。

展旗——要让巩义群众性学习传统文化的风气美起来。
田文年和学会理事会精心谋划,着力为乡镇诗词爱好者提供学习交流的平台。于是,学会组织机构向乡镇、区域延伸,先后成立了站街、回郭镇、涉村、河洛等分会,为从内涵上拓展学会,又成立诗词朗诵分会及楹联分会。为发扬学会内“老带新”传统,还成立了老年诗词研究会。从而使学会会员从最初的十几个人发展到321人。这些分会把以杜诗为主的传统诗词和现代诗结合起来,共同讴歌新时代,为建设“三宜美丽新巩义”提供了强大的精神力量。


二十年来,在以传承杜诗为主的社会活动中,学会先后出版《诗圣吟风》56期,共11000首诗词,编辑出版诗词集《诗乡明月》两辑,举办各类活动60多场,而这一切费用全由田文年一人承担,而他却乐此不彼。


而今,每当节假日,每当晴空朗月的晚上,他喜欢到乡下,到文化广场转转,听着“诗歌角”孩子们童真的朗诵,看着不同年龄段的人群开展的各有特色的诗词活动,心醉的那一刻,他抬头望望 “月是故乡明”的那轮明月,更感“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内涵之深远,更加感恩学会三百多名老少会员们,在传承诗圣文化的一年又一年中,那真情的奉献,无私的付出……
作者简介:

杨西京,1951年1月出生。历任原武汉军区政治部干事、陆军20集团军地炮旅政治部副主任、巩义市委办公室常务副主任。先后在《新华社》、《人民日报》、《中央电视台》等中央媒体及《奔流》、《海外文摘》、美国《侨报》、泰国《联合日报》等报刊发表各类作品500余篇(部)。中篇《那座军营,那群士兵》曾获第二届奔流文学奖。

侯发山,小小说作家,在《北京文学》《小说界》等刊物发表作品上千篇,有二百多篇被《小说选刊》《读者》等转载,出版集子18部,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有作品被翻译到海外。小小说金麻雀获得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