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王维的介绍】
千年前的盛唐会提起诗佛王维的不多,也许这是因为,一个以禅为名的人,在那样华丽的时代中,本就是格格不入的吧。
他是那个与佛教中的维摩诘同名的人,那个即使身在仕途却心在田园的人,那个真正做到了大隐于朝的人。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王维·山居秋暝
美好时光禁不住流年的蹉跎,苦难的打磨让王维的心房日渐坚韧厚重。打不倒他的,定会让他变得坚强。
他的诗画乐曲已经远近闻名,是时候开始自己的游历生活,只有远行,才能帮助他实现自己的梦想。
开元四年,王维十五岁,为了摆脱苦难的生活,为了好好孝敬年迈的母亲,为了和心爱的女子相依相伴,
更为了实现自己从小的梦想,王维决定孤身一人远行,去洛阳和长安--天下最为繁华、机遇最多的京都参加科考、宦游。


临行前一日,王维决定跟表妹刘氏告别,他们相约同游普救寺。普救寺现在位于峨眉塬头上,离王维的住处--蒲州古城有三公里。普救寺以“普救蟾声”和深院梨花最为著名。
临行这天,崔氏将王维叫到屋中,拿出了连夜赶制出的衣服与鞋袜,细密的针线能让人很快明了,曾经有无数个夜晚,崔氏曾在灯下密密地缝制着游子身上的衣衫。
她告诉王维,“这一行,一定要好好照看自己的起居。家中诸事不必挂心。能够中举固然是好事,如若此次未能成功,也不要气馁。结交朋友要谨慎,切不可一失足成千古恨。”

王维明白母亲的用意,千言万语化作重重的一个点头,他在心中暗自下定决心,一定要让母亲骄傲地迎接自己归来。
王维的远行游历并不是个人的行为,这在唐代有着悠久的历史。所谓宦游,顾名思义,为了“宦”而“游”,宦为入仕做官,游为游历,
宦游其实质就是为了做官而外出,是古代士大夫的一种生活方式,其起源可追溯到春秋战国时期的游说诸侯国以及客卿制度。

在唐代,文人在考取进士之前,很多人都喜欢如节度使幕下作为文官,像李商隐、高适等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
在路上,王维结识到了自己宦游以来的第一位朋友--綦毋潜。
人世间最珍贵的,莫过于真诚的友情。与綦毋潜的友谊,让王维每次想起都心存暖意与感激。
綦毋潜是王维来到洛阳的第一个朋友,有了他的陪同,王维不再是孤身一人。结伴同游,虽然年少无知,虽然身无长物,可是那时的王维有希望,这是人世间最美好的东西了。

这天,王维在綦毋潜的陪伴下去东市闲逛,两人在一处书画摊下停住了脚步。是一幅水墨风景画吸引住了两人的目光。
画中,湖边的树下,一位老者在小憩,明月照在松间,天空墨蓝纯净,这让王维想到了禅宗里的坐忘。
画虽简单,但画得空灵悠远,让人见而忘记尘世喧闹。这是王维最向往的美--自然之美。
卖画人邀请王维和綦毋潜到自己家中欣赏一个屏风,这屏风是他的传家之宝。
屏风有一人高,云母石制成。云母石在唐代并不算什么奢侈的物件。可贵的是,这件屏风上有一副天然山水画。
说它天然石因为这画并非人为所作,而是利用云母石的自然纹理当画而成,像是天然的山泉在流动。不但珍贵难得,更是将自然美感发挥到淋漓。
王维见到这副屏风,立刻诗兴大发,作下了现存王维集中最早的一首诗歌:
题友人云母障子
君家云母障,持向野庭开。
自有山泉入,非因彩画来。


卖画人很是喜欢王维送他的诗,问清王维来长安的用意后,他建议王维首先去拜见爱惜文才的岐王。
岐王是唐玄宗李隆基同父异母的弟弟,名叫李隆范,是唐睿宗的第四个儿子。
王维拜访岐王,一方面因为岐王收到唐玄宗的信任,在朝廷比较有权势;另一方面,岐王以爱好人才著称,且雅好音律,而这些恰好都是王维的优势。
可是,初到洛阳的王维还没有完全领略洛阳的风光和才气,所以他决定先留下来,一则为了游览,二则也为到长安求仕做好准备。
不想这一留就是四年,王维偶尔靠着卖字画和为富家子弟写诗赚些外快,加上从家里带来的盘缠,聊以度日。(待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