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提时代系列散文十五】
唱大戏
作者/翟战功 主播/马景艳
“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演大戏看大戏,听了大戏唱大戏。看呀看大戏,唱呀唱大戏,爷爷奶奶老戏迷,老呀老戏迷。听呀听大戏,演呀演大戏,爸爸妈妈爱迷戏,爱呀爱迷戏。看呀看大戏,学呀学大戏,都说我是小戏迷,小呀小戏迷。看呀看大戏,演呀演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唱呀唱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唱呀唱大戏。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大戏台,演大戏看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老槐树槐树槐,槐树底下搭戏台,演大戏唱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将来我要唱大戏!”一首刘蕾作词、仲党作曲的《看大戏》歌曲,把我的思绪带回到了儿时的记忆。
我的家乡在晋南运城,属于晋陕豫黄河金三角地带,也距蒲剧的诞生地永济蒲州不远。所以,小时候最多看的还是山西的蒲剧,陕西的秦腔和眉户,还有河南的豫剧和曲剧。当然,家乡的人唱戏在方大圆是很出名的,唱的最多的也是蒲剧和眉户,唱的最多的也是《空城计》、《斩黄袍》、《火焰驹》、《打渔杀家》、《杀狗》、《白毛女》等曲目和片段,也诞生了段吉元、翟有计、翟根道、王菊花、翟彩绒、翟建明等不少乡土演员和翟永祥、任保兴、翟志道、翟春贤、翟光华、段定东、翟和平、翟振华等蒲剧乐器演奏者。尽管乐器演奏者当中的年长者多数没有文化、不识乐谱,他们仅凭敏感的听觉,竞和演唱的配合的天衣无缝、有板有眼。值得自豪的是一个村里的土演职人员还给平陆县蒲剧团输送了鼓板手任志强和演员翟根道、翟水平三个人。

当时,农村里一年四季的农活多,又没有电影电视,文化生活多是听听有线广播,到后来才有了半导体收音机。所以,一年县上演两次大戏,村里在腊月末和正月初就开始排大戏,十五前后在临近各村巡回演出,看大戏就当然也显得尤为重要。蒲剧的乐器声音大,不细心听根本听不清。看大戏时,戏台下只有老年戏民和成了家的中年戏迷才是真正的看戏。他们竖起耳朵、微张嘴巴、全神贯注,随剧情变化或呵呵大笑,或落泪生悲,或义愤填膺。而年轻人看戏,却是醉翁之意不在酒,抓住一年这来之不易的机会,或躲在场外品尝两毛五一碗的羊肉泡,或和自己的对象走进别人看不见的地方谈情说爱,或干脆躲到暗处偷听偷看一对对年轻人的卿卿我我。只有我们这些小孩子看大戏好像看西湖景一样,只是单单纯纯看热闹。只对剧中的英雄模范人物和三花脸人物感兴趣,尤其许多时候会模仿三花脸人物的表演,做出许许多多恶作剧来。碰到打打杀杀的场面看的手舞足蹈,有时躲到后台看他们用一张薄铁皮呼扇着制造响雷,有时缠着大人给买两颗糖吃。不过看大戏也记住了不少的名演员,象侯丰旺的摇帽翅,看不见头摆,只见帽翅或一边摇,或两边摇,或上下摇,或前后摇,或逆时针转圈摇,或顺时针转圈摇。象谭兰英的耍手绢,一片薄薄的戏剧手绢,一会在食指尖上平展转圈,一会又像蝴蝶展翅一样飞得多高,一会又像薄翼纷飞飘得好远,收放自如,看着好自在。象马恩生的甩辫子,随着剧情变化,或前后甩,或左右甩,或转圈甩,剧情越紧甩得越急,剧情越缓甩得越慢。他们给我们的这些印象,都是挺深挺深的。还有蒲剧中的板式慢板、二性、小送板、折板、流水、间板、滚白、导板、大送板等和花腔的十三湾、二音腔、三倒腔等等,我们听得多了,多多少少都还有一点点印象。还学会了《我们是工农子弟兵》、《北风那个吹》等蒲剧唱段,读初中的时候,竟然还用得上了,还给大家登台表演过呢!
过去看的大戏,虽然没有现在的舞台灯光和效果,没有不断改革后和现代配乐的悦耳中听,但毕竟是文化生活贫乏时代的特有产物。在那个时代,对社会的贡献还是不能磨灭的。总比现在的孩子们天天抱着一个手机耗时、劳神、伤心,早早坏了身体、伤了眼睛、精神颓废要强的多。看大戏,值得怀念的过去,不能忘怀的历史,永留记忆的生活。
作者简介:翟战功,又名翟祥宇,山西运城人,一生酷爱写作,供职于平陆县交通运输局。多年来,在多家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等文字千余件,撰写过多部电视专题片脚本,现为运城市作协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协会员,是台湾爱国媒体《台湾好报》、《两岸好报》聘请的大陆记者。
主播简介:蝴蝶兰,实名马景艳。中学高级英语教师,三晋名师。性格开朗,热爱生活。业余时间喜欢陶醉文字,酷爱诵读。现任人民朗诵管理老师;卓然联盟朗诵协会副秘书长;联盟盐湖朗诵协会副团长。希望在声音的世界里遇见更好的自己,用真情传播正能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