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源:故乡万荣 作者:薛贞玉
去年欢庆祖国七十华诞,我们应邀回家参加贾振华的婚礼,见证了家乡吃摊子的全过程。
十八大以来,卓里村红白理事会章程规定:“六个盘子六个碗,一天事”。村民们都能遵守执行。六凉六热,荤素搭配。条件好的,菜的档次高些,条件差的,量力而行。头天不请客,只有帮忙人做些写对联,布置洞房等准备工作。但事主觉得太凉场,于是就衍生出了头天早上吃熬菜的习俗。将冬瓜、粉条、五花肉和油豆腐一锅熬。我们巷过事,由持证上岗的薛飞一条龙服务队承担,这支服务队自2001年创办以来,活跃在峨嵋岭上的许多乡镇,由于口味独特,服务到位,价格合理,深受广大群众好评。在人们喜笑交谈中,熬菜上桌了。你看,一人一大碗,人们一口馍一口菜或将馍泡在菜里,吃得香极了。嚼一口冬瓜,糯软鲜香;嚼一口肉片,香满舌根;嚼一口豆腐,香辣爽口;捞一筷子粉条,顺滑筋道;喝一口汤汁,香遍鼻腔。小伙子们忍不住再来一碗。不方便来的年长者,儿孙们会送去一碗,因为他们都想吃飞飞熬的大锅菜。
中午是四个盘子一个大菜。大菜是一大盆荤菜。此时,天高云淡,喜气满堂,人们沐浴着阳光,男女老少各找谈得来的围桌而坐,说长道短,边吃边谝,谈笑风生,惬意极了!
第二天早上,人们穿戴整齐,提前来到主家就餐。上菜了,六个盘子荤素搭配。人们改变了过去等菜上齐的习俗,上一盘吃一盘。大家先让年龄大者动筷子,然后就喝着啤酒、酸奶和茶水悠闲地吃了起来。当凉菜吃到一半时,热菜上来了。
第一道热菜是炸鸡腿,大人们劝孩子趁热吃,而自己却舍不得动口,把香酥的鸡腿放在自己的小碗里或用带来的袋子装好,拿回去给孙子吃。
肘子上来了,足足有二斤左右重,全是瘦肉,香味四溢。人们边吃边赞叹:“肘子做得好,肉嫩味香”。大孙智遥说:“肉皮吃了美容哩”!旁边的奶奶直夸他懂得不少。二孙智远还拿着大骨头拍了个特写,引来一片赞许声。
接下来是羊肉泡,还未品尝,人们就被那热气腾腾,红油绿菜点缀的羊肉泡征服了。因为羊肉泡平时不多吃,此时大家十分欣喜。个个吃得满嘴流油,头冒热汗,口留余香。吃在兴头上,边吃边谝。年轻人谈打工经历,中年人谈桃价果价,老年人谈身体保健。此时的农家小院里,说笑的,谈话的,划拳的,劝酒的,递烟的,倒水的,端菜的和跑腿的组成一幅独特的喜庆图。一派和谐,一派欢欣,一派喧闹,一派喜悦。
家乡的摊子,欢乐喜庆,家乡的摊子,别具风味,家乡的摊子,永远难忘的记忆。

作者简介:薛贞玉出生于一九五一年,曾任代课老师十五年,一九八六年至二零零五年,担任卓里村党支部书記、副书记二十年。喜欢写作,近年来文章在《运城日报》《临猗通讯》《临猗网》多家自谋体平台发表。
责任编辑:张忠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