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上海作家李国富《聊聊上海的提篮桥》(散文)

聊聊上海的提篮桥
作者:李国富
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最牛掰的人就是,你已经不在江湖甚至挂了,但是江湖上还有人谈论关于你的传说。上海虹口区的虹镇老街和提篮桥就像这样的风云人物似的,其实身子早已不在了挂掉了,但是名字一直被很多人熟知,故事被人传说着。虹镇老街曾经是上海开埠滚地龙(穷人)最多的地方,确实有一条小商家云集的百货市场的。这里琴棋书画诗酒花没有,但柴米油盐酱醋茶俱全;这里三教九流人口众多,居住地方又小又破环境很差。前几年虹镇老街地区被市政府拆除了,只保留一条马路叫虹镇老街。提篮桥的命运和虹镇老街差不多,但有所不同:虹镇老街是偏居一隅的滚地龙是小赤佬,而提篮桥是远近闻名朴实厚道又热心勤快的很有姿色的小媳妇,是上的了厅堂,下的了厨房的佳人形象。关于提篮桥的故事多了去了!
1960年,毛泽东主席到上海视察工作,由时任市委书记柯庆施陪同。一天晚上,他突然向柯庆施提问:“柯老,你知道上海还有个下海吗?”柯庆施一时无从回答。后经多方查证,上海地区的确存在过一条名叫“下海浦”的河流。历史上,下海浦和上海浦一样,都是吴淞江的支流。下海浦大致位于今虹口港(古上海浦的部分河道)东侧,海门路附近。乾隆年间,住在下海浦边的几户船家建起了一座庙,庙里供奉着保佑出海渔民的妈祖娘娘。嘉庆年间,庙名改为下海庙。后来,下海庙的香火日盛,为了方便人们礼佛,跨下海浦建起一座桥,每逢初一、十五,香客们经桥到庙里敬香,这座桥可能就是传说中的下海庙桥。据记载,下海庙附近还有一座宽2米、长10米的木桥,位置大致在今东长治路东面、海门路西首。桥两侧有多家竹器店,制作的提篮、淘箩远近闻名,木桥也因竹器店得名,被叫做提篮桥。这座桥因靠近下海庙,桥上常有小贩提篮贩卖香烛,这是提篮桥名字的另一个由来。后因上游淤塞,下海浦日渐干涸,终被填平筑路。河流消失了,两座桥都不见了,唯独“提篮桥”这个地名被保留了下来。
提篮桥地区守在国内外商贸往来船只繁忙的黄浦江边,码头自然就多,有码头的地方商家就容易云集,商铺就多人就很多就很热闹。车水马路交通就拥挤不堪,过马路过街就很危险。于是在1984年上海市政府曾建造了1座扇型人行立交桥,桥跨霍山路、海门路,东大名路3条地境内最热闹的道路,前几年东大名路改造时也被拆除了。提篮桥地区也被政府改为北外滩地区,但是提篮桥拆掉容易,提篮桥地名却拆不掉的,很多上海人还是叫这里是提篮桥。下海庙,提篮桥监狱,提篮桥犹太人难民纪念馆,霍山公园,远洋宾馆是提篮桥地区非常出名的建筑,它们应该不会被拆除的。
上海虹口区提篮桥被拆除后,这里一幢幢高楼大厦拔地而起,最近刚竣工的上海星外滩姊妹双楼格外引入瞩目。虹口区又多了一对标志性建筑,真是三十年河东三十年河西。
我1997年7月1日,从杨浦区控江路江浦路口(上海新华医院后面附近小区)搬到虹口区提篮桥街道业广里小区居住,至今22年多了。我是这里的历史见证人,过去这里的一座扇形的立交桥就是1984年建造的提篮桥,桥下就是东大名路、大名路、惠民路、霍山路、海门路汇聚的路口。几条马路来往车辆都多,行人只能走提篮桥过街或过马路。周末休息或晚饭后,尤其重要节假日上海外滩放烟火,我就和家人到这桥上游玩观看。
最近几年上海市重新规划打造了虹口区北外滩地区民间还叫提篮桥地区。这里目前大多数居民被拆迁搬走了,新的高楼大厦正在建造中,有的已经竣工。其中最有名的就是浦西第一高楼白玉兰广场大厦,现在是游览黄浦江两岸景色必到之处。北外滩滨江区域被打造的非常漂亮,舒适,林道通幽,繁花似锦……
在虹口区北外滩滨江大道,白天可以看黄浦江上来往穿梭的船舶和两岸各种风格各异的建筑,晚上可以看黄浦江上装饰华丽的各色游轮和两岸灯火阑珊处,漫步在林间,边走边看,特别惬意。虽然北外滩滨江大道只有2.5公里长,但与浦东新区陆家嘴贸易区,黄浦区外滩形成铁三角,却是最佳观景区,金融发展区。这里新的办公楼很多,成为高级白领密集的地方。随着地铁十二号线的开通,提篮桥地铁站,国际客运中心站的建成,这里更是商家难得的宝坻!

作者简介:李国富,校名李怀富,笔名山林。工作于上海市徐汇区梅陇文化馆。1969年出生于淮南市凤台县毛集镇何台行政村第一生产队,1982年迁居桂集镇颜王社区庙李庄。1992年到上海工作至今。爱好文学,文体多样,作品多发表在《黄河文创》、《羽墨飘香》、《淮南作家》、《诗意八公山》、《温馨微语》、《远方诗歌文化传媒》、《美篇》、《和讯博客》、《中国博客》、《文学笔友网》等网络媒体平台。2018年9月出版个人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馆工作的图片和散文集《走过的路 经历过的世博 永存的记忆》壹部;组诗《父亲》等七首发表在2019年吉林出版社的《中国诗词传世经典》书中;散文《斑鸠的今天》发表在2019年作家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书中;散文《和平公园记》《今天是你的生日》,新诗《提篮桥随想》《梦回故乡》《心迹》发表在吉林出版社的《新世纪文学》书中;新诗《还想再来》《回来吧台湾》发表在《中国新世纪文学》书中;短篇小说《沉浮》、《打工仔的爱情》发表在美国《华新社华尔街报》。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