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阳谷县造酒老人刘道镇的故事
文/陈方宝
提起造酒老人刘道镇,阳谷县里老一点的人都知道。
他1945年参加工作学习酿酒,1958年被寿张县政府委任为寿张县副食加工厂厂长,迁厂到阳谷县后继续任厂长,分厂后留在了阳谷酒厂当厂长,直到1989年离休。
从1945年开始到现在,在造酒界七十多年,是阳谷县名副其实的造酒老人。
山东造酒的老人不少,但自从上世纪四十年代就为八路军造酒,今日依然健在的只有刘道镇一人。
1945年的时候,山东聊城一带的热血青年第一志愿是投奔八路军打鬼子。刘道镇出身秀才家庭,知书达理,关注天下,深知只有找到八路军、共产党,投身民族解放战争,生命才有意义。
有一天,他终于见到了真八路,软磨硬泡,他终于戴上了“八路帽”(尚无军装),但他被分配到中共聊城专区东阿县刘集乡酒厂造酒。他想不通,领导说“八路军现在不缺兵员,太缺酒。酒能搞活解放区的经济,能给队伍壮行,还能给汽车做燃料,你有文化,适合学习造酒,造酒也是打鬼子。”刘道镇一琢磨,有理。心想:武松当年打死猛虎,不就是因为喝了十八碗阳谷酒吗?咱得好好干!
![]()
刘道镇能吃苦、肯琢磨、巧钻研,很快就掌握了全套的酿酒工艺。一缸缸烈性白酒从东阿县刘集乡运到山东各个战场,大大增强了八路军的战斗力,中共中央山东分局为此还专门嘉奖了酒厂。
1946年初,酒厂转移到聊城。刘道镇被重用,安排到寿张县专卖处独挡一面,做营销工作;1950年,又被调到高唐县拓展专卖业务;1958年被寿张县政府委任为寿张县副食加工厂厂长,从此走上了全县白酒生产和副食品加工的领导岗位,时年33岁。
寿张县副食加工厂的厂址在现阳谷二中斜对面路南,当时主要生产白酒、酱菜,包括酱油、醋、点心和糖果等;1964年,阳谷县和寿张县并县,厂子就从寿张搬迁到了阳谷。厂子建在阳谷县紫石街中段路北,建成后不久,按照生产产品的不同厂子被一分为二:生产白酒的隶属县轻工业局管理,酱菜隶属商业局管理。为体现是两个单位,就在厂中央打起一到从南到北的花墙,东边是阳谷酒厂,西边是阳谷县副食加工厂。
酒厂酿造地瓜干白酒,副食厂生产酱菜、点心、冰糕、汽水等。现在阳谷县城年龄在五十多岁的人,肯定都记得阳谷县的白干酒。
![]()
在八十年代之前,几乎每天一大早很多人都拿着地瓜干在酒厂大门口排队换酒,也算是当时阳谷县城里的一道独特风景。那时候,粮食紧张,阳谷人多地少,所以酒厂就地取材用地瓜干生产老白干。
分厂时阳谷酒厂非常艰难,设备简陋,一辆驴车一头毛驴,一眼井一驾水车,二十几个人,原来的孔子文庙成了酒厂的原料仓库。
刘道镇带领大伙迎难而上,在秉承传统酿造工艺的同时,不断研究探索与完善新工艺,形成了一套独立完整的白干酒生产技术,酒的品质日臻稳定,形成了醇厚丰柔、回味悠长的典型风格,具有清香味浓而不烈、入口回味悠长的特色,闻着清香,入口醇香,饮后余香,深受广大群众欢迎,成为阳谷县当地和周边地区的名酒。
那时大家的日子都不宽裕,家中没多少余粮,兜里没多少钱,但红白事还得办。为了满足人民群众的切实需求,在营销上刘道镇厂长采用灵活务实方法,把阳谷白干酒一部分瓶装,一部分散装,老百姓可以用地瓜干换散装酒,三斤地瓜干再加三角钱就可以换一斤白干酒。
这个营销法特别接地气,大家的红白事都有酒喝了,于是就出现了每天一大早群众排队换酒的景像,当时的酒厂一下子成为县里的利税大户,为阳谷县的经济发展与繁荣做出了重要贡献。
![]()
到了上世纪八十年代初,一次偶然机会,阳谷酒厂财务科长徐景岳参加一个全国酒类系统财务会议,会议期间和贵州茅台酒厂的财务科长住在了一个房间,俩人每晚聊天,后来熟了,就聊起自家酒厂酿酒的工艺。
徐科长发现,阳谷酒厂当时生产的白干酒,虽然也是固态酿造,但是工艺和茅台酒有很大区别。贵州茅台是高温曲,阳谷白干是介于中温和低温曲和夫曲之间,工艺上有很大的差别。
徐科长开会结束回到厂里,就把这一情况向刘道镇厂长作了汇报。刘道镇听后非常兴奋,认为这是一个重大课题,是提升阳谷酒厂发展的一次历史性机遇,机不可失,他立即召集厂领导班子开会,决定组织精兵强将南下,去贵州茅台酒厂取经学习。
刘道镇带着厂里酿酒技师陈泮印、王文斗和技术员段士海到贵州茅台酒厂取经考察,先后跑了共5次,可以说是费尽周折、坚忍不拔、不达目的不罢休。
当时首先找的联系人是贵州商业局副局长王哲民,他是阳谷籍的南下干部,是阳谷四棚乡周庄人。刘道镇与王哲民是连襟,两家亲戚关系很密切。又通过王哲民攀上“高枝”,找到阳谷县安镇籍的贵州省副省长申云蒲。王哲民和申云蒲有很好的私交,申副省长的夫人是回民,不能吃猪肉,申副省长又非常喜欢吃猪肉,一到想吃的时候就到王哲民家,让王哲民的夫人给炖猪肉吃,王哲民夫人做的猪肉和猪肉馅水饺非常地道,又做得一手好菜,所以申副省长几乎每个周末都到王哲民家会会老乡解解馋。
![]()
刘道镇一行4人到了贵州后,申副省长和王哲民见到来自山东老家的人很是亲切,给予了很好的款待,把他们引荐给贵州茅台酒厂。巧合的是,茅台酒厂的一位副厂长也是阳谷人,叫窦衍昌。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说话就分外投缘。
茅台酒厂也是很热情,设宴接待刘道镇厂长一行,详细传授生产方法,专门派一名姓冀的科长陪同,到每一个车间参观考察。
这中间有一个小插曲:茅台生产工艺是高温制曲,就是把小麦稍微破碎加水用脚经过模具踩成砖型块状,经过六十五度高温发酵制成高温曲。刘道镇𠂆长带的两位酿酒技师没有这样做过,认为不可能,认为那么高温度,生产酒的菌种就不会存活了。好在技术员段士海当时年轻,接受新事物快,认为我们是来学习的,就应该好好学习。这样,技术员段士海与王文斗、陈泮印两位技师发生了激烈的争执。
怎么办?刘道镇厂长耐心细致地做技术人员的思想工作,化解矛盾,最后思想统一,决定按茅台工艺大胆研发,并请茅台酒厂派来技师,手把手进行技术指导。
普通茅台酒生产必须经过三十多道工序、一百六十多个工艺环节,实践起来谈何容易。还有就是茅台镇与阳谷县地理环境存在巨大差异,温度、湿度等适合酒类发酵的菌群生长环境反差太大;再就是生产酒的水质极不相同,这些因素与条件对酒的品质有很大的影响。
刘道镇厂长带着段士海等技术人员夜以继日地奋战在生产一线,在大胆借鉴茅台制酒工艺的基础上,努力探索研究新的生产工艺,从选料到制曲、到发酵、到蒸馏、到取酒、到勾兑、到储存,逐渐摸索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新的工艺流程。
![]()
一次次失败、一次次总结、一次次赶超,经过上百次试验生产,终于在一九八二年成功生产出了一种十分接近茅台品质的香型白酒——阳谷陈酿。阳谷陈酿酒液晶莹剔透,酒香突出,酒体醇厚,回味悠长,酒出锅时满院飘香,经久不散。
这中间发生一个与茅台酒如出一辙的小故事:一次参加全国糖酒展销会,阳谷酒厂的工作人员不小心打碎一瓶白酒,顿时展厅里美酒飘香,参展的人纷纷围拢到阳谷酒厂的展台,纷纷询问是什么酒,工作人员给大家介绍说:“这就是当年武松在景阳冈打虎时喝的酒,叫阳谷陈酿!”就这样,阳谷陈酿“一摔成名”。
当时阳谷酒厂生产出来的酒由于质量好、产量低,供不应求,整个山东省都前往采购,像本县阳谷宾馆,聊城市招待所,泰安的泰安宾馆,及山东地级城市饭店都选定阳谷陈酿为招待用酒,就连大名鼎鼎的济南南郊宾馆、齐鲁宾馆也把阳谷陈酿列为贵宾专用酒。
阳谷酒厂是当时山东生产粮食酒位数不多的酒厂之一,并且是借鉴了茅台酒生产工艺的酒厂,所以名声远播。当年人们能买到一瓶阳谷陈酿都感到非常荣幸。1982年贵州茅台的价格是8元一瓶,阳谷陈酿卖7.3元一瓶,如此高价还供不应求,因此各地到酒厂买酒的专车排满了紫石街。
阳谷县是历史名城,隋朝时已经置县,人文荟萃,古典文学名著《水浒传》、《金瓶梅》中的许多章节故事都发生在阳谷。刘道镇厂长认真研究阳谷白酒生产历史,研究历史名人与阳谷白酒的关系,充分利用阳谷是武松打虎的故乡、武松喝酒十八碗打死景阳冈猛虎传奇故事的文化内涵,赋予了阳谷陈酿生动的精神文化特质,形成了独特的阳谷白酒文化,使阳谷陈酿成为家喻户晓的历史名酒,畅销全国,名扬天下,被北京亚运会组委会指定为专用酒。阳谷陈酿既为阳谷县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支持,也为我国白酒技术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造酒老人刘道镇1925年出生于东阿县刘集镇,1989年离职休养。现在耄耋之年的他依然精神矍铄,时刻关注着阳谷白酒的发展,关注着阳谷梦的推进。
在本文定稿后我们专程探望了老人家,他赠送我们八个字:“大道无声,尽可远行。”
我们捧住老人家的双手,向他致敬,祝他寿比南山,福如东海!
(2020.8.1)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