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信背水阵址在何处?
刘春林

韩信背水之战不仅是影响中国历史进程的战争,也是影响后代兵家的经典战例。自然,具体的背水阵址在何处,更成为历代学者研究的焦点。纵观古今阵址说,主要集中于以下四地说:
山西平定东柏井城说:源于山西万历《平定州志》,以“未至井陉口三十里而舍”,推断为州东柏井城。不过此说,清乾隆二十一年中进士、平定籍地理学者张佩芳在其《井陉口考》中予以了否定,乾隆、光绪《平定州志》均采纳了张的观点。
石家庄市鹿泉区土门关说:源于嘉靖《获鹿县志·井陉口》:“汉书所云土门关,韩信破赵背水阵处。”对此,明隆庆戊辰进士、先后任太原知府、按察副使,布政司右参政、山西兵备道等职的当地人孙化龙,以“萆山背水土门湾,破赵擒余指顾间”(《题淮阴侯十绝》支持此说,就是明嘉靖二十六年进士、曾任真定府知府的山西洪洞人刘应时深信不疑,其在《谒韩侯祠》诗中吟道:“土门驻马拜韩侯,背水当年此运筹。”此说依然有今人坚持。
井陉微水说:源于清吴文楠《确考汉淮阴侯韩信背水阵故里碑记》,该记洋洋洒洒,两千余字,引典考实,得到了后人的认同,不仅光绪《获鹿县志·井陉口》作者认为“按史记及元和志郡志并吴楠井陉考,韩侯背水阵处不在土门关,旧志所载未的”,自我否定了土门说,而且成为了清雍正后绝大多数学者认可的说法。
井陉岩峰说:山西大学黄土高原地理研究所教授靳生禾、太原师范学院历史地理研究中心教授谢鸿喜在其《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报告》中确定:“当年韩信所设背水阵,确切地说,当在今微水镇北2.5公里的岩峰村。”这一定论是二位野外踏勘的结果,其认为“百里井陉道,唯有此处自然地形最适合于汉赵双方20余万大军集中野战”。二教授致力于古战场的研究,合作著有《山西古战场野外考察与研究》专著。但对汉赵井陉之战古战场考察却忽视了沧海桑田,其踏勘的自然地形是今天的自然地形,而非公元前204年的地形,此“确切地说”自然不确切。
四说间,井陉微水说似为公众认可之说,但以此说,赵军处于白石岭山脉的岭口(今东天门),此岭口就是今天依然“马不得并行”,从此出兵迎战韩信背水之兵,一旦兵败,数万之众,原路退守几无可能,且东天门至土门间之路当时是否具备数万兵马行军之条件,无法全面评估,但必经的亮子岭当年恐无法急速翻越,白石岭至亮子岭间犹如两头扎死的口袋。从这一点上讲,赵军所处之地谓真正的“死地”,韩信在微水设阵之说很难让人信服。
广武君李左车说成安君的“今井陉之道,车不得方轨,骑不得成列”的井陉之道,无疑为进出井陉的主要通道,而主道的形成无疑是城池与城池间人员往返过程中所人为开辟。从目前的史料记载和考古发现看,山西平定——天长(旧井陉县城)——微水——白石岭——土门关一线(此线为明末至清末的官道)无一处具有行政或防御性质的城池,而山西平定——天长——青石岭——威州——土门关一线(此线为明末前官道)间,先秦时已建有五陉城(汉时的井陉县治,今井陉矿区天护村)和蔓葭城(金元时的州、县治,今威州镇),可见李左车所说的“今井陉之道”当为后者。以此,若唐张守节《史记·正义》所释“绵蔓水……自并州流入井陉界,即信背水阵陷之死地,即此水也”无误的话,韩信所背之水的区域定为青石岭下、威州对面之绵蔓水。
史载韩信“未至井陉口三十里,止舍”,青石岭几乎和白石岭一样,其距井陉口(土门)也在三十里上下,但此地“止舍”,三万汉军居于岭东,赵军视野仅于岭西,虽只有一岭之隔,两军不可相望,而在微水只能隔河“止舍”,汉军的一举一动暴露于赵军的眼下,赵军对韩信“夜半传发,选轻骑二千人,人持一赤帜,从间道萆山而望赵军”之举也不会毫无察觉。
威州至井陉口间,为近三十里的开阔平缓地带,具有数万兵马集中野战的自然环境,特别是此战线大多在萆山可望视野内,汉军“奇兵二千骑”见“赵空壁逐利,驰入赵壁,皆拔赵旗,立汉赤帜二千”自顺理成章。
从井陉之道、韩信“止舍”之地、兵马集中野战的自然环境看,韩信背水阵址在井陉威州一带更为合理。但此并非笔者的首次推断,明天顺四年进士,曾任兵部主事等职的广东东莞人祁顺,在《过旧井陉》时,就有“昔时争战地,今日际雍熙。邑治非前日,水声如旧时。左车徒有策,韩信亦堪危。成败非人力,秪应天地知”之吟。其所过的旧井陉,即今威州。此当为微水说出现前的世人公认之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