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该回到民众之中了
文/李发模(贵州)
一、
这口号虽然提了又提,但一直未得到积极响应,今天,我们则从国庆70周年系列活动中得到启示:“小鲜肉”的哼哼唧唧不见了,国家勋章来了,科学家来了,为国家做出巨大贡献的功臣来了,正确的爱国导向来了。大家的爱国情绪是真的,真心祝福祖国母亲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我们诗人的称谓,自华夏远古以来,从“国师”“巫师”“天地君亲师”“人类灵魂工程师”到“旧体诗”与“新诗”的分分合合,再到撕裂之撕,须知诗是“思”出血,是雄鸡司晨。还须拜自然为师,记住人文之“施”教,“文载道,诗言志”。诗坛之氛围,方可“云蒸霞蔚”:蒸,上升;蔚,聚集。云霞升腾聚集,一如,中国元文化之“道器合一”:道,精气神;器,物化与科技。如是,纵然天下雄鸡被杀光,自然灵性之黎明,届时依然会天亮。
诗人,应从自我阴暗处站出来,到阳光下晒晒心思,从小圈子中突围出来,外面的世界方会亲近你。我一直认为,诗与诗人都应拨开名遮利绕:人安“静”,心才干“净”,方可聚“劲”,矢志不渝而前“进”,进之“景”,即风景,然景闹,再到“境界”之“境”。再以史以人为镜,镜照境界之上还有自我素质,亦即格局、情怀、涵养。沉得下来,生静,再静而净……方出好诗。
我已退休十年了,我所理解的退休是退出名利恩怨,帮助周边的人活得更好。退休前,为人为文的“一知半解”,自以为什么都“懂”,其实什么都似懂非懂。只有懂了好好为人与为文,并把71岁的“已知”当作17岁的“未知”,并“自知”还没成年,还需好好学习,温故而知新,才能天天向上。如是,为人为艺都会长寿,反之,羞谈人生。更何况,诗人应先从平凡人做起。我出生农村,从小与泥土打交道,爱说人不土就“坏”, 还说人生之“生”也就一头牛加一扁担,所以人一生下刚落地就喊“苦啊,苦啊……”
只有把“吃苦”当“进补”,补什么?是补“人、生命”,人与人不同,各自不同的生命状态与生命因缘,如影随形不同的存在。都在追求自由,而自由,是自知由来而活出意味,是“知行合一”。所谓自由与自在,自在,是没有“自在”依然“自在”,是与宇宙同体。“因”入心,“果”立信,行至随心所欲不逾矩,形神俱备,不见无所适从,但与规律共振。平凡自己,是从自由走向自在。

二、
前些年,贵州诗界推举我任贵州省诗人协会主席。我其实是挂名,好事实事都是诗人小语和原秘书长、现任主席郭思思他们做的。这期间,诗协得到中国作协吉狄马加、白庚胜、高洪波,尤其是中国作协诗创委叶延滨、王久辛等国内100余位诗人和诗评家指导,自始至终得到我省著名文化学者、诗人李裴,省文联主席欧阳黔森和众多学者专家的鼎力支持,以及省委、省政府、省文联、省社科联和各地市县及企业界的资助,加上省内诗人们的相互团结、无私奉献、广结善缘,让诗歌与社会相互助力。贵州诗人协会的班子,做到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真正以民间团体力量引领提升,推动贵州的诗歌发展,以文化助力脱贫攻坚,举办了数百场诗歌活动,出版了45部诗歌作品,挖掘培养了众多贵州诗歌苗子。
诗协工作,一是举旗帜,聚人心,诗人之家真正成为诗人们的温暖之家。协会班子要像一个家的“家长”,要有“四大”:大肚皮(容纳),大眼睛(不忘角落,雪中送炭),大脚板(多跑路牵线搭桥),大嘴巴(多为诗人摇旗呐喊)。
二是文化轻骑兵踏上脱贫攻坚之路。省内外诗人五百余人次深入贫困一线,真帮实扶,将文化脱贫扎根人心。以文化扶“志”和“智”,扶一方水土的“道德秩序”,对于诗人,也是一种“文心雕龙”。
三是弘扬传统文化、繁荣诗词创作、走进大众的创新探索的初心,用系统的诗歌文化活动传播诗歌理想、文化自信,这一系列“相约2020,诗写脱贫攻坚”大型诗歌采风创作活动,因为诗友们的真心付出,赢得了国内文化和省内党政界高度好评。
这一站又一站的活动中,有很多让我感动的事:去年年底,“诗写贵州桥梁”活动时,正值冰天雪地的隆冬,叶延滨从四川飞贵阳,又从贵阳取道六盘水。半夜三点钟赶到贵州海拔最高点——水城,随即叫醒贵州诗协的工作人员小语等人安排工作。“诗写苟坝”活动时,白庚胜主席从凉山州坐九小时火车到成都,又从成都转乘高铁到达遵义,并且还在生着病。为了什么?有稿费吗?没有!著名诗人叶延滨说:“中国新诗再出发!贵州以诗写脱贫攻坚再出发,是中国特色的诗歌模式。”贵州诗人协会的文军扶贫是践行文艺为人民、诗歌走向民间、深入基层的路线。走的是正路,唱的是正气歌。著名诗人王久辛、娜夜、刘笑伟等说,诗写物质与精神的脱贫,书写人与自然的永恒,贵州诗人不降低诗意的标准,以集团形成的团结的能量,面向生活、土地、人民,给当代新诗发展以启示。
从《贵州诗人》《贵州诗人40年》一刊一书到请专家研讨、学者指教、百姓认可,至“深耕贵州文化,诗写脱贫攻坚”“大道出黔,开启贵州诗人新征程”到今年八月底协会换届,新的班子成员和协会诗友们再接再厉,继续践行着诗人的职责和使命。

三、
从贵州诗人协会这几年的得与失,我想谈谈自己对中国当代诗歌的看法与想法。
我认为中国当代诗歌,诗人们是尽力的,其过程中的是与非、非与是,就像一个民族和国家的成长,多元的各种探究和流派,正在克服非,走向是。我想说的,一是21世纪,是英雄到位、团体进位的时代,我们的诗坛应抱团进位:1+1=2,叫数学;1+1=11,叫经济学;1+1=111,是以文化为魂,家国情怀为魄的精神经济学。精神转化的文化品牌是迎难而上,向着登峰造极。还有就是把人做好,把事做对。诗,是人心,也是一方水土在与时俱进;敬畏,是尊重灵性与生命,跟上时代发展,莫让人性退步。
二是吸纳中西文化发掘自己,强化对封藏的中国传统历史与文化的研究,找回命脉,追踪灵魂的探寻,让灵性回家,让未来知道何为“一脉相承”。在今天地球值更年期(自然气候),人类正青春期( 多元与叛逆),加上文化血脉破损,道德链条断裂,精神系统出现漏洞。值此,我们诗人,于时空而言,我等仍为学生;就童心而言,自然还是老师。拜自然为师,人文是师。“师”,去一横读帅,天下最帅的老师还是尊天亲地;我们都是学生,“生”去一横读牛,地上特牛的学生,还是遵道行义。我们应懂,“师”与“生”上下那一横,是应知天高地厚。
三是生命的觉悟,是一颗自由、喜悦的爱心,每个诗人都在享受属于自己的诗歌的时空,深爱自己灵魂深处的诗意伴侣,要让人懂你内心的富有,你还更要懂得能感染并燃起他人的希望。别忘了,国家的体形,民心的仪仗方队。我在作为贵州诗人协会主席的时候,时常告诫自己,近水楼台可先得月,但不可把月亮摘了当“私有”。一些时候不是你自己想摘,而是他人在你不经意中看重什么,他们帮你摘,摘得的却是你顺手给他的名和利,这不好,须知——格局越大,越不纠缠。
智慧越高,越不贪名逐利。别人让你当评委,自己应明白你在评他人的“作品”,别人也在评你的“人品”。再就是读人作品,要有一颗宽容之心。不同的诗作和流派就像不同的土地长出不同的庄稼,千万别以自己之长比他人之短。很多时候,我们为人为诗,就像青草养羊,羊养狼,狼养猎枪,猎枪养枪口,若不自知,枪口最终对准的是自己心有杂草丛生。别忘了,身处高位,高位的高空之内还有万亿盯你的星星……
有一个故事:说一只猴子在当代路上听到一些人在谈诗,这时李白、杜甫来了,一句也听不懂他们谈的是什么。这只猴子听了这些诗人的诗论后,回家便轻松地写起诗来了。
这使我想起创作,在万物根源皆经济的当今,如果你忘了阳光照不到的地方,你累得汗流浃背,人家还嫌你“汗臭”,如果有怨言,便会是“酸”或“狐臭”。再有,如果你的写作对民众视而不见,一心只在圈子内比贵贱,还给心灵当导游,只见权势与美色,还配做诗人吗?如果你的写作探究到阳光照不到的地方是阴暗,可乘凉,闻花香,但你还须防“斗志”感冒了……诗如是,人亦是。
所以,横穿苍茫,须知担当,我问扁担,你是担当吗?他说请问肩膀!于此,我才懂,一生为人为诗的途中,肚子里的苦水也长力气,眼眶里的泪水长出再出发……轮回,再划圆,转弯有角度,抱一抱海阔天空,然后再是蚂蚁或是尘埃……岁月一挥手,自己仅是:弹指一挥间。
活着,写着,走脚下两行正路。人活着谁能脱离地球,想飞天,真正的制高点,还是顺其自然,伸手抚摸内心,无愧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