村里的盖房组
文/张光山

村里爷们儿挣钱养家糊口的确不容易:出门打工呢,家有老小离不开;在家种地呢,没有多少活儿。闲暇时间干嘛呢?妇女们在身后唠唠叨叨,催促得紧:必须在家找个挣钱的门路!

这时候,有个别人懂瓦匠活儿,又有一定的号召力,便站出来说:爷们儿,跟我一起去盖房吧,每天咱都挣些工钱!于是,一个村级建筑队就组成了,俗称“盖房组”,建筑队的设计师兼包工头,俗称“掌线的”。掌线的带领的几个“工人”,也有上工和下工之分。上工讲究技术,砌砖、粉墙等等要求活儿好;下工注重力气,和泥、运砖等等,必须供应及时。盖一座房子,上工和下工都离不了,缺一不可,所以他们只有分工不同,没有高低贵贱之别,工资待遇基本是一样的。

一个盖房组里,大约盯得住的有六七个男人,上、下工齐全,不过真干起活来,具体人数却不太固定。农活紧的时候,人数少一些,三五个做些小活儿;农活闲的时候,盖房的人就多一些,可以达到二三十人。再就是在盖房不同的阶段,根据实际需要,人数也有变化。比如一般的活儿人可以少一些,而砌墙、上梁和挂瓦等,需要的人数就多一些,掌线的往往会灵活安排,把他们分成几个小组,干活儿同时进行,有些开展劳动竞赛的意味。

盖房组里,大家干活儿使用的工具,多是组员自己带来的,比如铁锨、榔头、瓦刀、橡胶槌等等。上班的时候,小家什用兜子兜着带去,完了活儿就擦干净带回家。其他一些大物件,比如线绳、木桩、担板、水泥机、小推车、起降机等等,就属于组里公共的,其实也就是掌线的自己购置的。当然,还有一个关键工具――靠尺,用来测定房墙砌得直不直。它上面有一根线,末端缀着带尖的铁锥,必须是由掌线的掌握的,这也是“掌线”名称的由来。

既然叫“盖房组”,盖房组承揽的活儿,当然是以盖房为主,但也不仅仅只局限在盖房上,和修建、建筑有关的活儿都可以做。比如拆旧房,垒墙头、炕头、锅头(灶头),建牛棚、鸡舍、厂房,他们都可以干。这几年,村里临靠大街的,上级要求改建为楼房,盖房组就开始学着盖起楼房来。受建筑资质和工具的限制,过高的楼房他们盖不了,两层三层的楼房还是不在话下的。经过掌线的精心设计,盖的楼房标准相当高,楼上客厅、卧室、厨房、卫生间俱全,不比城里差多少。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全面推进,盖房组不但在本村盖房修屋,还开始联系外村的活儿,逐渐向外拓展业务。一般是外村人主动电话联系掌线的,掌线的再召集组员,一旦商量好了,就马上行动,开着三轮车,带着工具早早出发了。本村房主不管饭,外村情况不同,为了不让干活的来回折腾,中午还是要管饭的,简简单单,吃饱喝足就行。

盖房组的老少爷们,挣点钱也不容易。经常是早去晚回,受苦受累,顶着烈日狂风半大雨,一天往往劳动十来个小时,而工资收入并不太高。干掌线的更不容易,操心规划不说,还要安排活,指挥人。一旦人手不够,经常是自己补缺,随时做上工或者下工。干活时,看到某些懒散人,都是同村的爷们儿,不说说不行,说过了头也不行。最困难的,还是干完活儿讨要工钱。房主盖房花钱不少,工钱一般会拖欠好久。工钱要不到手,没法发工资,组员们就牢骚满腹,甚至消极怠工。万般无奈,掌线的只能自己去贷款,先垫上再说,总不能亏待这群一直跟着干活儿的爷们儿。

凭良心想想,盖房组的爷们儿们为了改造村容村貌,为了支持新农村建设,多年来和泥灰砖瓦打交道,也是做了极大的贡献的,我们应该向村里的盖房组致敬才好!

作者:张光山

作者简介:张光山,又名迟大峰,曾用笔名鄃城秀才、平淡人等。大学文化,山东省德州市夏津县人。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自幼酷爱文学,擅长写作,有散文与诗合集《乡村的记忆》《风起的时候》《笑与泪的痕迹》《青涩的红苹果》,长篇小说《俺泉爷这辈子》,散文集《梦回童年爱》等,有诗歌、小说在报刊、杂志和电子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