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今日莫名地想起一位推荐我参加上海市诗词学会的前辈说过这么一件事情:说是之前也有一位写作者拜托他推荐入会,他要求对方先提供自己的作品看看,看下来发现有的诗词连格律都不通,便拒绝了。而对方说自己的作品在《新民晚报》等大报上都登过呢,老师说:“非常遗憾,你的作品不会因为登过《新民晚报》就增色。相反,《新民晚报》会因为刊登了你这样的作品而降低品味。”
身为一名写作者,用作品说话应是永恒的追求。而在实际生活中,以资历和身份标榜,以权力和关系运作,获得好处者比比皆是。上大刊,登国刊,成为很多人削尖了脑袋去证明写作能力的事情,从而将相互攀比引为文学圈的一股浊流。

其实,在信息轰炸的自媒体时代,走纯文学之路原本艰辛。如我们这样的书写爱好者,写作的初心本是丰盈个人的精神生活,然后才是希望获得更多的认可。如果还能够引领一些身边人感悟真善美,便是一件幸事。
在做阳光诗品平台执行主编期间,我曾听过不少这样的问话:你们平台发纸刊吗?没有呢,我们是同题诗写作群,每天一个题目,每天发布一期微信公众号,推送大家的作品,旨在练习写作能力。我们有出题、领题、收稿和编辑团队,大家都是利用业余时间为大家服务的。很坦诚、很实在的开场白,您想入群的原则很清楚——坚持写诗,多写好诗,相互配合。
先后遇见过少许这样的文人:写作是需要氛围和督促的,我想加入你们群,我要跟着你们一起写诗;但是,你们的平台不够官方,也无法凸显我个人的位置,转发推文不是给你们做广告掉自己的身价吗?所以,写归写,怎么推广是你们平台的事情。

您如果把写作视为个人的私事,自己写完自己发朋友圈,或者存到一定数量自己出书,这都是正常的思路和选择。但是您加入了同题写作群,使用了别人的题目,接受了群文化的熏陶,投了稿,享受到各种便利,难道只为证明一下自己的写作能力吗?更有个别具备“名人思维”的诗友,认为他(她)给平台写诗算是“赐稿”,你们不给稿费就罢了,还用那么多规律来束缚人干嘛?他们或许已经忘了自己怎么进的平台。您写出一首诗是劳动,别人给您审稿、收稿、编辑不是劳动吗?高高在上的姿态,除了个性使然,大多因为他们在某某大刊上发表过作品,他们在某某领域里坐拥一席之地。
然而,在我们这样坚持“以文会友”的文学群里,总是宁愿少一个这样的“老师”,也不会自找那么多“添堵”的机会。谁的时间和精力不宝贵呢?
我想,一个真正俯身于写作的人,也一定懂得相互尊重和理解。因为,写文和做人类似,能够真正打动人心的总是真诚、善良和美好。

【作者简介】
艾院,职业学校高级讲师。中华诗词学会和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市奉贤区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诗词中国》《新民晚报》《上海诗人》等,已出版个人诗集《艾草集》《蜜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