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屯发生的那些事
——前屯贫困村的蝶变
周 冰

时光如梭,距今一千多年的北宋古墓,就埋藏在这里的陈家湾,旁边的杏坞书院,悦耳的朗朗书声隐隐传来,仿佛在向人们倾诉,引领人们聆听,又好似在等待着人们的回响……
车轮滚滚,前屯也在不紧不慢地赶着。男劳力外出打工,老幼妇看家,逐渐地前些年列入了省定贫困村之列。脸上最无光的当属他们的领头人,党支部书记褚运林。前两年来检查扶贫工作,走访贫困户,褚运林唉声叹气的黑脸汉子好像还在等待着。近两年,伴着德百温泉度假村、椹仙村旅游的开发打造,邻近的妇女可以去打工,这样也可以顾家。人们收入有所提升,再加上上级的扶持,虽然摘掉了贫困村的帽子,但是这里的精气神仿佛还是压抑着。
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到来,为前屯村发展带来了良机。2018年3月,省派乡村振兴服务队入驻夏津,省民政厅潘红春、省警察学院孙晔、省农科院刘玮对接前屯。经过多日的摸排调研,潘处长说了一句话,“你这不是拿着金饭碗要饭吗?”他们分析:近些年的旅游热,加乡村振兴服务,这是天时;临近德百旅游小镇,有着年均近两百万的客流量,而且每年都在递增,享有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的古桑文化,这是地利;民风淳朴热情,班子团结,这就是人和。历史文化资源浓厚,发展前景无法比拟。事情都看在眼里,成绩就在落实上。
九条大街,八十六条胡同
先开群众大会,动员起来再说。万事开头难,白天群众忙,那就晚上开,大喇叭一广播,到的人依旧是三三两两。潘处长就带着孙、刘二位一家一家走,一户一户的作工作。用褚运林的话说,前屯九条大街,八十六条胡同,五百多户人家潘处长是用双脚丈量出来的。潘大姐对每一户都如数家珍。经多方联系,对接了一家运营公司专门设计,根据潘处长的走访记录,为每家每户都设计了不同的风格,架构出来了,只剩动工了。村委班子团结想干事,这是底,见潘处长分析头头是道,褚运林横下心跟着干,明确发展思路,打造乡村特色旅游。资金紧张,老褚就连夜召开班子会议,发动干部先期捐了十一万,先干起来再说。有问题,兵来将挡,水来土掩。县里才书记也很重视,召开常委会集体研究,配套了一部分专项资金。只要明确了思路,任何困难都不能阻挡前进的脚步。
一碗粥的“战绩”
千方百计节省资金,花小钱办大事。无钱的新机就是想办法,别出心裁,尽量保持古风古貌,不搞统一格式,不大修大建,保持其独特性。还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让群众转变思想,跟上时代步伐。眼看着动工最佳时机将错过,潘处长几人急在心里,横下一条心,将自己的老母亲、婆婆两位老人接到了驻地,同吃共住。工作先从动员党员开始,褚连可老两口家去过多次,院里散养着鸡、鸭、羊之类。无从下脚不说,气味还刺鼻。这天正赶上老两口吃早饭,老褚头端了一碗粥,就递给了潘处长,“闺女,还没吃饭吧,先喝粥。”潘大姐二话不说,坐下来边喝边聊。这碗粥喝下去,工作也通了。老褚先将自己养的鸡鸭羊全部卖掉,整洁自己的院子,加入到村庄规划中来。
这碗粥下去,他就真把你当成了自己的闺女,这碗粥就慢慢地打开了群众的心锁,撬开了思想防线。后据孙主任介绍,那只碗我们姑且称之为“碗”吧。但是真正去干事的人,她不会在意那只碗,你都不知道她的魅力有多大,一传十十传百,群众自发的就跟你一道了。就这样趁热打铁,租了四辆大巴车,拉着当地群众两百多人到河北、济南参观学习,开阔他们的眼界,主要还是通过发现自身优势,增强党员群众发展信心。解放思想最关键。
回来动员开会,还是走群众路线,号召大家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一位七十多岁的老党员,随即捐了两万元。有的在外地就雇车参与,有的群众就当义工,不仅清扫自家,还帮助邻里胡同。孙主任说,现在晚上再来村支部开大会,你出去接个电话的空,就直接挤不进来了。村党支部又热火朝天了起来……
村里的设计师——老杨头
群众思想开放,积极主动了,接下来就是具体施工,由于资金紧张,就开动脑筋,边请公司因户设计,边发掘村里的能工巧匠,跟着看,跟人家学。杨庭月以前就是贫困户,儿子残疾不能务工,老两口在家又没其他经济来源。在乡村振兴服务队的帮助以及县里扶志扶智思想引导下,老杨头用心学习,精心琢磨,逐步组建起施工队,褚寅胡、刘发玉、王庆宝、刘传广,贫困户杨秀杰、李海燕、王凤朝也加入进来,现在村里的边边角角大都是他们琢磨分析设计创造的。从“土八路”转身成了设计师,现在不仅村里的工程,也承揽了大量的邻村业务,不但早早脱了贫,还成了闻名的巧匠。七十多岁的老杨头儿确实有一颗匠心,这是村里的认可。发动群众智慧,工作无往不利。
动工仪式上,由十一人成立的监督委员会,集体在“一心为百姓,绝对无私心”横幅上摁下红手印,这是历史的见证。两个月,上百人参与,拆建同时进行,根据个性打造的前屯特色旅游村已见雏形,每天吸引着大量的游客来参观、游玩、学习。群众的力量是强大的,他们积极出谋划策,“这里打造商品一条街”;这间改成农家乐;这里建成一家茶室……相邻的西闫村老书记来过以后,热泪纵横,感慨道,“我这辈子村建的心愿,在前屯村先实现了。”
古桑文化引领未来
要想长久的脱贫,可持续发展,还是把这个村子建设好,经营好,把特色旅游打造成品牌。按褚书记的话说,现在村里发展了四个服务队,“椹好、椹和、椹安、椹乐”,分别是志愿服务、问题调节、治安巡逻和乡村艺术团,老褚很自豪。
潘大姐介绍道,现在前屯的外壳打造好了,就要培育文化增长点,使农民富裕、乡村振兴。打造乡愁文化,施工过程中没有大拆大建,而是尽量保持古朴风格;打造红色文化,发掘抗日时期前屯村阻击保卫战的相关史料;打造书院文化,修建杏坞书院,让朗朗读书声重新响彻起来,握手历史,倾听古心;继续做好乡村振兴大讲堂,作一系列专业培训,包括提升形象、仪表素质等,争取人人都当宣传员,推介前屯;提倡饮食文化,举办美食大赛,启动农家菜研发中心,哪家的菜系做得好,就指定为农家专用菜;作好庭院文花,结合县扶贫办、县妇联等相关部门,将庭院垃圾变成庭院经济,发展边角经济。这样,老弱病残可以在家里打工,也美化了环境。难怪城里人来了以后,愿意留下:庭院里鸟语花香,绿意沁心润脾,还有鱼戏水缸曳莲花;发展胡同文化,每个胡同都有独立的主题,把九个小队划分为九个网格,下辖胡同实行胡同长负责制,负责邻里互助、帮包贫困户、卫生清洁、问题评估等一系列事宜,激发群众自主性,自我教育、自我管理;与德百旅游小镇、椹仙村打造成犄角之势,齐头并进,互相补充。成立乡村文化研究会,利用全球重要农业文化遗产金字招牌,打造古桑文化博物馆。对接艺术学院,打造研学基地……
真心换真心,潘红春、孙晔、刘玮俨然成了村里的一员。用谁家的院落打造成什么样的特色,现在基本上说一下就行,以前村里下任务,群众由抵触变为支持。现在你看褚书记,就会知道他红光满面,灿烂的真实。腰杆儿直了,进群众家也有面了;底气足了,说话水平也上去了。
前屯的打造,群众有积极性,班子在建设过程中也得到锻炼,成长起来。昔日的省定贫困村发展成了省定文明示范村。下一步运营上,潘处长介绍,要探索发展“党支部+公司+合作社+农民”的模式,党支部结合专业的力量,加上群众的智慧,将焕发出无限的生命力。
“心底无私天地宽,事更好干”,这是潘红春经常挂在嘴边的。原来上千年的实干斗争,与风斗、与雨斗,立天地、沐日月,果林成群,绿色之都,号称“北方小杂果之乡”孕育的实干土壤,遇上了潘红春这一班党员干部,就如遇一颗启明星、一个火把就迅速的明亮了起来,燃烧了起来……
周冰,男,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夏津县政协提案委办公室主任。山东省散文学会会员、山东省散文学会夏津创作基地副主任、德州市作协会员。
先后在《人民政协报》、《当代散文》、《齐鲁晚报》、《联合日报》、《德州日报》、《德州晚报》、《东方散文》、《华夏孝文化》、《鲁北文学》、海岱文化、 书香德州、德州市作家协会、《夏津大众》、《棉花地》等报刊、公众号发表文稿200余篇,30余万字,发表宣传稿件三百余篇。先后获得“优秀教师”、“模范班主任”,省政协文史工作先进个人、省政协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市政协优秀文史工作者、市政协宣传工作先进个人、市政协信息工作先进个人,首届夏津青年“五四”奖章等荣誉称号。

投稿:13325115197(微信同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