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阳光诗品”这个纯文学平台做执行主编数月。坚持走小而精的路线,虽然慕名而来的新诗友不时有之,因无法坚持书写自行退去者或各种原因被请出去者也时而有之,但我对大多数群内诗友都较为关注并多少了解些脾性(至少是写作风格)。
近来总觉得群内好像少了谁,看看总人数反映不出来,便一一地翻看头像,果然是某位几乎一直参与同题诗写作的诗友消失了。赶紧发条信息问候。对方说:“上次你离开群的时候(本人因故离群两天),我也退了,正好也觉得自己确实写得很差,等过一段调整好了状态也入吧!”虽有遗憾,但我发现他给平台和我个人推文的点赞、评论如故,便知这不是他带着情绪的选择,当然要尊重。心里也无芥蒂。

今早对一句朋友圈里的话语感触颇深——“人与人的相遇,概率是几千万分之一”。所谓缘分,不是非要深情厚谊,哪怕擦肩而过,也是冥冥中的注定吧?偶然或必然,遇见也算一种奇迹。若是多一点珍惜,大概人生的意义也会变得更加丰满。但情谊的铺垫和积累,或许取决于初识的眼缘(彼此的吸引力),或许取决于相互了解之后的默契……
“日久生情”也有充分的道理(却不可狭隘地理解为男女之情)。因为志趣相投,因为目标一致,因为才气相当,因为崇敬或者钦佩……不由自主地懂得了彼此,愿意相互帮衬和支持。也可以一句“磁场相近”来解释这样的日益接近吧?在我的前半生经历中,总记得明里暗里“出手相助”的一些贵人。比如,在我之前的一些文章中提及的读书时代的老师、儿时主动帮我叫卖的邻居大妈、工作后遇到的好心同事甚至门卫,等等。写作之路上,从前辈的认可、提携到文友们的积极点赞和赞扬,以及不只是嘴上的“姐姐妹妹”更在行动上处处体现的友人……对于感性而注重细节的我而言,点点滴滴的温馨足以遮掩各种生活中的“不如意”。

所以,若我们相逢,留下过如此美好的画面,便是人生之幸事。

【作者简介】
艾院,职业学校高级讲师。中华诗词学会和上海诗词学会会员,上海市奉贤区作协理事。作品散见于《诗词中国》《新民晚报》《上海诗人》等,已出版个人诗集《艾草集》《蜜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