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乡情难忘,伴梦故里。定定天涯望故乡,晚风拂过万重山;安能借羽飞城廓,明月高悬照大江。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按语

罗序伦: 中国著名书画艺术家、教育慈善家、诗人、学者。 现为: 慈善中国书画院院长、中国书画艺术研究院院长、中国专家学者书画创作院院长;世界艺术家联合总会“世界艺术家“级别品审资格认证顾问、世界华人艺术家大会顾问、第十届全国电视文艺“百家奖"评析终审评委、中国传媒记者协会会长、中国领导力研究院院长、民政部中社社会发展工作基金会顾问、中国梦组委会主任、中国专家学者协会副会长、中国领导科学研究会常务理事。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读朱鹤年先生“柘皋赋”
文/罗序伦
拜读柘皋赋,触动故乡情。
小镇历千载,人杰地亦灵。
贤人代代出,今更多才俊。
汨汩清河水,达江通海郡。
胜迹不胜数,步步留胜名。
淮上枢纽地,皖中倚重镇。
南来北往客,篷帆日夜行。
临街立茶楼,对客品香茗。
仰楚思吴越,慕贤话古今。
感君雅意长,忝列君子文。
往事已如烟,不堪忆少年。
般若一片心,婆娑四壁影。
向风遥拜意,千里达悃枕。

朱鹤年:笔名楚云。安徽巢湖人。中共党员。1961年毕业于黄麓师范,进修取得大学本科学历。1961年起历任小学、中学教师。1984年调入巢湖日报社任副刊部主任,主任编辑。巢湖市作协秘书长、巢湖诗词学会副会长。学生时代开始发表作品。2003年加入中国作家协会。出版新诗集《紫罗兰》、《幻飞的蝴蝶》、《无声的岁月》,散文集《遥远的风帆》,格律诗词集《朱鹤年诗词选》等,主编出版散文集、新诗集、格律诗词集多部。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柘皋赋
文/朱鹤年
柘皋者,古镇也。
南对巢湖,烟波浩渺,水天一碧;北靠群山,连绵起伏,叠嶂层峦。丘陵地貌,山明水秀,处处风光呈锦绣;温带气候,四季如春,时时花卉竞芬芳。一条石梁河,弯弯曲曲,南北穿街而过;五座老石桥,高高低低,东西两片相连。
柘皋史话,千秋灿烂。始建于商周,历三千多载。曾有矤叴、扶旮、秦皋、橐姑、橐皋等多个名字;历经秦汉、隋唐、五代、宋辽、元明等各个时期。史前皋陶部族属地之都;春秋鲁哀公会吴王之城。存中华历史完整之印记;储炎黄文明不朽之珍藏。老古墩乃石器时代之村落遗址;老坝村现商周晚期之鬲鼎残留。东岳墓出土西汉“橐皋”之古印;典韦碑见证三国魏将之陵寝。拐子马记叙宋金之鏖战;遇难桥见证洪武之感恩。风雨无边,烽烟无数,亭翼雄姿如故;明代矮楼,清朝当铺,瓦松陈梦余馨。

柘皋人文,千古风流。孔夫子师项橐,古今谁人不晓;七岁儿名天下,何方有我神童?欧阳修“浮槎山水记”,是吾乳泉之甘美,方触动文豪之灵感;吴敬梓“石臞诗稿序”,系我柘人之高才,始激发作者之文思。末代进士杨欲仁,巢湖书院题联:“凭山脊以为堂,士品宜从高处立;借湖光而作鉴,文风须向上游争”,育人坐标何其高也;总统资政杨亮功,台湾官邸藏诗:“几家灯火林中见,一夜征车逐月行;风景不殊乡土异,依窗不睡到天明!”怀乡之情何其苦哉。高植译《战争与和平》,开启苏俄文学之普及;鲁彦周写《天云山传奇》,开创伤痕文学之先河。巾帼诗人阚家蓂,名播海外;慈善画家罗序伦,誉满中华。鸿儒巨匠,峥嵘世代;英才俊彦,璀璨古今!
柘皋风物,天下闻名。物资聚散之要埠,交通运输之枢纽,军事战略之重地,文化交汇之中心。八公山之名,而今犹是;八公山豆腐,原产之乡。山多优石,华东建材要地;泥土肥沃,皖中稻米粮仓。公路省道国道,联通四海;铁道高速高铁,畅达五洲。现代化农业,四方普及;太阳能发电,八面开花。柘皋大曲,飘香千里,墨客骚人趋之若鹜;柘皋小吃,闻名中外,嘉宾雅友接踵而来。民风淳朴,祖传美德;崇尚读书,时代需求。
改革开放,经济腾飞,又见物华天宝;盛世光临,宏图绘就,重现人杰地灵。今日老街,仪态从容,犹展一帧古画;明天新镇,雄姿勃发,必绽万朵奇葩!
诗曰:柘皋历史数千年,灿烂人文照大寰;喜见舜尧圆国梦,沧桑古镇靓新颜!

【昔我往矣,杨柳依依】
故乡有我美丽的少年心
作者:尹玉峰(北京)
著名作家朱鹤年的《柘皋赋》,勾起了罗公序伦思怀久远的乡恋情结。柘皋古镇位于安徽巢湖市北郊,繁华了3000年,一度成为江淮名镇。据记载,柘皋,汉代设县。南宋初年宋军抗金战争中的重要战役之一“柘皋之战”,就曾发生在这里。到了清末,成为安徽三大重镇之一。柘皋既为古代区域性文化(即楚、吴、越文化)与中原文化分野的一尊界碑,又是长江文化和黄河文化交流、冲撞与融汇的一座通埠。柘皋古镇历经千年历史的文明沉淀,形成了皖中徽派文化特色,其内涵底蕴丰富而迷人。
柘皋镇有条北闸老街,全长200米,街面两边是清一色的明末清初建筑,距今近400年。信步老街,蜿蜒的青石板路延伸到古镇尽头,在雨天尤如一条青丝带飘落在老街上。路的两侧均为粉墙黛瓦,飞檐翘壁的两层徽派木宅,上有精雕细刻的花卉和吉祥图腾。整条街的建筑色彩淡雅古朴,结构错落参差,石板街路面、小青瓦,再加上青砖马头墙,构成了街道的层次感。在老街民居的马头墙上,“胡德成号”、“一大字号”等各种各样的老字号还依稀可辨。当年,李鸿章家族在老街正中开的一间当铺,一共有七进的房子,现虽败落,但仍然可以看出当年建筑的宏伟。
生于斯,长于斯的罗公序伦,怀揣一种永不磨灭的乡恋心结。他在父亲(治印名家)影响下,自幼操刀捉笔,吟诗作画,饱受传统文化熏陶。后习西画,成就昭昭。因有感于郎士宁艺术实践,渐悟中国画非凡伟大。则饱揽中外美术史、哲学史、社会发展史。发现中国书画艺术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于是他从中国画这条路走下去,悉心钻研中国花鸟画,用了无限完美、绝妙的自然形式意味,维系着人类最纯朴、最自然的本真。进入创作状态的罗公序伦,有多少浪漫情怀,多少摄人心魄的美丽由此而派生的感动流光溢彩!
罗公序伦院长用当代卓异文人花鸟画的艺术风范,换取了华人爱心人士认可的救困扶贫行动。志以探求艺术价值的真理一一他团结社会各界爱心人士,一幅画,一千五百万人民币捐献给江南水灾难民;无数个昼夜青灯走笔的诗书画印,闪烁着家国情怀的光辉,终于照亮读不起书的1341名山区里贫困孩子的心坎儿,让他们安享着朗朗读书声的温暖。著名作家朱鹤年在《柘皋赋》中深情写道:“慈善画家罗序伦,誉满中华。鸿儒巨匠,峥嵘世代;英才俊彦,璀璨古今”!
走出巢湖,罗公序伦用画笔与世界对话;与世界对话,世界就在花中;与世界微笑,花开就在眼前;与世界放怀,芬芳就在心上。与世界对话的罗公慈善而行——慈善,便是一种会心的莞尔;笑若夏花的罗公,恬意绽放;一朵心莲,浅浅的岁月流光;闪烁静默无邪的岚辉,那派云卷云舒,素心素笔,自乐安然的气象,令人心驰神往;写一方字,画一幅画,温一壶山水啊一一去拥抱那旭日暖阳。人生的路,说长不长,说短不短;每段路有每段路的风景,每段路有每段路的担当;抑或风和暖阳,抑或艰难险阻、雨雪冰霜。但是一怀朗丽向世界,世界便是柔美怡然,青春正在穿越不老的时光;与世界对话的日子是一种自由徜徉,一朵朵自由行走的花四季温吐芬芳;蓓蕾在记忆喉头梗咽,青灯,黄卷,读不尽的苍凉。借他一壶老酒饮尝,捻遍银两也换不回经年陈酿的醇芳;问世界谁为情种?慈善而行绚光芒。
今又拜读柘皋赋,触动罗公故乡情......走出巢湖, “心怀祖国,放眼世界”。罗公序伦用知识分子的社会良知体会中国的传统文化: 浩荡离愁白日斜,吟鞭东指即天涯。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在那缭绕着的屡屡炊烟中,罗公序伦的艺术足迹遍布祖国的天南海北,但他常常低吟着“巢湖水秀,黄山青悠”的婉约抑或直朴的淡淡乡愁,每每这时,母亲在浓荫下吆喝黄昏的声音随着屡屡炊烟袅袅升起…… 他常常一个人,就一个人静静地将自己融化在袅袅的清香中,浸进在梅兰竹菊的心墨里,罗公不由自主地翻开旧日的像册,打开尘封的记忆,记忆着从来不需要想起,永远也不会忘记的谦谦君子们......
关于大千世界里的过去,现在与未来,人生的画卷轻轻地描绘,落下的泪和展开的笑都用那婉约抑或直朴的笔触写意。走在人群中,总有那么些需要关切的人让罗公不断回首,没有红装绿裹的耀眼和风中飘逸的蓝衫紫裙,只有生命中的青春和一派舒心的清纯!这一刻,罗公序伦诗中婉约抑或直朴的微笑很醇。在诗的感动中,故乡是多么美丽!人们会联想到,罗公序伦悄悄地露出半边脸, 婉约抑或直朴的笑意,很自然地从眼睑从嘴角从诗的形象表述中流露出来。 当罗公将散着婉约抑或直朴的芳香小诗传送,引起万人心理共震时,其实他的心里边最美丽的地方,早已经装满了亿万人的美丽愿景!

图为: 都市头条编辑委员会主任尹玉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