羊舌祠:最美擦肩的心仪
作者:原雪瑞
庚子七月,骄阳似火。笔者乘车再次踏进羊舌祠,因了一份不期而遇的牵挂。说实在的,羊舍祠在大众心目中,就是不能忘却的时空驿站,也是红尘陌上净化灵魂的伴侣。
羊舌祠,位于代县城西二十里素有“天下第一堡”之称的古镇阳明堡之堡内村,西北临汉广武古城遗址,东望马站堡玉皇楼,西南界夜袭阳明堡飞机场遗址,南抵京原铁路,北依108国道。地方志载,祠为纪念晋国大夫羊舌叔向而建,据碑记载:明景泰四年(1453)重建,明成化十四年(1478)重修。大清乾隆、嘉庆、光绪年间屡有修葺。1965年代县人民委员会公布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6年公布为市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18年县文化和旅游发展委员会申报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020年6月被公示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羊舌祠,初名广济祠,创建年代不详。坐北向南,占地面积2907平方米。二进院落布局,中轴线上依次建有山门(现已毁)、钟鼓楼(五十年代毁)、大雄宝殿、地藏殿(正殿),两侧为僧舍和东西配殿各五间。整体布局不够完整,部分建筑已毁,主要是自然风雨侵蚀,学校改装、拆毁和年久失修所致。
大雄宝殿,属大式构架,现存为明代遗构。砖砌台基,基宽21.85米,深13.85米,高1.4米,面阔五间,进深六椽,单檐歇山顶构筑,七檩前后廊式构架,六铺作三下昂斗拱,前檐施隔扇窗,明间出六十度斜拱,补间出四十五度斜拱,整个大殿结构规整,梁架全部为榫卯牵拉固定,大殿的大角梁和象鼻斗拱的应用,传承了宋金木工技艺。其建造风格,雁门地域特征十分鲜明。原有九尊塑像,占地85平方米。明洪武六年(1373)大殿、泥塑曾作维修。2014年堡内村委会通过民间筹资对大殿进行落架大修。继而更名为羊舌祠堂,门楣悬匾“阳伯华明”四个金灿灿大字。只是在大修中,未能完全按照修旧如旧原则进行,笔者几经观察发现,现有建筑跟固有历史信息有出入,现台基明显高于原台基,台基全部改为大理石方砖、雕栏,显得生硬、不协调。檐下斗拱为七踩三昂,前檐明间平身科出45度斜拱,门窗均为四扇六抹隔扇门。形制、体量均有改动。不过殿内最有价值的梁饰保存较完好。大殿用材经济,力避奢华,装饰简约,无富丽堂皇之感,有清幽肃穆之象。每年春节,举行祭祀典仪,供品丰盛,梵唱不绝于耳,甚为隆重。羊舌祠堂是当地民间信仰的一个文化符号,是当时人们价值观出现巨大变革的产物。相传春秋时期,代县阳明堡一带遭遇特大旱灾,盗匪四起,民不聊生。一天,晋代夫羊舌叔向押解一批犯人路经此地,见状甚为痛心。他当机立断,一面差骑急报京都,一面组织人员祈雨。但当地百姓面如菜色,筋疲力尽,无力祈雨。羊舌叔向遂命令犯人代祈,并承诺若祈雨成功则当场免罪释放。犯人们便在烈日下焚香敬表,跪地叩求。谁知不日大雨自天而降,大地喜逢甘霖,草木返青,庄家得以播种,百姓得到拯救。羊舌叔向遵守诺言,将祈雨的犯人当场释放,却因此获罪被诛。后来一位主政代州的耿直官员闻听此事,不禁感慨万千,认为羊舌叔向功德无量,应流芳万代,于是修建羊舌祠来告慰其天灵,以示永远纪念之。羊舌叔向的广济民生高贵品德,一直被阳明堡人深深刻在记忆中。据宫廷资料载,国家为功臣建祠堂,王侯爵位之下的宗族是不允许建祠堂的,可见当时朝廷对此举也是认可的。
保护文物人人有责,传承文明美美与共。2015年村委会组织资金对大殿照明线路进行整改,全部实行阻燃处理。2017年在技防上提升,全方位实行电子监控。只是殿内未安装感烟装置,正脊缺失防雷设施,无法满足防雷需求。2018年至今,每年围绕羊舌文化信仰举办祭祀活动。
现存九间后殿,砖木结构建筑,平面凸字形月台开阔敞亮。正中歇山构筑,前设抱厦,十字卷棚顶,屋顶举折平缓,出檐深远。无斗拱,面阔三间,前设廊子,施方头梁,前檐檩下云纹施衬方头,青灰筒板瓦覆顶,脊顶镶黄色琉璃宝鼎。地藏殿后屋两山排列规整,原花草彩绘保存完好。最近雨水侵蚀严重,亟需请文物专家鉴定保存。三架梁承二步架,柁墩固定蜀柱,见正脊枋。翼角递交梁与顺梁交叠,梁上有彩饰纹样,仿重檐歇山顶做法,排山出檐椽搁于踩步金,当属工艺变造。内部前后梁上下相叠,以金柱支撑。看似繁壅实则简易,只能为其营造技艺感叹。两山外露土坯,磨砖砌缝,内部山墙有门可进出两耳殿,后为学校封堵。其古建历史价值、科学价值突出,后世有营造借鉴之处。十字脊设计巧妙,外观美丽精巧,相互连接但又圆融分明,在北方建筑中尤为少见。尤其殿内明代彩绘,线条流畅,构图明朗,贴近自然,乡土气息浓郁,大清乾隆年间重修。后殿内塑地藏王菩萨。两边耳殿各三间,均为悬山顶,采用收山做法,正脊残缺不整,施铃铛排山墙。东、西分塑财神爷和马王爷,髹漆消失。民国三十八年(1947)成立阳明堡完小,占用羊舌祠后殿,将两侧耳殿塑像搬出扔至滹沱河,蓬顶改为教室。1956年拆除殿前石旗杆,将两侧配殿扩展为初中教室。学校从1998年整体搬出,至今一直没有维修过。2018年村委会组织力量,对后殿进行勘察,准备维修设计方案,一直苦于无资金维修。2020年5月再次向上级文物部门申请维修资金。2020年7月,县文物保护所组织人员对后殿存在安全隐患开展复勘工作并报省文物局。经测距知,后殿台明基高95厘米,总宽982厘米,踏跺长170厘米。正中抱厦台基宽1150厘米,高10.05厘米,明间柱距为342厘米,次间柱距为293厘米,前檐柱径25厘米。檐廊宽约97厘米,深约385厘米。目前,后殿瓦作脱落,屋面杂草丛生,卯榫拔开,望板沤损,大面积雨水浸淫,墙体酸碱剥蚀严重,四季潮气逼人。亟需采取安全防护措施,作维修前的简易加固,并马上组织专业人员复原残存彩绘图样。
烈日下的后殿,一副望眼欲穿的贫困状态,似乎想询问许多。笔者驻足停留半响,莫名地有点自惭形秽。这大概是第五次守护了,望一眼语塞,笔者总是担心汛期到来时它的生存安危。因为笔者无法把它从记忆中抹去。
一岁一荣枯,一字一行泪。羊舌祠虔诚的等待终于迎来黎明的曙光。2016年代县人民政府发文确定了羊舌祠整体建筑群的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地带,羊舌祠保护范围为羊舌祠围墙四周各向外延伸10米。目前“四有”工作健全。2018年5月,阳明堡镇政府牵头,堡内村委会组织召开全国性的旅游专家咨询会,期间,山西省社科院历史研究所所长高春平、《中国文化报》首席记者郭志清对晋国史中的羊舌家族兴亡作了学术指点。羊舌祠堪称晋国博物馆中的一个窗口,其祠堂蕴藏与代县杨忠武祠可谓一对忠君爱国的文化双壁,德行、功业与杨家将相媲美,这无疑又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代县支撑起一处文化对标发展高地。祠现有附属文物明重修碑2通,清重修碑9通,石元宝一尊,唐槐一株,其它琉璃构建134件。
唐槐弯腰扭身,遥望苍穹,光泽万物,见证了阳明堡的熙来攘往,车马飞驰,炮火纷飞,电闪雷鸣,送走了昔日的晨钟暮鼓,迎来了盛世的经济繁荣。盛夏的微风中,唐槐精神抖擞,擎天撼地,给人耳畔传来的是生命不止奋斗不息的叮咛。
有专家指出,代县羊舌祠是晋国历史的一个印证,与古镇、古城旅游开发相得益彰。其典范的祭祀文化已列入市级非遗传承目录。为者常成,行者常至。2018年12月,阳明堡堡内村委会实施研究文物保护机制,决定对影响羊舌祠文物安全环境的非文物建筑进行拆除,对下一阶段的保护、管理、使用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019年5月,省文物局为其拍摄专题
片。2020年6月,省文物局启动资金为其做环动监控安装预算。
青山叠翠商贾忙,彩云低落水韵长。羊舌祠,作为展示雁门地域晋国文化遗迹遗址的唯一一处地标建筑,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曲沃羊舌墓地南北呼应,堪称新时代中华三晋史上一对光彩夺目的姊妹花,笔者愿她们在逐梦文旅融合路上的每一步都会走得更远。( 原雪瑞 13453015386)
原雪瑞 山西忻州人 代县政协委员 致力于文物保护和挖掘地方民俗风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