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老家,那口大瓷缸(散文)
文/朱大志 曹植诗社
农村老家,有口大瓷缸,黑枣红颜色,油彩发亮。看上去也算美观。记事的时候,爷爷是生产队饲养员。我上育红班,冬天跟他睡在牛棚里热炕上。几盏煤油灯下,十几头牛喘着粗气,听着一起吃草的声音,感觉格外温暖惬意!
每天天不亮,爷爷就备好这满满一缸热水,水面撒些豆面或者麦馥皮,供牛饮用。许是累的缘故,有的牛在缸前站立着却懒得喝,爷爷用拌草棍轻轻敲打几下缸沿,它好像听懂了意思,便低下头去。看着这些出征的“壮士”,爷爷心里明白:秋后到立冬是一场大战。生产队有上百亩地待耕!
虽然是懵懂少年,我也突发奇想,那个大缸要是盛粮食多好啊!一家人就不会挨饿了。大人们却说哪里会有那么多粮食啊?
日复一日,年复一年。一直到 1980年村里结束了“大锅饭”的集体劳动方式,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所有资产作价分配到户,爷爷抓阄又抓到了那口大瓷缸。我们胡同是村里公认最要好的三家,组成“互助组”,一块喂了三头牛,于是大缸又有了用场。八十年代,社员有句顺口溜:“一头猪,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从此,农家过上了舒心的日子。

1986年,父亲由于体质弱,干不了重体力活,就在临街那处宅子里开了个副食品小卖部。“济南酱油,洛口醋”名冠齐鲁,与別的门市部合伙用车运来。大瓷缸终于派上新用场!涮净了盛酱油,上口用一块崭新的塑料布盖住。父亲说,这是最好的器皿 ,因为瓷缸表面光滑有一层釉子,不怕碱,不渗漏。满屋飘香,在小卖部的门外也闻的见,吸引了顾客,生意十分红火!一直到2003年,日子宽裕了,将这处房子扒掉换成砖房。
大瓷缸高67公分,上口直径89公分。由于太大,放在哪里都占地方,格外碍眼!于是又只好闲置在另一处百年老宅院里,从此再无人问津。时间久了,打扫卫生几次想把大瓷缸处理掉,好让家院里利索一点。遭到母亲的反对,有次她心疼地说到:“它,也是我们家的功臣!”。
一时间,我哑然了……
直到今年春天,镇政府事实乡村振兴战略,建设美丽庭院。才茅塞顿开,小心翼翼用地排车拉回住宅。正巧那天小孙子德晗从县城回来,帮手从邻居扒掉的老屋中弄些墙土。他诧异地问“这是做什么?”
告诉他,这是花木栽培最好的基土。肥沃有劲儿!让他把网购的几块“睡莲”拿来,赶紧“松绑”拆开保鲜膜,埋在瓷缸里合适的位置,灌满水。霎时,咕噜咕噜地冒出许多泡泡来,孙子风趣的说它高兴得笑呢!
“什么时候长出叶子来?”他急切地问。
“只要爱它,呵护它!”
半月过去,瓷缸里长出几个嫰尖尖儿,一天比一天大,一片两片……不留神,叶儿圆了!那天清晨开出红、白两朵莲花!一阵凉爽袭来,院子里顿时生机无限!
我手机录像拍照,忙把这消息传给闺蜜。发布火山小视频,点击量飙升。更有观众对这个瓷缸大加欣赏,点赞留言!
深夜,妻和孩子已经熟睡。喜欢清静的我,独自推开屋门。院子上空繁星点点,一束皎洁的月光挤进门来,蘸着睡莲花散发的淡淡幽香,落在书案的稿纸上,化作一首美丽的诗行……
2020、07、19

作者简介:朱大志男,籍贯山东聊城。1966年生人 ;现任东阿县鱼山镇综合文化站站长。中共党员,东阿县曹植诗社会员、聊城诗人协会会员;喜欢文字,近年来尝试文学创作,有诗歌、散文、曲艺作品在纸媒体和都市头条网络平台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