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苏东坡的介绍〗
法国《世界报》在评价苏东坡时是这样说的:居庙堂之高,心忧黎民,勤于政务;处江湖之远,尽职尽责,为善一方。
《世界报》把苏东坡置于人类思想发展史的大背景之下加以审视。它认为,中国的北宋时期正值佛教式微、孔孟学说重新抬头,这有些像欧洲的文艺复兴。
而生活在这个时期的苏东坡,则力图将佛家的出世、道家的养生和儒家的入世调和起来,从释道儒三者的会通合流中寻求精神自由,诗文书画仅仅是他表达自己的一种方式。

宋朝,是一个追求生活品味的朝代。
吴自牧曾在《梦梁录》中提到的“烧香、点茶、挂画、插花”“四般闲事”,其中又以点茶为最日常,最生活,最风雅。
如果说宋人为历朝好茶之最,那么苏东坡可谓造极也。

苏东坡熟谙茶道,他不仅爱品茶,而且自己种茶,有独特的煎茶法,他留下的茶诗唱和多达80余首,且佳作迭出。
比如:那一首《望江南·超然台作》
春未老,风细柳斜斜。
试上超然台上看,半壕春水一城花。
烟雨暗千家。
寒食后,酒醒却咨嗟。
休对故人思故国,且将新火试新茶。
诗酒趁年华。

他晚上加班要喝茶:“簿书鞭扑昼填委,煮茗烧粟宜宵征。”
创作诗文要喝茶:“皓色生瓯面,堪称雪见羞,东坡调诗腹,今夜睡应休。”
睡前睡起也要喝茶:“沐罢巾冠快晚凉,睡余沟颊带茶香。”
生病也通过喝茶来治:“何须魏帝一丸药,且尽卢仝七碗茶。”

他还说,茶能除瘴气:“同烹贡茗雪,一洗瘴茅秋。”
即使贫病交加之际,他也没有忘记饮茶:
我今贫病长苦饥,
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
砖炉石桃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苏东坡对茶的热爱,是全方位的。他不仅品茶、煎茶、磨茶,甚至还栽种茶树。在《种茶》一诗中,他描写了自己如何移栽一棵老茶树的过程:
松间旅生茶,已与松俱瘦。
茨棘尚未容,蒙翳争交构。
天公所遗弃,百岁仍稚幼。
紫笋虽不长,孤根乃独寿。
移栽白鹤岭,土软春雨后。
弥旬得连阴,似许晚遂茂。
能忘流转苦,戢戢出鸟咮。
未任供臼磨,且可资摘嗅。
千团输大官,百饼衔私斗。
何如此一啜,有味出吾囿。

百年老茶树,已经被遗弃,但苏东坡却选择了一个春雨如油的好时节,将其移到了自己的园中。在他的细心呵护下,老茶树重现活力,长出了上好的茶叶。
尤其是在黄州时,苏东坡官小禄微,一家人的温饱都成问题,茶就更没得喝。
幸好,黄州有位好友马正卿,向官府求来一片坐落在荒山东坡上的薄田给他耕种。

苏东坡很满足,在这块地上种粮种菜,还请一位老者教他种茶技术。自给自足,大有偶像渊明之风。
在这座江边小城,苏东坡过着一生中少有的悠游生活。
他还给自己起了个新号叫“东坡”,“东坡先生”亦由此而来。

苏东坡对饮茶,深得独到之秘,对于茶叶、水质、器具、煎法,都颇讲究,
一首《试院煎茶》,详细谈论了煎茶要注意火候的问题,描述茶、茶汤、茶具及茶效,整首诗,一气呵成,引人入胜。

《试院煎茶》
蟹眼已过鱼眼生,飕飕欲作松风鸣。
蒙茸出磨细珠落,眩转绕瓯飞雪轻。
银瓶泻汤夸第二,未识古人煎水意。
君不见,
昔时李生好客手自煎,贵从活火发新泉。
又不见,
今时潞公煎茶学西蜀,定州花瓷琢红玉。
我今贫病长苦饥,分无玉碗捧蛾眉。
且学公家作茗饮,砖炉石铫行相随。
不用撑肠拄腹文字五千卷,
但愿一瓯常及睡足日高时。

他是一个非常有雅兴的人,在海南儋州某一个月明星稀的晚上,闲居无事,就临江支起火堆,汲来江水泡茶喝。
从汲水、舀水、煮茶、斟茶、喝茶到听更,全部过程仔仔细细、绘影绘声的用一首诗记录了下来。
《汲江煎茶》
活水还须活火烹,自临钓石取深清。
大瓢贮月归春瓮,小杓分江入夜瓶。
雪乳已翻煎处脚,松风忽作泻时声。
枯肠未易禁三碗,坐听荒城长短更。

更有一首《水调歌头》,记述了采茶、制茶、点茶的情景及品茶时的感觉,描述地极为生动传神。
《水调歌头》
已过几番风雨,前夜一声雷,
旗枪争战,建溪春色占先魁。
采取枝头雀舌,
带露和烟捣碎,结就紫云堆。
轻动黄金碾,飞起绿尘埃,
老龙团、真凤髓,点将来,
兔毫盏里,霎时滋味舌头回。
唤醒青州从事,
战退睡魔百万,梦不到阳台。
两腋清风起,我欲上蓬莱。

他还创作一篇散文《叶嘉传》,以拟人手法,形象地称颂了茶的历史、功效、品质和制作等各方面的特色。
苏东坡对烹茶用具也很讲究,他认为“铜腥铁涩不宜泉”,而最好用石烧水。
据说,他在宜兴时,亲自设计了一种提梁式紫砂壶。后人为了纪念他,把这种壶式命名为“东坡壶”。

苏东坡一生仕途坎坷、颠沛流离,但他并没有因为苦难而变得萎靡狭隘;
而懂得处变不惊,进退自如,宠辱不惊,豁达大气,坦率开朗。
他的诗词题材广阔,清新豪健,独具风格;他的人品清如皓月,山高水长,辉映今古。
人生如茶,味若清欢。也许正是因此,苏东坡对茶才如此惺惺相惜。(完结)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