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三十章 人生在勤
我出了卫生院,解开马缰绳,骑马返回打草场。马车都已经套好了,一部分社员正在装车,我牵着马向佟凤林走去,佟凤林接过去马缰绳,问我:咋样?没事儿吧。我说:没大事,只是缝了几针。佟凤林接着说:这几天别干重活了,手别沾水。我点点头说:谢谢老叔!过了一会儿,打草的社员陆续收工了,四辆马车也快装完了,我过去把饭盒收拾好,转身去拿钐刀,于连江二哥走过来告诉我,钐刀我帮你放到草车上了。我和于二哥朝一辆已经装满了草的大车走过去,车老板和跟车的正在拢车,搭了桍杠的大车,草装得宽宽的、高高的,一车能装很多草,跟车社员从前面拴好一根粗绳子,在上面拢过来,马车后面拴着一个类似牛鞅子的东西,农村话叫吊杆,跟车的提起来,车老板拿个绞锥,从吊杆的中间深深地扎进草车里,粗绳子在绞锥上绕两圈压一个绳扣,一根木棍伸进绳扣中,转动木棍把拢车的绳子叫紧,再把木棍固定住,草车就拢好了。于二哥在前面上车后伸出双手,把我拉上车。坐在软软的牧草上,听着轻快的马蹄声,伴着天边的晚霞,我们结束了一天的劳动。
第二天一早吃过饭后,我去佟奇家找他商量看青的事,我进了院子看见佟奇的父亲正在收拾柳条,我凑过问:二叔你要编筐吗?佟二叔说:月末前就要擗苞米了,趁现在有空编两个筐。我跟二叔说:二叔你先打个筐底,我学一学。二叔说:长条筐打底也是圆底,技术在加条、收腰、两边散口,关键是收口时要拧紧,编好的筐装满苞米才不会懈松。佟二叔一边说一边给我示范,一个筐底转眼之间就打好了,佟二叔接着告诉我,长条筐底两侧要加条,把筐底编成椭圆形,然后用细麻绳把柳条拢起来,就可以往上编了,中间要往里收紧,两头外散,就编成长条筐了。经过二叔的演示和讲解,我初步掌握了编筐要领,决定动手试一试。
当天上午,我骑着马由东向南转了半天,逐个地块的看了看,感觉没啥情况,就转到南泡子边,这里一到雨季泡子水面很大,水面有十来平方公里。当前是秋季,水面小了不少,干涸的泡子沿上柳树丛生,长势茂密。我挑选当年生长的细长条割了起来,一顿饭功夫,我就割了两梱柳条。捆绑好放在马背上,牵着马沿着田间小路往家走。
到家后,我把柳条戳敢在房子后墙边,避免阳光曝晒,阴凉处存放一两天后,柳条更有韧性、更柔软。第三天上午我去卫生院换完药,回来的路上走在田间的毛毛道上,满山遍野是成熟的庄稼,眼前的丰收景象,饱含了社员们和我的劳动,心中不免产生了自豪的感觉。午饭用过之后,我找出一条细麻绳,扛起一梱柳条,来到屯子东边的树林里,开始学着编筐,我挑选出一些稍长点的柳条,按米字型编织好筐底,编了几圈之后,又把打底的八条经线分成十六条,编出椭圆底部把柳条用细绳拢起,接着往向上编,再把十六条经线分成三十二条,续上柳条接着编,柳条筐已见雏型了。我把还没有完工的筐挂在树杈上,趁社员们还没有出工,还要到四处转转,“人生在勤,勤则不匮”,老祖宗的话一定要牢记。(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