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慰烈士,共和国没有忘记
文‖海礁
昨晚,邀了几位朋友和他们的妻子,几家人说好了今天要去我的家乡蔚县宋家庄镇西云大疃村,我老家的院子里吃个中午饭,顺便到村南薛家沟死难烈士遗址去看一看,因为今年春天县退役军人事务局就启动了修缮烈士纪念地设施的工程。据说9月竣工,工程的进展情况如何?我很想在竣工前了解一下留个印象。
从县城去西大云疃要路过小固城村或大固城村。为了让行程满一些,我建议早些起身走大固城村。这是由于大固城村“旧”与“新”对比强烈,特别能引起人的沧桑感,看看旧堡墙、旧堡门、旧院落、旧庙、旧戏楼、旧街道。一个“旧"字,让人隐藏在心底的那种容易怀旧的惆怅,和感叹岁月如激流般的情感冲击。
大固城新村规划整齐,街道宽阔,路面硬化,绿树成荫,清爽干净,一派欣欣向荣的气象,很有社会主义美丽新农村蒸蒸日上的感觉;而旧堡中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苍凉、颓废、残缺、破败,也容易让人们拷问岁月有痕的无奈。是啊,自从明朝建堡以来,这里不知发生过多少人间的悲欢离合和情感的阴晴圆缺,那些故事很少留传下来因而无人知晓,只好让故事的主人翁们永恒地带进了坟墓。
我们一行人停车从东堡门走到西堡门,走走停停,时而驻足观看一下那些荒废的院落;时而瞭望一下那些青草没膝的街道,诺大一个堡子里已经没有住着几户人家了,以至于一位朋友发现了个屋顶上冒烟的烟囱,一眼望去,还真的不约而同地惊奇了大家的目光。那种寂静,我想,如果一个人晚上走在街道上或进入某个破落的院子里,突然窜出一只猫咪也要吓个半死的,堡子里要是发生鬼故事一定会比聊斋中叙述的那些鬼故事精彩的多,让人更惊心、更动魄。
还好,国家现在投入大量资金要留住乡愁。那不,在街道中间,有一支施工队正在重修那座旧戏楼,对面的那座破庙估计也要恢复几丝元气,两个堡门也得到一定的修葺。我回村时常路过那里,经常碰到一些摄影爱好者不时举起相机,在寻找他们想要的那些旧风景,看的出,那种不舍和眷恋徘徊在他们的脚步中。有一次,还遇见两个大轿子车拉了众多游客,估计让堡子里面着实热闹了至少一个时辰,我还真佩服这个旅游公司的选择,低成本的旅游路线,旅客有看头,公司才有赚头。相信大固城、西大云疃和东大云疃具有厚重历史的古堡,再加上西大云疃的红色纪念地,如果规划成一条旅游线路,相信将会成为蔚县又一个很火的一连串景区,当然,这需要有战略眼光的企业家去包装去经营。
随后,我们风尘仆仆又赶往西大云疃惨案遗址。从大固城东堡门到西大云疃是一条沙石土路,大约一公里左右,几分钟就拐到西大云疃村口到薛家沟烈士纪念地的刚打好不久的水泥路上了。这条路是县退役军人事务局今年修缮死难烈士纪念碑等工程项目中的一项主要工程,从村口到纪念地大约3公里,大大方便了心存感恩的瞻仰烈士纪念地的人们,为在全县发挥爱国主义、英雄主义教育基地功能和红色旅游提供了极大的便利。
到了惨案遗址,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那座修葺一新的纪念碑,纪念碑虽然是在原碑石上重新刻字描字,但有了一种全新的感觉,肃穆大气;新基座加高加宽,黑红两色相间的大理石贴面座底,加上新装的汉白玉栏杆,比原来旧小低矮的基座庄重大方了不少,当我仰望纪念碑时,心底里那种对英雄的崇拜之情油然而生;对烈士的崇敬之意出自肺腑。
如今的烈士纪念地已初步具有了烈士陵园的雏形,驻足观望,有了大门,围墙栏杆,又栽种了不少松树,在四周千亩杏林的映衬下更加葱郁吐绿。巍峨的太行北麓记录了翠屏山下当年的那些烈士们绝不屈服、宁死而不肯低下高贵头颅的英雄壮举,告诉着每个来此地的瞻仰者要铭记历史,不忘初心,牢记幸福生活来之不易。
这次重修,最重要的是纪念碑座上刻上了29名烈士姓名的金色大字。当年,每每提起烈士人数时,好多人都知道是29名,但有名有姓的却是28个人。那名姓名不详的烈士是谁?牵动着不同时期每个史料收集者的心。值得庆幸的是,在这次重修纪念碑的前些时候,好在找到了这名烈士的名字,他叫施全福,是代王城二村人。建国七十多年,这个名字才上了烈士名单,虽说遗憾,但更欣慰。去年,县里文化界一些知名人士自发开展了西大云疃红色史料收集活动,最大成果之一就是找到了这位烈士的相关信息资料,如果他在天有灵的话就可以瞑目安息了。他将同他那28名战友的名字一起与天地共存,与日月同辉!
在围栏内与纪念碑做伴的还有当年代王城三区任区长并兼任过区小队队长的刘连元同志。他逝世后嘱其家人将自己的骨灰埋在一块刻有“与南山同在,与战友共眠"的大理石下,以陪伴他的战友们,用这样的方式表达他在那段艰苦难忘的岁月里,与牺牲的战友们结下的不朽情义。这次修缮也为他立了碑。可以想见,他怀念牺牲战友的感情是多么的强烈,用骨灰让大地做证,革命的战友情谊是多么的真挚和珍贵。
出了围栏北面的小后门,沿着一条用新水泥砖铺就的小路,来到了16名烈士炸响手榴弹的那两孔窑洞前,一块碑石简介矗立。惨案遗址仿佛还在述说当年那段惨烈的战斗场景,耳边似乎还能听到那时激烈的枪声和手榴弹的爆炸声,一幕幕悲壮画面如同电视连续剧在脑海里不时岀现。这16名烈士是战士,但更确切些说:他们是农民,一群为了保卫土地革命成果而武装起来的农民,面对敌人,视死如归,这需要何等的勇气?生活在今天的人们似乎难以想象,其实,认真好好思考一下,又不难理解英雄们的行为是非常自然的。
距离惨案遗址不远的是,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共青团宋家庄公社委员会集资286块钱,由村党支部、团支部施工建设的一座砖土结构的小型纪念碑也一并修复,体现了一代人的英雄情怀。掩映在新栽植的、翠松簇拥中的那座刚刚修葺的有些寒酸的纪念碑,告诉人们,既使是那个经济比较困难的年代,也有人惦念着烈士们,始终没有忘记。小路两旁的小松树苍翠嫩绿,使环境更为幽静,能让烦燥的人们清理思绪,轻装前行。
再往西北走,过一座沟底的小石桥,眼前便是历尽72年风霜雪雨而仅存下来的一个当年的藏身洞,也立了简介碑石,还修建了水泥洞口。洞前牺牲的那名区小队运输队队长,当他在黎明前的黑暗朦胧中发现敌人,刚喊岀“敌人来啦“便被敌人枪杀;在这个窑洞藏身的另一名民兵刚刚突围不远就被敌人枪弹击中而牺牲,其他4名民兵护地队员被捕。在当年,这样的藏身洞在附近的几条大沟里有一百多个,岁月可以让藏身洞消失殆尽,但烈士们的精神却与大地永存。
当我们返回纪念碑前,我又绕碑一圈,纪念碑坐北面南,正面写着“死难烈士永垂不朽";背面简述了惨案经过。我仔细地重读了一遍碑文,又看了一遍刻在基座上29位烈士英名,心中无限感概。今年,国家投入二百万巨资修缮西大云疃烈士纪念地的工程,让惨案纪念地周围的景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相信这些景点将会更好地发挥缅怀和教育功能,让更多的人接受灵魂的洗礼。可以告慰烈士的是,共和国没有忘记你们!
也算是一日游吧,当我们回到家乡老院子时已近中午,大家张罗,简单吃了一顿饭,但话题总是离不开今日相关的行程……。
作者简介:樊元廷,笔名海礁,蔚县人,已过耳顺之年。法律专业毕业,却长期从事民政工作,爱好文学,却懒于动笔,偶尔写一点文字,多自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