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怀念伴我成长的小书摊
作者:孟兴华
昨日下午,到桥下的地摊市场,在一僻静处有一位六十多岁的老人摆了个收旧货的地摊,摊上有旧币、古钱、陶瓷、像章等,还有几本泛黄的小人书。
面对熟悉的小人书立刻引起了我的注意,马上边蹲边问:“师傅,你这些东西还卖不卖呢?”
面对同龄人的问,他也不绕弯子,直截了当的说:“当然要卖,不然摆个摊子好看啊?”
他书摊上的小人书虽然只有几本,但他的《水浒》和《西游记》那两本书,足以让我回忆满满。

上世纪六十年代,不仅是物质生活匮乏,而且精神生活也匮乏;一年四季几分钱一场的露天电影都很难得看两场,在街上耍,如果听到评书广播,我马上站在哪里,一直听到广播结束。那时的我不是对知识的渴望,主因是被书上的画面吸引。
小人书是民间叫法,而正规场合叫连环画。而“连环画”的说法,最早出现在1925年,上海书局出版了古典文学《西游记》等画册,在书的广告宣传上印有“连环画是世界书局所首创”的广告语,而这套画册发行量很大,它的“首创“起到了更名作用,此后小人书就叫连环画了。
那时候书店的书,不允许小朋友翻阅,特别是连环画。因为绝大多数小朋友都买不起。售书阿姨也怕我们把她卖的书弄脏了。

有年过年,父母给我发了一块钱的过年钱,兴奋的我立刻跑到书店里,买《水浒》传连环画中的鲁智深倒拔杨柳那集,因为想象鲁智深那样有练功,今后不被别人欺负。巧的是那集卖完了,售书阿姨问我,现在有几本杨志卖刀,其他的连环画书都卖完了。
我把书拿在手上翻阅时,突然闻到书店外的麻辣凉面香味,饥肠辘辘的我又犹豫了。
售书阿姨看我半天给钱,忙着看书中的画面,她毅然决然把我手中的书夺下,然后说:“不买,就别翻,翻脏了,我卖给谁啊?”
面对几角钱一本的书,买了它就吃不成又辣又麻的凉面,又买不成风筝……只好惺惺离开,但给弟弟等朋友承诺了的买书,并给他们讲书中的故事,这不是诺言落空了吗。

饿了的我还是走出了书店,吃了两碗凉面,嘴巴辣得嘘嘘后,来到书店外面的书摊,向老板递上两分钱,先选了林冲充军的那本连环画,我才看几页,老板就问:“你看不看这本,看就找个位子坐下来!”
为了把钱用到最大化,翻了几页后,我假装说:“看过的!”然后又挑,直到自己满意或老板讨厌时,才拿上书,在他的摊旁辺找个位置坐下。
那时的书摊旁边和后面,老板都会放几根长板凳,供阅读的人坐。那时候的书摊,不仅有《水浒传》、《岳飞全传》、《西游记》、《三国演义》、《红楼梦》、《杨家将》、《聊斋》、《三侠五义》等等名著,还有上学用过的课本,而生活中的栽花养狗养猫的旧书几乎没有。
俗话说:“外行看热闹,内行看门道。”认字不多的我主要还是看小人书的画面,通过画画面上的动作来理解上面的故事内容。一本连环画书书店里卖,厚一点的大概四五角钱,薄一点的二三角钱。而书摊上租书,薄一点的或太旧的小人书看一本一分钱,厚的两分钱一本。

那时的人不仅是相当的节约,而且会把1分钱掰成两半花。因为1分钱可以吃一瓢瓜子。难得有几分钱的我,怎么舍得钱给老板呢?于是找几个小朋友合伙租书。书租来,让租书的人坐中间,其他的人围着他。这种一书多人看的现象老板是严格禁止的,一旦发现,老板会大声吆喝不准,并给我们收了。尔后,我们几个小朋友一起到书摊,老板会问清情况后再租。那时有个成文的规定,看一本小人书不能超过半小时。
老板看我聚精会神翻阅他的小人书,似乎知道我没有买的意思。他像当年的书摊上的老板那样说:“老哥,你不买就别翻了,你翻烂了,我怎么挣钱啊?”
多么熟悉的声音……看到他的小人书的“小书摊”,让我想起它曾经伴我成长,此时的我依然记忆犹新,十分怀念曾经为1分钱绞尽脑汁……
2020年5月26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