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清陶渠水 故乡多美丽
作者:马德武

(一)追踪溯源
清清的河水,
流淌在司马庙的西南,
削蚀了千年石岩,
陪伴了我的童年。
望着卵石击起的浪花,
同一问题在脑海里,
问了一遍又一遍。
陶渠水呀,
你从哪里来?
又要到哪里去?
长大了,
我出了家园,
奔波在工作第一线。
但每次回还,
总是被童年的傻问所缠。
退下来了,
终于有了时间,
便携友徒步顺着河道,
跋山涉水入林溯源,
终因杖黎不撑残年,
花甲难战滩险,
未见溪泉呛然而返!
无奈,
只好凭灯借典,
索行点字补济心中的缺憾。
《水经.河水注》中的片语只言,
解开了窝心半生的迷团。
"出西北梁山……南径高门南",
道出了陶渠水出处和流经路线;
及后“径司马子长墓北"而入河,
又道出了其汇入大河而与滔滔洪流搏击竞澜。
正是这样的权威记载,
才使我明白了陶渠水的去踪来源!
不知何故,
汉武大帝游兴发而临韩原,
尽情徜徉在韩城的山水之间,
高高兴兴地踏着陶渠水道,
乘势逆流嬉水时,
碰巧在河岸上发现了灵芝草仙。
一时兴起,
随便一个"金口玉言″,
陶渠水便被芝水替换,
从此陶渠水有了另一张名片!
但这样的金口玉言,
却改变不了此河为陶渠水的真实标签,
亦永远难以改变陶渠人对陶渠水的深情眷恋。
(二)轶事拣漏
有谁知道,
远古时期的陶渠河川,
正缘于四季不歇的清清碧流,
森林密布,
古木参天;
飞禽走兽,
锦绣乐园。
也正缘于溪流潺潺,
福泽了住民,
浇灌了农田,
人们在这里享受着清水的恩典!
又有谁知道,
两周及西汉,
缘于地理位置之需要,
依傍着用之不竭的陶渠水源,
屯兵千万,
练兵打仗安营扎寨以备战!
其轶事之多,
时间之久远,
各类史书的记载可窥见一斑。
一些深埋地下的散兵乱器,
随着时间的推移,
多年前曾数次被倾盆暴雨冲涮,
出现在了陶渠人的面前,
它们没有"磨将洗去认前朝"的慧眼,
有的只是腹肌体寒的苦难。
幸拣偶得,
便作废铜烂铁换粮易衫。
又有谁知道,
汉武大帝时期的清清陶渠水岸,
曾是韩城规模宏大,
辉煌一时的陶业制作基地的重点;
全国各地运输陶器的商队,
来来往往场景可谓盛况空前。
而久负盛名的陶渠水,
在制坯烧制陶器的过程中,
在车水马龙的饮食供给时,
其巨大作用更是难以估算。
曾记得自己年幼的时候,
与几个同伴在土场上挖坑耍玩,
无意中清出数件西周时期的铜车马配件,
好奇欣喜之情一时更是难以饰掩。
后听从大人的正言规劝,
立马结伙乘车奔赴韩城县城,
心甘情愿地将所挖珍品,
无偿地捐献给了时称的县历史博物馆!
得到馆领导的充分肯定和微薄褒奖,
并即刻派员到现场进行保护性觅踪勘探。
还记得在当时不远的后几天,
同村的石家兄弟,
亦慷慨地将修地时挖出的汉朝陶罐,
驱马套车,
一骨脑地将一整车国宝,
无私地奉献给县博物馆供其研究展览。
时至今日,
正是得益于过往的资料积累,
政府出面,
考古专家列阵陶渠庄后村前,
根据需要不断扩大遗址界线,
不辞辛苦进行着前期勘探。
“陶渠遗址"的真实面目,
正在有条不紊地一一呈现。
相信不远的将来,
一定会揭开周汉时期,
许多不为人知的幽境迷团!
为陶渠悠久的历史,
为韩城甚至周汉帝国的历史,
谱写有实物佐证有史料记忆的真实华篇!
(
(三)繁衍撷秀
不知何时起,
陶渠的水养育着陶渠人,
并不断在这片热土上生息繁衍,
以至开启了今天的盛世大典!
一个有着光荣历史的行政村,
管辖着东南西北排布的五个组,
东头似龙首,
西头如龙尾,
崖底连同通村联组公路若龙身,
前村后沟如两翼,
整个村庄犹如巨龙翘首卧于龙盘!
几个自然村,
听名虽一般,
位置却彰显!
屈子一计算,
每个组的人口均已足足突破了百,
全村人口亦远远超过了千。
人众姓氏也宽泛,
虽说不上多,
也称不上少,
一一排列随口念。
张王付李陈,
马石杜周韩,
郭夏吴孙卫,
刘董又苏严。
十九个姓氏,
代表着十九个家族的兴衰变迁!
虽说都是龙的传人,
却又各自难于清楚地表白,
是何朝何代何帝王的子孙来陶渠册封派遣,
但若真要寻根究底,
相信每一族,
都有其高贵的皇族血脉和深厚的历史源渊!
他们居家于此,
或土著世袭,
或随祖外迁!
但相信迁徙的由缘,
一定是奔着陶渠有山有坡有川原,
外加一个陶渠水的纯净和甘甜!
这样的秀灵之地,
当然是人们趋之若鹜的理想家园。
我们的先人们,
世世代代就是投靠到这里,
凭借几千亩沃田和一河清泉,
娶妻生子,
将后代繁衍!
日出而作,
日落而息,
享受着风水宝地般的宜居宜业的团团圆圆!
(四)红色记忆
正缘于陶渠水的滋养,
远古时候,
这里曾有过显贵达官。
到了现代,
特别是抗日战争和国内革命战争时期,
陶渠村出现过李马董韩夏等英雄族人,
他们积极投身革命,
为党和人民事业奋不顾身,
竭尽全力为正义宏业捐粮献枪,
凸显了陶渠人应有的忠义良贤!
曾记否,
李马族人,
在外冒死参加地下工作,
在家藏匿革命仁人志士,
蹲坑守望,
为秘密召开地下工作者会议,
全心全意劳神费胆,
随时听从党召唤,
不断提供所需物资,
还时不时提供和更换秘密据点。
这些革命志士和乡贤,
曾为解放韩城,
乃至全国的解放大业,
做出了舍小家顾大局的巨大牺牲和贡献,
赢得了人们的永恒纪念!
这些旧闻轶事,
有的出于已故亲人的深情忆谈,
但更多的则是知情者的拾轶和传言。
有的可以在《韩城志》上发现只言片段,
有的还得看厚重的《血色韩原》!
这些口传书载的红色记忆,
虽只是陶渠历史长河中的星星点点,
但随着不断的发掘,
足可以使陶渠历史更加色彩斑斓!
(五)搏击潮头
解放的喜悦,
使陶渠水变得更加湛蓝!
它浇绿了山坡,
滋润了农田,
养育了一代代一辈辈的庄稼汉!
春来桃花迎飞燕,
夏至轻舟采红莲。
秋风吹起瓜果香,
冬雪履村银堆川。
陶渠的四季如梦幻,
活脱脱一个天上人间!
它培育了县级模范小学,
奠定了陶渠传人的文化积淀;
它建成了河上“四八堰",
灌溉了四村八顷的肥沃农田,
奠定了陶渠人不全靠天也会有饭吃来有衣穿;
它创造了村级农业试验育种田,
奠定了陶渠农业已经走在了时代前沿。
这些可喜的蜕变,
使陶渠的人们从此有了可以依靠的舒心家园!
随着改革开放的星火点燃,
春风再次吹绿了陶渠河水的岸边,
陶渠人又一次开启了发家致富奔小康的航船!
他们迎着美好的憧憬,
负重前行从不抱怨!
他们踏着夏的燥热和秋的纷繁,
踩着冬的寒冷和雪的熬煎,
在灿烂的春光中,
尽情享受陶渠水的恩典,
不断创造着可歌可泣的壮丽诗篇!
我走进深沟,
看到了大南沟的绿植遮天,
闻到了春天刺槐和紫藤花的芳香弥漫!
我漫步于小南沟,
看到了夏天黄中透白的白沙杏,
时不时地在微风中探头探脑,
结满的硕果把一枝枝树干压湾!
我又信步上了北坡和平原,
看到了昔日绿油油的禾田,
改变了原来的模样,
建起了一座座致富的花椒苹果和桃园!
我顺坡下原,
看到了一块块的水浇田葱绿一片,
在陶渠水的映照下,
完全变成了翠生生的稼穑粮盘!
我再细细端祥,
陶渠水旁,
我的家园,
我熟悉而又陌生的家园,
奉献给我的全是令人惊喜的巨变,
足以泛起我涟漪般的深深爱恋!
现在来看,
似乎我别了很久、很久,
又仿佛我相距很远、很远!
今日的你,
变得令我如此陌生,
面对你的变化更使我不禁神醉目眩!
(六)由衷礼赞
我古老而年轻的陶渠,
我熟悉而陌生的家园!
陶渠水真的有这样的神奇?
那我一定会用赤子之心将你由衷地礼赞!
我礼赞一片片椒果杏桃园,
是你托举着陶渠人一个个致富的期盼!
我礼赞一栋栋拔地而起的新房,
是你盛装着陶渠人一次次甜蜜的梦幻!
我礼赞一条条水泥巷道和出村乡道,
是你记录着陶渠人一桩桩神奇的瞬间!
我礼赞一行行道路的绿植靓化,
是你昭示着陶渠人一桢桢生活的美满!
我礼赞一顶顶巷子里的夜明灯,
是你指引着陶渠人一步步走向幸福的彼岸!
我礼赞一排排幸福院的桌椅,
是你赋予着陶渠人拥有老有所养的逸情港湾!
我礼赞一组组节日的庆典,
是你象征着陶渠人生活的红红火火和欢乐浪漫!
有感于此,
我要把一句句祝福礼赞,
献给勤劳善良的陶渠俊贤!
把一声声祝福礼赞,
献给撸起袖子加油干的靓女美男!
我还要把一首首祝福礼赞,
献给正在鸣笛起航的破浪征帆!
为了可爱的陶渠,
我还要大声歌唱,
歌唱圣洁的陶渠水清澈碧蓝!
歌唱富有特色的陶渠椒果杏桃口福人间!
歌唱现代化的陶渠村邻的农业生态园和花椒产业园,
一定会给陶渠人兴业致富雪中送炭!
歌唱天赐的陶渠地灵人杰美域宜居如桃园!
歌唱沟坡成片的"陶渠遗址"开光勘探,
一定能给人们带来远古的思索和凝眸的夙愿!
可爱的陶渠,
你真的让我深深留恋!
我留恋清清的陶渠水,
留恋凉凉的天然公园,
留恋粼粼的波光闪闪,
留恋红红的椒果连片,
留恋绿绿的稼穑秋田,
留恋亮亮的农家小院,
留恋绵绵的幸福容颜!
相信随着斗转星移,
所有一切都会佩戴上新时期秀美多彩的花环!
因为我看见,
每一片稼穑和椒果地里,
都忽隐忽现着一张张开心的笑脸!
因为我听见,
每一户农家院中,
都拨动着勤劳致富的算盘!
因为我看见,
陶渠水的激浪,
正承载着建设者的豪迈和双肩的重担!
因为我听见,
新时期新征程新使命的号角已在激昂地召唤!
啊!
香甜的陶渠水,
五彩的陶渠川,
有为的陶渠人,
我欣慰地一次次赞颂这美丽的家园!
请你在灿烂的阳光下,
在惠民政策的引领下,
沐浴党恩,
共奔小康,
再谱一曲欢畅的赶考之歌,
让歌声飞过高山,
越过平原,
携持着陶渠水的清澈激昂,
伴随着浩浩荡荡的大河,
有激情有节奏地流得更远,更远……

作者简介:马德武,陕西韩城人,自由撰稿人。曾在教育、信访、计委、公安机关工作数十年,喜爱写作,系韩城文化协会、韩城作家协会、韩城楹联协会会员,宝鸡市拥军爱民诗词学会会员,中诗协桃源诗梦创作部会员,文化艺术交流群会员。曾先后在《人民公安报》、《陕西日报》、《华商报》和《陕西诗词界》、《龙门》、国家《禁毒专刊》、《陕西公安》杂志以及《渭南日报》、《韩城日报》和今日头条、都市头条、诗路文风、新华网、人民网、中国公安网、三秦网及《怡情闲话》等数十家媒体发表诗词、赋和通讯、书评等文章数百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