艰难的岁月
文/常工
第二十九章意志的较量
用钐刀打草不是很累,右手在前面时,左胳肢窝夹紧刀把,左手擎住刀杆,右手靠前握住刀杆,依靠身体的摆动和右手的推拉力,钐刀贴着地面,呈半扇形来回挥动,只听见唰、唰的钐刀割断青草的声音。来回摽返回时,背趟子就在前面开趟子,也叫换手,一个来回左右手互换,可以缓解一些疲劳,农民在长期的劳动过程中积累了许多宝贵的经验。可以自豪地说:中国的农民最伟大;中国的农民最有智慧;中国的农民最具吃苦耐劳的精神。说农民最伟大,那是因为纵观中国历史,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力量是农民;说农民最有智慧,那是因为农民创造了历史,改造了自然;说农民最具吃苦耐劳的精神,那是因为改革前的三十年,中国农民忍受着饥饿,依靠勤劳的双手,养活了全国八亿人口。
连续打了三天草,每天中午我和社员们围在一起,把饭盒打开,装菜的放在中间,大家分坐成几伙,相互品尝着带来的菜肴。由于很早就出发了,饭菜都是凉得,可是丝毫不影响大家的食欲,人多了凑在一起吃饭,越嚼越有滋味,人们就着井水,有说有笑的闲侃,尽管饭菜是凉的,但是氛围却是热呼呼的。吃饱喝足了,大家躺在柔和的草上,把草帽往脸上一盖,享受着白云当被、草地当床的舒适感觉,美美地睡个午觉,哪真是又惬意、又解乏。
农村干活时午饭吃的早,中午休息时间长,这也是为了避过中午炎热的时间段。一点多了,大家起来后开始磨刀,磨刀不误砍柴工,钐刀刃口薄而锋利,要用细磨石蘸水轻轻地磨。我把钐刀磨好后,用草擦掉磨石浆,用手试一试刃口,感觉够锋利了,就把钐刀放在一旁,起身站起来,可是左手却触到刀尖上,左手拇指根下面被钐刀尖割开一个一寸多长的口子,鲜血一下子涌了出来。我赶紧用毛巾缠绕在左手上,于连江二哥用力的帮我把毛巾紧紧的系好。大车队长佟凤林牵过一匹马来,跟我说:还能骑马吗?我说:能骑。佟凤林说;那你骑马赶紧去卫生院包扎一下。我右手接过马缰绳,往马脖子上一搭,顺势一跃翻身上马,两腿一夹马飞快地奔跑起来。
我们打草的甸子离公社卫生院也就五里路,骑马快跑一会儿就到了,我把马拴在树下,进去就直奔医生办公室。医生见我左手的毛巾都被血染红了,就把我领到处置室,解开毛巾血还不住的往外涌,医生把伤口清理消毒后,看到刀口很深,两边的肉都向外翻起,就跟我说:你的这个刀口又深又长,为了止血和利于愈合,要缝几针,可是院长不在,麻醉药拿不出来,你能挺住吗?我回答说:缝吧,还能疼哪去。医生拿起缝合针线说:我缝了,你挺着点。我看着医生一针一针地缝,缝合了四针,系上扣剪断缝合线。说不疼那是假的,针钱穿进去,疼的额头上直冒汗,没办法咬牙挺着。医生为我包扎好伤口。告诉我三天后来换药,给我开了一张处置单,告诉我去交钱。我到收款处跟收款的工作人员说:我身上没带钱,能借我电话用吗?收款同志把电话往前推了推说:你打吧。我用受伤的左手按着电话,右手摇动摇柄,告诉接线员为我接公社,电话接通后,我找到父亲说明原为,父亲让我把电话交给收款的同志,收款的同志放下电话后,跟我说:你回去吧,处置费你父亲一会儿过来为你交。我说了句谢谢!转身出了卫生院。(待续)

作者简介:
张晓元,(网名、常工),男,汉族,《中国长江文学社》驻会诗人,中共党员,大学学历,公务员,吉林省双辽市人,1972下乡插队,2015退休。多年从事秘书工作,热爱读书写作,养成了用文字记录生活的习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