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杭州知青的第二故乡(之三)
——重返同江就是重返青春
作者:赵玲玲
玲玲诗《七律•英俊支青赴国疆》云:
英俊支青赴国疆,此时再探鬓成霜。
同江县晋升城府,樂业乡爭取小康。
风物常隨人事换,天心难把世情荒。
返杭游子恨来晚,今得新欢慰夕阳。
玲玲《西江月•颂 同 江》又云
昔日穷乡僻壤 ,今朝富丽名城。魂牵梦绕忆峥嵘,情意苍天作证。
碧水青山盈秀,物华天宝驰名,乌苏河上漾歌声,犹似江南一景。
(佳木斯 2019.7.23)

(一)
今天是星期天,我们在四位学生的陪同下, 有幸登上了即将峻工的中俄铁路大桥。
登高远眺,苍穹蔚蓝,江水滔滔,迈步走在大桥上,全貌在眼前展开,景色颇为壮观。
同江大桥又称中俄同江铁路大桥,位于黑龙江佳木斯市同江市与俄罗斯下列宁斯阔耶之间。全长32公里,包括主桥、引桥、边检站场和换装站。主桥建在同江哈鱼岛下游至俄罗斯下列港之间,跨越黑龙江干流,主桥长2215米,其中:中方境内1900米,俄方境内314米;中方投资26亿元。
大桥建成后,中国东北的铁路网将直接和俄罗斯西伯利亚大铁路相连,可以24小时不间断运货,成为连俄通欧的丝路金桥。

(二)
五十年,在人类的历史上是短暂的一瞬,对于知青却是大半生。当年的小伙子,大姑娘现在都成了爷爷奶奶。不管每个人现实的境况有多少不同,对同江那片黑土地的思念是一样的,用的上“魂牵梦绕、刻骨铭心”的形容词。
通过几天的走访,据说1046名杭州知青中有100多当了教师,他(她)们把中国传统的文化、古典文学、科学理念,自然观点,撒播种植在這块沃土上,并且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同江子弟人材,真正做到“润物细无声”。
许建民在同江生活九年九个月,其中有七年从事教学,从太平大队的小学到乐业公社的中学到同江县第一中学,最后参予组建第二重点高中。
这次与当年学生相见,师生激情飞扬,倾述不休,一幕幕往事浮想联翩,欢声笑语,欲罢不能。许建民担任高中一班班主任的学生,在边疆腾飞的这十几年中起骨干作用。有一亇学生高考成绩是同江地区理科状元,到北京交大读书,毕业又留校任职,后来又创建了“瑞斯康达603803”上市公司。其余的大部分学生上了省、市大专院校,至今在市、县、乡三级的领导岗位上干得有声有色,还有的成了大、小民营企业家,为家乡脱贫作出了不可小觑的贡献。
這些学生口口声声说是知青老师为他们打开精彩世界的大门、传授瑰丽文学唐诗宋词之宝、培养文明礼仪优良传统、掀起文娱体育活动……。
这是他们发自肺腑之声:
难忘恩师传道授业,
感激恩师教书育人!

(三)
到了要和第二故乡说再见的时候了,心中百般不舍,依依难分!
青春和生命一样,属于每个人只有一次,她比世界上任何东西,包括权力、资产、地位、名誉……都要珍贵。
在那个不堪回首的特殊年代,纵然有当时的政治背景和经济原因,但究竟是违背社会进步和绝大多数知青择业意愿。我们从西子湖畔远赴冰天雪地的北疆,风华正茂的青春无奈地做了地球修理工。
上山下乡的知青,大都是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一代青年,成长过程中受到理想主义、英雄主义及正规的十二年文化熏陶和教育。造就了知青在逆境中有百折不挠,积极进取的精神。事实证明知青有屯垦拓荒,联防戍边、辛勤耕作,修桥筑路,教书育人,传播知识,改变边疆贫困落后的能力。现在许多当地干部,都曾是当年知青老师们的学生。这批有文化的农民子女在改革开放的四十年起到了中坚力量。
我们坚信历史不会否定知青们在特殊年代为国家和民族做出的青春奉献。

几天的时间倏然而过,当年的杭州知青们告别了同江,回到杭州了。但是他(她)们的青春留在了同江,他(她)们的思念留在了同江,他(她)们的老乡情、师生情、知青情永远地留在了同江。
有诗为证:
(一) 老 乡 情
回眸村口逢迎地,苦辣酸甜诉感情。
今日席间人已醉,来年相忆返乡程。
(二) 师 生 情
聆听勤奋耕耘事,亲见催桃护李情。
离别伤怀心勉慰,春泥拥出府中英。
(三)知 青 情
朗月无声行万里,时空穿越一生情。
知青功迹碑文立,再驭东风夕照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