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朽的丰碑 2
天降英雄
中华文明是以家国与家族为纽带而建立起来的道法自然的农耕文明,在国家层面则以国为家,从而形成“家天下”的政治格局,王道于民,天下一家;在社会层面则以族为家,各种宗族势力互利共生,天长地久,和谐融融。所以,我们看到在中华文明的大家庭中,国家文化与民族文化并茂,国风与家风并存,国法与宗法并用,“公修公族,家修家族。使相连以事,相及以禄。”在遥远的中国古代,国家统治者要为其祖先建庙祭祀,其祭祀场所称之“祖庙”,民间宗族也为其祖先建庙祭祀,其祭祀场所称之“宗祠”。在长期形成的民族习惯中,我国历朝历代宗法习惯奉行嫡长子继承制,嫡长子被称为“宗子”,其它弟兄则被称为“别子”、“支子”或“庶子”,到了曾孙满五代之后,则“五世而迁”,他们从宗子之族分出,作为家族分支另立门户,由之可见,中国传统家族生活往往出现五世同堂的现象。在以王俊亭为核心的王家大院里,王俊亭与三个儿子就共同居住在一起,三世同堂的他们,家庭和睦,融融共乐,欢歌笑语充满其中。王俊亭的三个儿媳都很贤惠,大儿媳杨玉芹聪明能干,二儿媳张淑英谦逊大气,三儿媳王秀兰任劳任怨,每当邻坊街里夸奖起三个儿媳妇,王俊亭就乐得合不拢嘴,直说自己老来有福,祖德荫佑。

时光荏苒,不知不觉已到秋天。1942年农历10月10日,这天一大早,秋高气爽,万里云淡,王家大院犹如往常一样安祥井然。华堌村秋收的忙碌算是刚刚结束,王家院子里还堆着小山般带皮的苞米,高树上晨鸟鸣叫,天地间秋风萧瑟,只见王家正堂屋檐下挂着一串串红红的尖椒,一条花狗半闭着眼慵懒地躺在门口,几只小鸡在大院草丛中追斗逐食。王俊亭抽着旱烟站在北屋门前,他仰头看了看天,又环顾了一眼院落,心中正在谋划着如何深耕细作,来年再获更大丰收。东厢屋里传来王廉堂的声音,他正在训斥着女儿不好好读书。西厢屋檐下,王儒堂正在擦拭农具,嘴里哼唱着花鼓小调,悠闲自在。北堂东侧的小厨房里,婆婆和三儿媳正忙着做早饭,袅袅炊烟在大院上空悠悠缭绕。这座素淡古朴的院落,寻常的生活似乎平淡如水,却也自然而然的踏实。

这时,正在西厢房裁剪衣服的二儿媳张淑英突然感觉肚子一阵疼痛,她站起身,用手抚摸着腹部,额头瞬间渗出豆大的汗珠,也怀胎十月,即将分娩了,她用尽力气,对着窗外大喊:“儒堂!儒堂!快叫咱娘过来,我感觉快生娃了!”王儒堂听到媳妇的呼叫,立即放下手中活计,连忙跑入西屋,只见媳妇双手托着腹部,气喘吁吁,满头大汗。他先扶着媳妇上炕躺下,接着抱起女儿大步跑向北屋正堂,一边跑一边大声喊着,“爹,娘,淑英肚子疼的厉害,她说快要生娃了!” 王俊亭一听,忙放下烟袋对老伴说道,“他娘,快去南街叫周四嫂来帮着接生!快去!”这时大儿媳杨玉芹闻声从东厢房快步走出,“爹,俺娘的小脚不便利,还是我去叫周四娘。” 大媳妇一边说着一边飞快而出,一溜烟地向门外跑去。婆婆面带喜色忙回正屋准备接生用品,小儿媳闻声也快速跑向西厢,去安慰帮助二嫂。刚才还平淡如水的王家大院里瞬间忙乱起来……
一会儿,接生婆来了,王俊亭堆着笑脸忙迎上去说:“周四嫂,也不顾您闲忙的,又麻烦您了!”大儿媳补充说:“俺四娘正在家中剥玉米,一听说二弟媳妇要生娃了,还没吃饭就赶过来了。”接着又对着娘说:“娘,咱们一会去煮些鸡蛋,用红料染了,让俺周四娘带回家去。”接生婆没顾上和谁打话就径直进了西厢。随后西屋里一片安静,不一会里面又传来了张淑英阵阵叫声和接生婆的安慰声,院子里的气氛紧张而凝重,大家的眼睛一直盯着西厢,焦急地等待着,王儒堂更是心神不宁,一脸凝重。
大约过了两袋烟的工夫,突然传来一声畅快淋漓而又响天彻地的啼哭,那声音仿佛在告诉世界——一个新的生命降生了!几乎就在同时,也传来周四嫂的声音,只听她大声说道:“孩他叔,王家有种了,是个男娃,是个男娃!母子平安!” 闻听此言,一直焦急不安的王俊亭立刻露出了一丝笑容,紧锁的眉头舒展开来,王儒堂悬着的心也落了地。

王家大院添了男丁,自然是件喜事,这消息很快传遍全村。王俊亭平日里做人厚道,与人为善,三个儿子也都忠厚淳朴,方便乡里,因此远亲近邻南客北友前来问讯贺喜的人络绎不绝。一时间,王家似乎成了华堌村的热闹中心。连续着几天,王俊亭都带着二儿子王儒堂穿梭于院里门外,迎来送往地答谢着四方来客,憨厚的王儒堂见人就作揖拜礼,喜不自禁,整个王家大院欢声笑语,好不热闹。等着喜事渐渐平静之后,王俊亭对大儿子王廉堂说,“廉堂,咱王家就数你肚里有些墨水,你寻思寻思,给你小侄起个好名子!”其实,王廉堂心中早就合计了,这事非他莫属又责无旁贷,他略作些盘算后,就主动找二弟、三弟商论了半天,农村有个不成文的习俗,若让男孩好养活就起个女孩名,这小男孩是王家长孙,不能有什么闪失!兄弟三人最终确定小孩的乳名叫芳,大名叫王遵明。从此,“芳”就在大家呼唤中逐渐响亮起来了!
时间转瞬即逝,1943年的春节悄然临近,刚满二个月的长孙小王芳自然成了王家新年的主角。虽说兵荒马乱的年代,但家里添丁,又是长孙,也就注定与往年不同,王家上上下下显得格外欢喜。过年了,一家子十几口人欢聚一堂,二媳妇特意给小王芳打扮一番,只见他头戴红角帽,身披绿斗蓬,脚蹬虎头鞋,手巧心细的张淑英又特地在儿子额头上点了朵梅妆,可爱之气,稚嫩之声,调皮的眼色,令全家人忍俊不禁,小王芳被大家抢来抱去,开心地逗着笑着,而小家伙却一脸茫然的环顾着这个陌生的世界,又似乎好奇地观察着周围的一切!看着可爱的长孙,王俊亭布满皱纹的脸上乐开了花,他眼睛始终盯着这颗掌上明珠,生怕漏掉每一个好玩逗笑的细节。年前,王俊亭还特意让王廉堂写了一幅对联,挂在正堂大厅中央,与八仙桌后的祖宗牌位正好呼应,左联是“忠厚传家久”,右联是“诗书继世长”,横批是“翰香盈屋”,这幅对联源于苏轼对王氏的题词《三槐堂铭》,对于横批,王廉堂也是动了些脑子,可见全家对王芳都充满着期待!

王家自从王芳降生后,王俊亭对这个长孙更是寄于厚望,王家大院从此更加活力四射,生机盎然。
王芳就是后来享誉天下的英雄王杰!王杰的家史与出生过程,在当时乡村而言再平凡不过。王杰出生的上个世纪四十年代初,正处于中国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那个时候世界反法西斯联盟已经形成,中美英苏四大同盟国也成为了反法西斯联盟的四大巨头。从抗日战争胜利到解放战争胜利,从新民主主义革命到新中国成立,从三反五反到抗美援朝胜利,从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到人民公社化运动,包括王杰在内的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诞生的那一代英雄们都有着类似的成长经历,也许时势造英雄,也许英雄造时势,而一切英雄本色皆源于其出生时环境铸造的个体思想与众不同!一个英雄人物的革命观、世界观、价值观的塑造过程其实就是高尚情操与精神内涵的凝练过程。在那个轰轰烈烈的革命年代,多少热血青年胸怀壮志投身于新民主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他们耳濡目染着革命的故事,他们从事着革命的事业,他们哼唱着革命的小曲,时时吮吸着革命的营养,处处洋溢着革命的气息,他们也就逐渐成长为伟大的革命战士,用个体的鲜血和生命去践行着民族精神与民族丰骨的伟岸!他们书写出一曲曲英雄赞歌!生如夏花之绚烂,死如秋叶之静美!而这个时代辈出的英雄们,大公无私,不恋名利,忠诚于党,忘我奉献,一心革命,视死如归,他们是新民主主义革命以来,为新中国的成立与建设做出卓越贡献的最可爱的人!他们都是铁骨铮铮的时代英雄,共同构画出一个伟大民族的时代风采。

不朽的丰碑 3
王芳抓周
光阴似箭,不知不觉一年就这样过去,1943年的春天似乎比往昔来的更早了一些。正月未出,华堌村北面的万福河里就已水暖冰释,清波荡漾,几只野鸭嬉闹在河隈浅水处,它们拍着翅膀,互唱对鸣,两岸扬柳裸枝随风依依而动,沃野大地草色若有若无,隐翠欲苏,刚刚飘过的一阵濛濛春雨,似乎将整个华堌村没入云波浩渺之中。王芳降世,隆门添丁,确实为王家大院带来了无限风光。自从新年春节以来,也许王芳是长孙之故,你抱我逗,惹的老老少少疼爱有加。只听见西厢房王儒堂屋里整天都欢歌笑语的喜庆祥和中度过。这大院中王家兄弟三人,王廉堂是老大,当下正处于有女无儿之困,西厢传来的阵阵笑声令王廉堂心中很不是滋味。寒阳西落,寡寡淡言的王廉堂饭后就躺在坑上辗转反侧,郁闷烦躁,忧虑重重。贤慧聪颖的媳妇杨玉芹早就看出男人的这点心事,她轻声细语地安慰着丈夫:“廉堂,其实我知道你想要个男孩,咱们年龄都不大,明年,我也给你添个男丁”,王廉堂叹了口气,又似乎无可奈何地说:“玉芹,你也知道,我是王门长子,咱爹从小就将王家的希望寄托在我身上,省吃俭用供我学堂念书,可我寒窗六年,却一事无成地回到村里,本来脸面少色少光,如今咱王家大院的长孙又落在老二家,这几个月,里里外外的我都感觉都有些抬不起头来!” 两人夫妻多年,杨玉芹对丈夫心理早已了如指掌,听完王廉堂的话,媳妇又向他身边靠了靠,抱住丈夫的肩膀柔情似水地说:“廉堂,其实俺也喜欢男孩,也想给王家添个男娃,可我咋就不争气呢!” 杨玉芹既像是自责又像是安慰什么。王廉堂说:“玉芹,这几天我听到西厢房传来芳侄的笑声,总感觉心事忡忡,吃不好睡不稳的,似乎有个念想萦绕在心头,我是长子,王芳是长孙,咱们能不能把王芳过继到咱们门下?这样,王门里里外外的都很好看!”杨玉芹沉默了一会,对丈夫说: “那倒也是好事,长孙到长子在一个门下,也符合情理,不知道咱爹娘和二弟两口子有啥想法?我看见二弟妹带着王芳在院子里玩耍时,母子俩亲切地亦步亦趋,难舍难分,淑英她能舍得这个宝贝儿子吗?我们见了爹娘二弟他们也确实难以开口。”王廉堂深深叹了口气说:“唉,我们兄弟三人都在一个大院,从小就亲如一家,结婚后也没有分家,我是长子,肚子里有些诗书,不管爹娘还是二弟夫妻都望子成龙,他们都希望王芳未来长大能有出息。如果过继到我们门下,我会全心全意地从小教他读书,让他学有所成。这事我反复思忖过,大家应当会同意我的想法。”杨玉芹说:“那就好,明天你先去问问咱爹的意见,俺觉得咱爹准同意,你别再多想了,我们快睡吧”。

第二天,王廉堂一早到了正堂,随便找个话头,又不知该如何引入正题,最后还是鼓足了勇气说:“爹,我想与您商量个事!” “廉堂,有啥直说,你一大早过来,好像心事重重的,我就知道有事!别吞吞吐吐藏着掖着!”王俊亭一边穿着秋衣一边对儿子说。王廉堂瞅了一眼父亲,“爹,我是长子,老大辜负了您的期望,也没给王家添个长孙,自从老二家添了王芳,我就多了一重心事!爹,昨晚俺与玉芹商量着,能否把王芳过继给我们,俺俩会把他培养好!这样,长子长孙在一个门下,对外也好说话,我也有脸面。”王廉堂一口气说完,忐忐忑忑地盯着父亲。王俊亭坐在坑边上,轻声叹了口气,“廉堂,从小我和你娘就对你最好,家里省吃俭用只供你一人读书,我也希望长孙生在长子之下!俗话说,知子莫若父,咱过年时全家高高兴兴的,唯独你喝着闷酒,一言不发,我和你娘都猜出你的心事了,长子长孙落在一个门下,当然是件好事,爹让你去学堂念书,你肚子也装了些文墨,你家玉芹又是个明理懂事的好媳妇,如果将王芳过继给你们家,我也知道会抚养教育的更好,将来会更有出息,这事我当然没意见,王芳在你们兄弟俩谁的门下,还不都是我的长孙!我咋不希望自己的长孙未来成龙呢?这样,饭后你带着玉芹去找你二弟家商量下,就说爹已经同意了这件事”。

王廉堂明白爹爹的意见后立即回到东厢,对媳妇杨玉芹说:“咱爹同意咱们的想法,不知二弟夫妻他们会咋样,爹让咱俩一起去趟西厢房征求二弟夫妻的意见!”王廉堂夫妇似领了爹的圣旨,心里多少有些底气,饭后王廉堂带着媳妇径直走入二弟房中。让王廉堂大感意外的是,王儒堂夫妻竟然爽快地答应了这件事,“大哥大嫂,俺和你弟媳妇早就有了这个想法,二弟俺是个文盲,就跟着您识了几个字,咱家就数大哥您有文化,俺二人也知道,王芳这孩子只有跟着你们过,你们才会全心全意地教育他,他将来才会有出息!这才是咱们王家的大事!只是小芳将来托付大哥大嫂了,会给您增添麻烦!”从此,小王芳就住在了伯父伯母家,王廉堂夫妇将小家伙视为掌上明珠,冷了加衣,饿了喂食,知寒问暖,疼爱有加。

春去秋来,小王芳一周岁了。过去中国农村有个习俗,孩子一周岁时要举行“抓周”仪式,也就是在床上或桌子上摆上很多象征性的物品,如算盘,毛笔,印章,书籍等让小孩去抓,孩子抓到什么,就意味着孩子未来可能走什么道路,入什么行业。抓周,在有些地方称拈周或试周,其实这种习俗,在民间流传已久,它既是小孩周岁时举行的一种预测前途和性情的仪式,也是第一个生日纪念日的庆祝方式,这属于传统的诞生礼仪,其核心是对生命延续、顺利和兴旺的祝愿,这反映了父母长辈对子女儿孙的舐犊之情,虽然具有家庭游戏性质的味道,但其产生的寓意又可能成为家庭启蒙教育的方向。
王芳满周岁这天,也恰逢蹒跚学步的时候,大媳妇杨玉芹领着小王芳一斜一扭地走入正堂。大人们早在正厅八仙桌上摆满了花花绿绿的各种物件,文武具备,王芳盘坐在桌子中央,好奇地看着各式各样的“玩具”,他一伸手就抓到一本书,王廉堂笑了,“这孩子聪明,将来是块读书的料,难道想考个状元不成?”然而,小王芳似乎还不满足,又侧了下身子,另一只手紧紧抓住一把木刀。王俊亭一看也乐了,“我这长孙未来还喜欢舞枪弄棒,难道还想做个梁山好汉不成?”老伴听了也附合着说:“唉,这个兵荒马乱的年头,让俺孙子身上学些武艺,遇到事就不会吃亏!”王廉堂看了看王芳手中的书和木刀,似乎胸有成竹地说:“爹!娘!说不定王芳是块文武双全的料,没准呢,将来出将入相呢!”“是的,是的!”大家都附和着笑了,这次王芳抓周,直逗得满堂乐开了花。

王杰成长的历程果然证明,他从小读书出众,聪明好学,等长大以后又参军入伍走上投笔从戎之路。如果说生命是一种机缘巧合,还不如说是一种命中注定!中国古老的易经文化将一切事物的发展变化进行了规律性梳理,犹如计算机的程序一样进行编排,人类历史、国家历史、个人历史等,表面看来似乎是接花移木中偶值林叟,其实冥冥之中自有天道法则主宰其中!只是人们不愿相信这些自然法则而已,有的还用“人定胜天”去对抗“道法自然”。我们每个人在呱呱落地的一刹那间,天地阴阳所赋予给他的先天之气就已注定,这就是一切生命诞生时的所谓生辰八字,我们的生命“程序”由此编好!只是人们不愿意将这些由无数偶然事件垒彻铺就的道路,看成是“道法自然”的必然结果而已。

在这个盘根错节的王家大院里,祖孙、兄弟、叔侄、婆媳、妯娌等错综复杂的宗族关系其实就是中华民族的千万年来家庭关系的一个缩影,一种重男轻女又崇尚文化的家风也就在不知不觉中形成了!万年香火,代代薪传。中华文明为什么能够成为世界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古老文明?外国人还真的难以理解,因为在中华文明的骨子里有两样东西永恒支撑着这个古老文明的脉络,永远流淌在中华民族的血脉之中,并且成为中华民族的特有基因,这就是宗法家风与农耕文化,文化寓于宗法,宗法承传文化,共同构筑起家风的灵魂。它们相互缠绵渗透,最终演化成宗族世风,乃到国风!慎终追远,叶落归根,这就是宗族认同,这也是民族文化认同,这更是中华文明的认同。千万年来中华民族的文化教育一脉相承,我们通过文言手段阅读着几千年前的四书五经,思想观念传承不绝,这就是文化认同与宗族认同!同时也凝练着中华骨干文明的强大内因。
有人说,如果要消灭一个民族,首先要消灭这个民族的历史与文化!历史就是家国与宗族的演化发展史,文化就是民族文明的灵魂纽带。回顾日本侵华时期,他们在伪满洲国及敌占区推行日式教育就是为了割断中华民族的历史文化命脉,割断中华民族的文明认同。世界历史中许多民族消亡并不是这个族群消失了,而是这个族群的后人对自己的民族历史与民族文化不再认同,从而并入其它民族!甲午战争之后,日本人在台湾开展“日式”教化五十年,导致当时出生的许多台湾儿女至今不肯认同中华民族的文化与历史,这也从另一侧面证明了民族文化的教育过程就是民族灵魂洗礼与民族认同的过程。

图片来自网络,旨在传递精英文化!
感谢你的分享,点赞,留言,转发!
三木秉凤先生,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爱好者。为遵循中央十九大精神,传承经典文化、延续中华文脉,提升人民群众文化素养,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尽自己的一份责任,并于2016年6月组建文化群传播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于2017年 2月组建了【世界大同文化传媒】这支网络文化队伍,并开展征文活动。团队以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初衷,与中央同频,与民族共振,从文化自信走向文化复兴,从文化复兴走向文化繁荣,从文化繁荣走向文化普世!承担起我们文人的责任!
自建队以来,不断地吸引全国各地有识之士加入团队,现已有二十多位主编老师,文章发布于包括新华网、搜狐网、腾讯微博、新浪微博、都市头条等多个媒体。欢迎全国各界有识之士自愿参与其中,让我们这支文化队伍不断地发展壮大!让中华文化光耀四方。
三木秉凤先生微信号:www1836307207
主编简介:
汤守玉,网名冰清玉洁,湖南衡阳人。作协会员,各种文学样式皆涉足,作品散见各类纸刊和网刊。现为《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十一刊》平台主编,微旬刊《大文坊》签约作家。
文化是民族的灵魂!传承优秀文化是民族的责任和使命。以三木秉凤(周凤森)先生为首的三木秉凤文化传媒创建以来,为弘扬中国民族文化,致力于以文化荟萃智者,广交贤人,为实现世界文化大同而努力奋斗。赢得了民众的赞同。2020年,为了发展壮大三木秉凤文化传媒,期待各界朋友的加盟与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