薛养贤书法作品
古朴奇丑中透着灵动怪异.自成一格
薛养贤,号闲闲居主,1962年3月生于陕西韩城。西安交通大学人文学院中国书法系主任、教授、西安交通大学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中国书法家协会评审委员会委员、楷书委员会委员,陕西省书法家协会常务副主席,中国书法家培训中心教授,西安美术馆艺术顾问,陕西书法院名誉院长,甘肃书法院艺术顾问,曾担任第八届全国展、首届青年书法展、第二届扇面书法展等国家重点展览评委。是全国具有重要影响的书法家之一,曾多次参加由中国书法家协会举办的重大展览并多次获奖,是西北五省区唯一囊括中国书法三大赛事(兰亭奖、全国奖、林散之奖)的书法家。
薛养贤先生聊书法
问:书法教育小学、中学、大学区别在哪里?书法硕士、博士就业方向在哪里?
薛养贤:小学、中学是技能教育、素质教育、爱国主义教育。大学教育是书法艺术专业教育。教育部2006年16号令规定,全国高校都必须开齐书法欣赏等八门选修课。最新消息:书法成为广东中小学必修课并纳入质量考核体系,由此可见仅书法教育一项人才缺口就相当大。其它博物馆、艺术研究机构、编辑出版部门等等就不用说了,更不要说中国的强势经济带来中国的强势政治,强势政治、强势经济带来强势文化这样的大话题。
问:学行草书如何选择主临的法贴,可否从开始就围绕着己意去融法和化法、和临创的趣味性的早期培养。
薛养贤:条条道路通北京,方法因人而异,关键是你祈求的高度。要成功我个人以为有两种方式,一种是金字塔形(先博后专),一种是菱形(专、博、专)。
问:临摹的要本是什么?到底临摹的是什么?
薛养贤:简而言之,写实临摹主要是:一、锻练眼睛的观察能力;二、手对毛笔的控制能力;三、对原作书法语言的领悟能力。
写意临摹是对原帖已有审美取向的多元发掘,在发掘中寻找与自我审美取向的契合点。
书法临摹的目的:一、寻找书法要素中美的关系;二、积累、丰富自己的书法语言。
问:书法强调临贴,尤其是名家名贴,但是书法有一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倾向,好象是越怪异越好,有的根本就看不出有什么功底。您是怎么看待这个问题?
薛养贤:书法的怪异与否要看你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看。如果站在平庸书法的立场上看,艺术性强的书法会被看的怪异;如果站在艺术的立场上看,只有对立没有统一的便是一种怪异。至于有些书法看不出什么功底,我以为也可分为三类,一类是确无功底;一类是我们对书法史缺乏全面深入的了解从而无法探究其书法风格形成的各种传统元素;还有一类是我们在欣赏书法时不是在欣赏作品本身,而是在把作品和古代的某碑某帖进行对比,同者为好,异者为奇。奇者必怪。
!问:您作为一名高校的书法教师,既有教学的任务也有科研的任务,想请您简要地介绍一下您的研究领域,是偏重于书法史?还是美学、书法创作这边?在您的研究过程中,是否有有趣的发现?
薛养贤:我个人的经历简单来说,学的是贸易经济、进修的心理学、教授的是会计、研究的是书法。对书法而言,我现在是言归正传了。特殊的经历造成了我研究书法的科学性、可操作性和有效性。研究的领域是书法创作。有人说“技是形而下”、“道是形而上”,依据是“技进乎道”,其实割裂理解“技”、“道”是错误的,把“技”、“道”对立则是可笑了,我们见过不会唱歌的人成为歌唱家、连语句都说不通顺的人成为文学大师的人吗?艺术作品中再高的境界也是通过具体的形质来表现的。我研究的课题概括来说是试图在“不可言说处”找出“言说方式”,即整体——分解——合成。
问:您认为取法明清好还是宋代好?
薛养贤:只要是历史上经典的作品,都是我们取法的对象。具体到个人而言,应着重考虑以下几点:
⑴作品的技术含量;⑵作品的文化承载;⑶作品风格的拓展空间;⑷个人的好恶;⑸作品风格特征的规律。
薛养贤书法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