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孩提时代系列散文十三】
看电影
作者/翟战功 主播/玉华
或在两棵大树之间,或在竖起的两根木杆之间,或在两根电线杆之间,或在一面土崖(方言读lai)上,或在一堵大墙上,把一块长方形带有黑边和边孔的洁白的帆布大幕拉展绑上或钉上长长的大铁钉挂起,只要前面的场地足够开阔,在场地中央放上一台两个人蹬自行车般发电的发电机和放映机,或在场地外放上一台不影响放映音响效果的汽油卧式发电机,搭上影片就可以放电影了。当然,劳作了一天的村民们也可以带着孩子坐在银幕前早早排好的小板凳上一起看电影、享受悠闲的现代化文化大餐了。
孩提时代多少东西都模糊了,唯独对看电影记忆犹新,在脑海中始终有抹不去的记忆。我的哥哥是公社电影队的放映员,村里放电影时我早早就知道了。一到演电影时,晚上作业我们早早在学校就写完了。一到放学,我们连蹦带跳就急急忙忙向家里窜去,家里有几口看电影的人就带上几个小板凳,挑个合适的位置排在那里。等到开演时,我们都会整整齐齐的排坐在下面。开演前给银幕打灯光时,自家有个叫翟宏发的大哥,总喜欢做些狼呀狗呀呲牙裂嘴和兔子小猫竖起耳朵的手势投影来,现在想来还真有几分相像和有趣。电影开始前,总会结合形势和实际,放些自制的幻灯片,在配上放映员的解说。哥哥自幼喜欢画画,他制作的幻灯片倒也栩栩如生、耐看受看,颇受大家的欢迎。电影开演了,看到电影中的人物活灵活现,还有老者问出“人怎么钻到机器里”的笑话来。碰到有新片和好片时,往往是把两个公社的电影队集中在相邻的两个村演跑片。就是头一个村演正片,后一个村加演《新闻简报》和老片,待头一个村演完一片,把演完的片送到后一个村演。想来还真不容易,尽管当时两村之间很远,又没有自行车、摩托和小车等交通工具,也可真有一些年轻人那么心甘情愿、汗流浃背、紧紧张张的跑着取片送片。尤其遇到没看到过的影片,我们还会随着年轻人翻沟过岭跑到几公里外别的村去看电影,精神也是蛮大的,心理那个高兴劲就不必说了。
对过去看的老电影我们印象还是挺深的。《地道战》、《地雷战》、《平原枪声》、《奇袭》、《渡江侦察记》、《红灯记》、《沙家浜》、《白毛女》、《智取威虎山》、《奇袭白虎团》、《海港》、《洪湖赤卫队》、《小兵张嘎》、《铁道游击队》、《青松岭》、《闪闪的红星》等等,这些影片在我们的思想中,刻下了深深的烙印,什么是好?什么是坏?什么是对?什么是错?什么是我们应该坚持的?生么事我们应该反对的?我们在小小的时候,就知道了爱憎分明,就学会了敌我有别,就鉴别得了正确错误,就树立了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当然,也学会了《洪湖水浪打浪》、《一条大河波浪宽》、《浑身是胆雄赳赳》、《我们是工农子弟兵》、《红星照我去战斗》等许许多多的革命样板戏和电影插曲,也增加了知识困乏时代我们的许多乐趣。就是课间和课后,我们也会模仿表演《奇袭》电影中的一些镜头取奇逗乐,觉得也挺有情趣和意思的。其中,也是我们开了许多眼界和增长了许多知识。

记得小时候看过一部叫《望北斗》的电影,我被里面波澜起伏、跌宕曲折的故事情节深深的感动,就看了一遍,插曲《寻北斗》的歌词我就牢牢地记住了,还能唱得出来。“夜沉沉,路茫茫,受苦人盼呀盼盼天光, 前有高山挡,后有恶虎狼,迷雾重重路难闯, 望不见北斗,在何方? 夜沉沉,路茫茫,受苦人盼呀盼盼天光, 遍地是罗网,到处有活阎王,怒满腔泪满眶, 望不见北斗,在何方?”或许因为家境贫寒的缘故吧!或许感到振兴希望的渺茫吧!或许认为生活窘境的难堪吧!这首歌像国歌一样做为心中的家歌,我唱了几十年,一直唱出了自己现在的新生活、新家园、新幸福、新希望!
看电影,会看的看门道、学东西,不会看的只是看热闹。那时的看电影,不但是丰富了我们的文化生活,更重要的是每看一次电影,在我们幼小的思想和心灵中都会受到一次冲击和洗礼,我们的觉悟、决心、动力和智慧,有许许多多都是来自于看电影中的教育和启迪。怀念我们的小时候,怀念我们小时候的看电影。
作者简介:翟战功,山西运城人,一生酷爱写作,供职于平陆县交通运输局。多年来,在多家媒体上发表消息、通讯、诗歌、散文等文字千余件,撰写过多部电视专题片脚本,现为运城市作协和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呼兰区作协会员,是台湾爱国媒体《台湾好报》、《两岸好报》聘请的大陆记者。
主播简介:郝玉华,河北省张家口市怀来县人,教师,播音爱好者,喜爱诵读,喜欢旅游。愿用温暖的声音和饱满的情感传播人世间的真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