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无名英雄杨家峰(散文)
文/吴德珠
看到申庆和战友发的《51年前为人民献出生命黄河凌汛与九烈士》的帖子,我回想起舟桥87团二营三连杨家峰指导员来。
1971年我从三营六连来到工程兵农场政工股搞报道,一天,李青山干事和我,还有一个学生连姓王的大学生到三连采访饲养员耿太朝。
耿太朝从入伍到老兵连就开始当饲养员,不怕脏不怕累,任劳任怨,和猪作伴三年,养了几十头肥猪,为改善全连伙食作出了很大贡献。
我们在三营一个星期,杨家峰指导员向我们介绍耿太朝的感人事迹之后,和我们聊天。我们发现他很瘦弱,脸上蚯蚓纹很多,以为他已经四十出头了。李青山干事问他多大岁数的时候,他说小呢,31岁,李干事惊讶了:真的假的?你瞒岁数了吧?他淡然一笑,说显老是吧?他说他胃子不好。李干事问咋搞的。他就向我们讲述了抗凌抢险的故事。
1969年2月10日山东黄河刘官庄村被三股洪流推着冰凌袭击,村民的生命受到严重威胁,获悉险情,舟桥87团迅速组成两个梯队抢险救人。副连长张秀廷带领的是第一梯队,指导员杨家峰带领的是第二梯队,他们不是一个连的。两个梯队都带着橡皮舟。张秀廷的梯队是先出发的,当杨家峰带领的梯队赶到一座被冲垮的大桥跟前时,发现岸上有很多橡皮舟和一堆棉衣,张秀廷带领的梯队正在与凌洪搏斗。
杨家峰考虑到天寒水冷,冰凌硕大,下令登上橡皮舟向刘官庄进发,经过一昼夜的奋斗,救出了一个又一个被洪水冰凌围困的老百姓,接着打捞九位烈士的遗体。
抗洪抢险结束后,全国各地报纸、电台和新华社派100多名记者到山东采访,接待采访的主要是杨家峰,由于记者们到达山东平阴的时间有先有后,杨家峰刚向这一拨记者报告了抢险救灾情况,那一拨记者又来了,有的记者很粘人,问这问哪,问了又问,有个记者连他上厕所都跟着问这问哪。采访结束,新华社记者负责分工撰写通讯,在写通讯的时候,有的记者还找杨家峰问这问哪,记者们搅得他一个星期没有吃好,睡好。
杨家峰说,通讯写好后,为了定题目,记者们意见很难统一,新华社记者坚持自己的观点坚持得很厉害,说:我回去以新华社名义发通稿,你们敢不转载吗?《人民日报》一个记者不服气,你新华社算什么?我回去请示总理,请总理定题目。
杨家峰说:当时毛主席有一条语录:“我赞成这样的口号:叫一不苦,二不怕死。”题目是周总理定的,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下面有一个副标题。
杨家峰说,他经过抢险和接待记者采访之后,患了胃病,身体变差了。
当时我们看杨家峰形象很高大,觉得他和他一道抗洪抢险的人都是活着的无名英雄。

作者简介:吴德珠,盐城射阳人,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等在报刊和电台发表,编纂《咄咄怪事》一书出版。

南京头条编委会精英团队
总编:西楼 陈其昌 贾王广
副总编:才贤 熊猫 薛玉林
现代诗审稿:旖旎 那敏伊 狂峰
现代诗主编:李忠奎 老根 一林
古诗词审稿:严泽怀 燕儿 清谷轩
古诗词主编:李杰 西风扬
音频审核:桃子 李青春 田佳丽
稿件收录:红叶秋枫
推广部主编:绅士 笑谈人生 美丽心情 曹静实 德禄天赐 海丹 陈有斌 牧童 红尘一粟 梦锁清秋 林海 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