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临屏诗选20200708

A古诗词
五律·卢沟桥事变
文/高令亚(安徽)
卢沟晓月寒,旧梦百花残。
日寇侵华夏,军民护锦峦。
销烟愁目锁,怒火愤情攒。
儿女同仇敌,驱魔胜利欢。
致高考学子
文/王凤儿
学子莘莘墨海游,寒窗十载苦行舟。
今朝一搏登峰顶,金榜题名美誉留。
致高考学子
文/王凤儿
学海无涯苦作舟,挑灯熬夜几春秋。
三年铸剑龙门跃,十载行文笔阵游。
决胜乘风迎玉桂,临戎对月抖珍裘。
今朝一搏登峰顶,金榜题名美誉留。
曲式六律•高考
文/王凤儿
三年血战沧海,日夜勤耕十载。
学子莘莘赛拼,家人急急期待。
锋芒绽放全才,冷静成功百倍。
金榜题名乐荣,光宗耀祖头彩。
古风·致高考
文/不见不散
莘莘学子入考场,深情双眸等断肠。
遥想当年七月七,二尺冰砖暖心房。
七月
文/春天
学子逢高考,骄阳奈你何。
心装书章句,气定笔神过。
七绝•观王家李园即景
文/王永春
王园半亩压枝低,李果累累掩叶栖。
黑鸟成群翩自舞,梢端觅食啭音啼。
七律 庚子大涝
文/杜华(内蒙古包头)
伏汛提前闰四遒,涝灾更比疫灾愁。
南方多潦涔成泽,山体坡倾泥石流。
北国连阴强降水,街头浪卷轿车游。
未知秋后情何状,闻报心尖已索抽。
修身
皖北山人
天有日月星,地具水火风。
人拥神精气,三才聚正能。
融通万般好,顿悟强为僧。
舍得随天意,放下向前奔。
大道本至简,繁复阻行程。
凡尘一路过,脱俗惠众生。
对联春联10副(十一)
文/陈道奎(安徽)
紫燕回归寻故地
梅花绽放唱新歌
爱民敬业兴智慧
积德行善养精神
重教尊师强大计
培桃育李润方针
龙腾虎跃兴华夏
气顺心齐谱锦篇
杨柳青青花艳艳
春风习习水迢迢
半塔风光多秀丽
藕塘月色更朦胧
继往开来求进步
乘风破浪勇拼搏
莺歌燕舞春光好
水笑山欢气象新
风和日丽迎春曲
鸟语花香咏柳诗
科技创新花怒放
改革深化果飘香
七绝•倡俭(新韵)
文/东昌居士(山东)
历经辛苦知勤俭,万物当思产造难。
莫效败家纨绔子,节约从不挂心间。
古风·庚子甲子必除乖戾
文/田边
乙亥庚子相互交替,
甲子庚子沆瀣一气。
冠状病毒华南作祸,
大年盛节荆楚封闭。
桃李花开阳光萎靡,
鸟语花香春风无趣。
市井不开街巷沉寂,
城乡封路人宅家里。
防控抗疫举国着力,
两月狙击华夏胜利。
开门活市官民欣喜,
车水马龙重获生机。
立夏芒种复工抢种,
夏至小暑突遭雨袭。
酷夏逢霖降暑纳凉,
暴雨连天酿灾告急。
长江中游多城沦陷,
卾皖湘赣陡遭涝渍。
疫祸天灾空前绝后,
镰刀斧头所向无敌。
运筹帷幄沉着应对,
科学施策危中握机。
五星红旗佑我中华,
庚子甲子必除乖戾!
2020年7月8日
七律·芸窗
刘东君
仲夏湖城夜未央,为消暑气坐兰堂。
开帘使得茶烟袅,化墨频来松节香。
月影摇枝书半壁,情催走笔字千行。
平生不敢追颜柳,亦学苔花独自芳。
五律~祝高考学子成功
刘孟生
五更披月起,半夜戴星眠。
节日无休息,单词沸滚煎。
前程千里目,新题万篇卷。
秉笔多年苦,终将出圣贤。
七绝· 高考
文/走向深蓝
辛勤握笔四千天,两日应科把梦圆。
试卷行行甄智慧,心思缜密撰名篇。
七绝•蓝色的梦(新韵
文/东昌居士(山东)
长年努力气功修,一梦牵怀脑内留。
常见人间疾患困,欲将绿色治疗求。
七绝•观农姑薅草有感
文/王永春
碧绿禾苗草裹身,姑薅稗粝满衫尘。
谁怜老叟耕耘苦,变项挥金大宴宾。
周恩来的启示
文/兰劭光(吉林)
2011年第6期《读者》阿乙的《普通人的烦恼》说:周恩来南开毕业高考未中,日本留学又两次未中考。可这并未妨碍他成为军政要人,一代良相。
千古良相周恩来,素有豪情大胸怀。
弱冠高考未中第,东瀛求学两添白。
天之骄子非天生,国之栋梁是民栽。
烦恼坎坷平常事,不废志者成奇才!
五律~学子
刘孟生
挪步背诗词,登园做学儿。
三年才起始,十载更奔驰。
远客难来往,亲朋不认知。
专心攻举业,莫笑我书痴。
B现代诗
01.上弦月
文/那片树叶
夜色朦胧
攀着月光上去
坐在弯月上荡秋千
视野的开阔里
万家灯火
与我共度良宵
02.顽强的生命
文/高春(江西)
风吹尘埃聚集一角落
雨点洒下一滴二滴……
沐浴着
不知什么时候
不显眼的角落里
藏着一粒种子
在这微不足道的地方
沐浴着阳光 吸吮着的甘露
发芽 默默地成长
再后长出嫩枝嫩叶
在风中摇拽着
诉说美好情怀
03.高考作文题的故事
文/李敏.童心未泯
我当年参加高考,作文题是《雨后》和《论不怕鬼》。前者是散文,后者是议论文。写散文是我的长项,因此我选了前者。走出考场与我的语文老师、丰镇中学名师张宝荣说我写的题纲,他说我抓住了主题,写得好!后来我被录取到内蒙古师范学院中文系,我有幸看到我的语文高考卷,作文差点得了满分。
我当了教师代了高三的课,恢复高考后的作文题是《站在毛主席的遗像前》。我的学生在考场内写,我在考场外写。他们交了卷出来,我把这篇文章也写好了,我念给他们听。学生们说,听了老师写的,我们知道自己没离题心里踏实了。
我女儿高考的作文题是《习惯》,且没有任何提示和条件,只有两个字。考生们刚看到后有点无从下手。我女儿灵机一动就奋笔疾书,真实地写下她从小走路上学有一个习惯,就是爱踢路上的小石子,一直踢到学校。路上既不寂寞又锻练了腿脚。可是由于学习紧张,老师要求提早到校,建议家长买自行车让孩子骑车上学。只好告别了路上的伙伴小石子,天真烂漫的好习惯也被迫改掉了⋯。她的文章结尾是:啊,我那自我养成的习惯哟!
她考上内蒙古大学中文系后,她的语文髙考试卷转到系里档案室。在一次帮助整理学业档案时她看到自己的高考作文,竟然获得48分,离满分差两分。
04.挑战——2020高考
文/高令亚
高考,对于考生和社会来说,无疑是一种无形的挑战,而今年疫情形势下的高考,可以说,是对国家的一种挑战,而且,形势严峻。
2020年高考正在紧张有序进行中,今天7月8日——全国高考进入第二天。高考关系到千家万户,备受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关注,它关系到学生前途,民族未来,已经成为历史的选择和记忆。自1977年恢复高考制度以来,国家在四十多年里,以高考选拔了数以万计的优秀人才,撑起了中国的一片蓝天。国家要振兴,就要靠人才;人才培养,需要发展教育。人才发现和培养,需要通过考试和良好的教育体制。高考,一方面激励了莘莘学子在文化知识殿堂里奋斗、遨游,一方面促进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发展,为国家经济文化建设和科技发展做出卓越的贡献。
2020年高考,注定是不寻常的,因为,今年的新冠疫情。新冠,庚子年的灾难。春天,正是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的时候,我们却遭遇了史无前例的“疫情”。可怕的病毒,风一样的传播,啮噬我们健康的身体,摧残我们的灵魂,很多人死在它的魔爪下,搞得人人自危。在这样特殊时期,战疫情成为社会的“主旋律”。为了遏制新冠,我们民族具有很强大的向心力,同新冠做不屈不挠的斗争,以巨大的勇气和信心,终于制服了“新冠”的流行,这在世界卫生史上堪称奇迹。
就在疫情盛行时期,我们的学校正处于“学期”休眠中,怎么办?教育部果断作出“停课”选择。事实证明,这是明智的,不然,疫情一旦在校园内爆发,那后果简直难以想象,而且,青少年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和栋梁,是花朵。保护他们的生命,全社会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
中小学停课,无疑给教育带来了困难和挑战。孩子们只能待在家里,度过这学习的大好时光。他们过了一个最长的“寒假”。毕竟孩子是孩子,缺乏自律性,所以,假期中许多孩子荒废了学业。停课不停学,教育部要求全国中小学开展“网课”,试图通过网络教学弥补这时间的短板。可惜的是,效果不尽人意。学生的学习还是深受影响。
最为焦急的就是今年要参加中高考的学生了。由于停课,中高考时间成为人们一度关注的焦点。教育部根据实际情况,研究决定,今年中高考时间顺延一个月。这样,每年6月份的高考,今年在7月份举行——7月7日-8日。时间的改变,也是不得已而为之。这将连同“新冠”,留在人们的记忆里。七月,暑天热地,骄阳似火。全国1071万考生将走进考场,接受祖国的检阅。高考,不仅考学生,而且考社会。特别是在这样特殊疫情时期,也是对国家的一次严峻的挑战。
成功和胜利总是青睐于有准备者。俗语说:不打无准备之仗。为了应对今年的高考,国家采取了很多积极有效的防范措施,关键是“边考试边防控”。为此,除了对考生进入考场进行常规“体温检测”外,还采取了一些特殊措施,比如,设置特殊考场,加大医疗投入。
目前,全球新冠疫情形势依然严峻。据报道,全球新冠肺炎累计确诊病例突破1171万例,累计死亡病例超过53.9万例(截至7月7日)。这是一个多么庞大而可怕的数字!在这样的形势下,我们的高考该怎样的进行,这对于国家来说,是一次挑战。平安高考,一直是我们倡导的基本原则。以前为了确保高考顺利进行,各地周密部署,群策群力,调动所有的“后备军”为高考护航。从社会到家庭,从集体到个人,社会各界都投入了很大的人力、物力、精力,大家各司其职,确保高考平安。政府部门,教育部门,公安、交警、消防、卫生、食品等部门,一起联合起来,为高考服务。
今年高考,前期准备工作格外繁忙。考场除了设正常的考场外,还设了一些“特殊”的考场,预备给“有情况”的考生使用。进考场,人人需要戴上口罩,因为,考场是人群密集区。考生进入考场,必须接受体温检测。中国人很了不起,做事情特别精细,防范甚严,未雨绸缪,这是西方国家达不到的,新冠防控就是很典型的例子。遭遇这么大的疫情,我们的高考还能稳步有序的进行,这足以让世界震惊。无论外媒怎么看,但我们克服重重障碍,使高考顺利举行,该是多么不容易啊!
挑战是压力,也是期待和动力。从目前来看,我们的高考做的很完美。可以说,国家经受住了“考验”。
2020高考,这个历史性的时刻,我们要记住它。我们的考生戴着口罩纷纷走进考场,依然自信满满;我们的工作人员在炎热的暑天里,坚守职责;我们的交警在烈日下挥手,汗流浃背;我们的志愿者们正在繁忙;还有那么多在幕后默默耕耘的人……
2020年高考,将载入史册,它将成为“新高考”的起点,也是建国以来高考的一个“里程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