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到卢氏去做一次深呼吸
文/非花非雾
主播/玉华
2020年的春天,是一个特殊的春天,为躲避瘟疫的侵袭、蔓延,我们都宅在家中,通过网络看疫情,隔着窗儿看春天,艰难地熬过三个多月,终于盼来河南疫情渐缓。经历了紧张、恐惧、同情、激动……种种情绪的心,略略放松,期待着一场放飞。接到去卢氏采风的邀请,我马上答应了。为着它的西汉建制,双千年县名未改;为着它自然生态独具魅力;更为着那儿有文学的前辈与文友,还为着这个县没有一例新冠”确诊与疑似。我虽为豫女,却没有到过豫西卢氏,只是时时听到卢氏其名。打开百度地图查找,在豫西的西端找到这座山中小县,中华龙脉之昆仑——秦岭贯境,将一县分为长江、黄河两个流域。它的西边就是陕西商南县,南边是河南西峡、淅川,淅川——南水北调工程丹江口水库的所在地。卢氏毫无悬念地成为南水北调中段水源保护地,一泓清水注入丹江——为了维护良好的植被与洁净的环境,不能发展工业企业,山连峰,谷连沟,耕地又极少,加上千百年来交通不便,卢氏人曾经安贫守穷,以一己的牺牲,维护着生态大局!

负氧离子爆棚,全域天然氧吧
 一入卢氏,扑面而来的便是绿树翠盖,郁郁青青。阳春三月,山风已不凉,阳光明媚,天空格外澄澈。一路的印象是地广山多,林密村散,树茂人少。后来听了介绍方知这里森林覆盖面积70%以上,许多地方达到90%。难怪,整整一方县域,就是一片绿海,一座休闲养生的氧吧呀!车入豫西大峡谷,我们先参观了“山水隐庐”,每一间中华传统材质——泥与木结合西方现代简约风格的乡宿风小院落,阳光充足,开门闭门都可见青山,绿意盈窗。且看那以《诗经》为名的居名,“白露”“晨风”“湛露”“喜舍”……单这么匆匆一过,便潇洒隐逸,飘然离尘了!途经“百草园”、穿过“蜂情谷”,沿着峡谷漂流路线,一路赏泉赏瀑赏湖,山高林密水灵秀,空气湿润清新,我们都摘了口罩,“清清卢氏”名不虚传!

山珍野蔬,特色美食
中午在县城一家鱼馆吃到卢氏特色美)食,鱼是洛河源里散养鱼,味道自然好,其他的山珍野蔬自然少不了,最让我们叹奇的是“玉米面鱼儿”。一进大厅,便见大只大盆罗列在吧台前,一盆鲜活的一拃长的鲫鱼,一盆油炸好的大鱼块,一盆便是不足一拃长,泥鳅般形体,通身光溜的金黄色“鱼儿”。它们浮在清水中,不游不动,卖相煞是看好。我疑惑这是泥鳅、黄鳝一类的钻污泥的水族,因为它没眼也没鳍嘛。我问:“这是活的死的,生的熟的?”卢氏人家都笑了:“这是假鱼,拿玉米面用特殊手法制作的,是我们的特色美食。”应该是此地独有吧,三门峡来的女作家“四月天”也只是耳闻,没有吃过呢。“面鱼儿”本是熟的,可以烹炒、凉拌,我们吃的是沏了高汤,连汤带鱼儿一起吃,汤味鲜美,“面鱼儿”入口糯滑,齿颊尽爽!炸花椒叶、橡子面凉粉,都是第一次品尝,每一样都那么别致,那么精工细作,大快朵颐,又长了见识。当晚在木路沟千层坊吃到的是地道“山居饭”:清炖山林溜跶鸡、香椿炒笨鸡蛋投了我们的口缘,那一盆热乎乎的乡村石磨面手工馒头,跑跑走走半天的我们食欲更添,这馒头可以一层层撕下来,入口,麦香清甜,别的菜品都忘了,这馒头生生地刻进记忆中。第二天中午,在龙首山庄吃到“十三花”,这是本土人嫁娶添丁时招待贵客的宴席菜品。十三花,意即十三道菜,荤素间隔,四凉九热,红条子肉、烧丸子、酥肉……颇像洛阳“官场流水席”,只是这是十三碗儿一股脑儿上起来的,流水席如流水般一碗一碗端上来,我想起同为豫西又毗邻老汝州的家乡汝阳,这两种都是有的,一古脑儿上的叫“粗场儿”,一道道上的叫“细场儿”,只是我们讲究的是“双数”,“粗场儿”一般为十二碗,细场讲究“前八盘后四碗”,中间荤素酸甜又八碗,一场喜宴办下来,盘盘盏盏要租借一大车。女作家四月天的家乡三门峡陕县接近陕西乡俗,是用大海碗齐上的“八大碗”。卢氏的红烧五花肉味道软烂,入口即化,香而不腻,衬碗的红萝卜也吸足了味儿,正好为手工馒头、红豆玉米羹佐餐。

汤泉裸浴,独特风情

县城西行翻山越岭,经过五里川,大约两个小时就到了汤河这个地方。隔着车窗,远远地望见前方河道骤宽,水也变得愈深愈绿,湖中排列着一溜儿高低错落、呈蘑菇状的白石桥。山脚下,有一排红顶廊亭。廊亭中,一片氤氲水气袅袅漂浮,在阳光的折射下透出一片迷蒙色彩,热气中闪现出一个个裸体。因为离得远,看不清男女,见游客在河对岸眺望,竟毫不羞涩掩饰,自由来去,我行我素。汤泉又名汤池,被当地称为天赐神水。据说,当地老百姓生活贫苦,没有地方去洗澡,发现有温泉,便不约而同地将其作为盥洗之处。因无人管理,男女洗浴以争先为序,谁先占得,当天谁洗浴。后经在汤河小学教书的著名散文家、翻译家曹靖华之父曹植甫先生界定,每逢农历三、六、九为女洗日,其他之日为男洗日,才化解了男女抢浴之争。解放后,又规定逢十为女洗日。这一习俗沿袭至今,方圆几十里的群众,相安无事地享受着这神赐之水。无论是春夏秋冬,日日如此地演绎着同样的故事。据当地老乡介绍,这种泉水除了含有硫磺外,还有很多种对人体有益的矿元素。很多人慕名而来,治疗好了多种皮肤病。同行的卢氏县美女文联主席说当天是男浴日,女浴日也是如此,男游客随意观赏,摄影师也可用长焦拉近拍摄,发表作品。裸浴,外地人对它感到稀奇神秘,本地人却习以为常,熟视无睹,站在路边观看的几乎都是外地人。对于游客的观看,这些洗澡的女人毫不感到羞涩,旁若无人地走来走去。看着她们如此,观者也欣赏忘俗了。美女主席说本土乡风淳厚,从前,少妇来洗浴洗衣,公爹抱孩子跟到附近,隔河等候,少妇至对岸温泉池中沐浴洗衣晾晒,待衣物干后,穿衣拢物,来到路上,长幼相携返家,其乐融融,毫无所谓文明的繁文缛节、规矩禁忌。卢氏汤浴好似纯朴的乡民。卢氏裸浴是一幅赏心悦目的“仙浴图”,少了造作成分,多了天然之美。任何人到了这里,心灵都会得到净化的。如此,“自由山水”也落到实处。

崇文重教,名家流芳
卢氏还有一个骄傲是出了翻译家、文豪曹靖华。鲁迅赞他:“一声不响,默默地翻译着。”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门前,左侧是鲁迅题字碑亭,右侧是曹靖华半身石雕。我们聚拢瞻仰,发现石雕基座上放着两只圆馒头和两棵大葱,当地作家介绍说这是当地民俗,孩子满月,要用此两物祭奠曹靖华,希望大文豪保佑孩子“聪明、圆满”!曹靖华故居,位于卢氏县五里川镇路沟口。其建筑为我国北方农村极具代表性的土木结构组合式庭院,面积房舍都比豪阔的大宅门小得多。相传,院落始建于清代早期,距今已有三百余年历史。2017年,在维持原有风貌的基础上,当地政府对庭院进行了修葺。我们参观发现只有两进,最后一进的上屋西里间住着曹氏近族的后人,床上胡乱堆着崭新干净的被褥。住在这里的曹氏后人已六七十岁年纪,穿着蓝色棉布罩衫,像正在做工,匆忙赶回。两边厢房被当地政府修缮后,陈列着各种文化艺术作品。站在曹氏故居大门向前望,正对一座翠屏似的山,山似笔架,有中华传统民谚说,“门前笔架山,家中出状元;门前马鞍山,家中出大官”,这巧合也真是有趣!

山居记忆,千层民坊
车行数十里,在山道上盘旋。路虽不宽,有些地方没有完全硬化,却也可以行车,大山绵延起伏,一道道深深浅浅的绿。我们步行到木路沟中的山居民宿去。散居在深山老林中的卢氏乡民大都通过扶贫移民搬迁,到沟外去了,只有三四户人家坚守在这里。而山坡上依势而建的木屋,便是“山居记忆”之“千层坊”。三两杯原浆窖藏下肚,便暖和而犯困。便与同屋的洛阳诗人李小平一起返木屋洗漱安居,夜凉如水,却不是酷寒,盖着厚被,一会儿就进入梦乡。是否有人酒后到千层坊高处唱KTV;是否有来客贪杯,喝到high时,便喜怒哀乐无处遁形,对着大山倾诉;是否有从洛阳来投资民宿的千层坊主人介绍山势起伏若有千层而名“千层坊”……都似乎有,又似乎是梦。黎明的天光透过落地推拉门上的轻纱照进来,时有鸟儿,几声欢快的啁啾,山居更显幽静。文友们听说山上有石灰岩溶洞与原始穴居遗址,便结伴上山去了。我独自煮了一壶天竹葵花茶,这是千层坊的特产,一种养颜理气的“女人茶”——临窗坐在茶台前,台上有当地作家的作品,信手一翻,便被字里行间的特有风情吸引了。留守人家的原生态土墙瓦屋与山居民宿的木屋交杂错落着,养着两条狗,一条古牧,一条金毛,散养着,自由游走,却都怯生生的,见谁都不乱吠,过着“中华田园犬”的日子。留守人家的中年女人在门前支起大笸箩,将新碾好的玉米糁摊开曝晒。女人说山中地少,种了一些,够自己一家口粮。山中气温低,庄稼生长期长,营养会更多些,我们将一笸箩玉米糁分而购之。同行的向导说这样的玉米糁熬汤,需配上本地特有的扁而大的红豆一起熬烂了,方是正宗,如果再加上几颗栗子仁,就更地道了。我们便又让人家取来红豆与野栗子仁。看到人家屋檐前挂着蜂箱,大缸里酿着全汁猕猴桃酒,这些美味岂可错过。这里刚刚开发,游客寥寥,没有一丝市井污染的山居人家,将他们的收成和热情都给了我们,一如富含负氧离子的空气,一如春天。

作者: 非花非雾,女,本名丁丽,中国作协会员,洛阳女作家学会会长。作品发表于《小说选刊》《小说月报》《小说月刊》《福建文学》《四川文学》《安徽文学》《山东文学》《辽宁文学》《章回小说》《文学港》《芒种》《延河文学》《大观》《牡丹》《百花园》《雪花》《金山》《椰城》《诗选刊》《小小说选刊》《微型小说选刊》《知音·小小姐》〈南风窗〉等,获各种征文、评比奖项三十余次,已出版小小说集《梅花玉》《指尖花开》《花儿努力在开放》《烟花三月》《周南驿小姐》,短篇小说集《操场边,那树合欢花》,散文集《桃花心情》,诗集《绮梦如茵》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