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地(散文)
文/吴德珠
看了题目,你也许以为是学习的地方。其实不是。不过它却与学习密切相关。
我的家乡是射阳县兴桥镇农村,家东边大约三百米是一片一眼望不到边的大草滩,人们称那片草滩叫学地,有人因为家在草滩西,草滩广阔,便叫它东广滩,这是根据地理位置叫的,如果这样叫,那么就有西广滩,南广滩,北广滩这些名称了。
其实叫学地还是比较贴切些。因为那片大草滩是大地主刘庄东的学田。刘庄东为什么要办学校,把百多亩的大草滩做学田?有个故事,据说刘庄东没有文化,是武地主,会使用盒子枪,有一次他和另一个地主吴义白发生矛盾冲突,打起官司,吴义白是个文地主,会写文章。刘庄东自以为自己有理,结果却输给了会写文章的吴义白。传出了刘庄东的盒子枪不如吴义白的羊毛枪的笑话。刘庄东恨自己没有文化,输了官司吃了下,决心办学校,让后代成为文化人,所以把一片大草滩作为学田,每年水冷草枯的时候叫工用大刀把草着(割)下来,卖得的钱专款专用,用于办学。
我的家乡是一马平川的平原,学地是唯一的景区,童年时候,我和表哥唐华,好伙伴孙学俊,彭圣美,唐崇楼等人到那里游玩。最有趣的是两件事,捡蘑菇和做枪毙人的游戏。
开春以后,草长莺飞,学地像绿地毯的时候,如果夜里下一场雷雨,早上雨止天晴,人们挎着箬篮纷纷涌向学地捡蘑菇,绿草如茵的草滩上顿时热闹起来,欢声笑语打破了清晨的宁静。蘑菇是个奇怪的东西,雨水一淋,雷一响就从泥土里冒出来了,而且长得特别快,夜里响雷下雨,第二天早上就可以捡到雪白的蘑菇了,蘑菇有大有小,小的居多,大的菇盘居然有一次性水杯的杯口大。捡到大蘑菇的人,会把蘑菇举过头,面向认识的、认不识的人大声喊:“我捡到了一个大的!”一会儿,又有人举起一个大蘑菇喊:“我也捡到一个大的!”空旷辽阔的草滩上气氛顿时话跃起来。
蘑菇采回家和韭菜烧汤,燉蛋,味道鲜美得使人打嘴巴子不丢,在口粮每天仅有五两六钱的年代,能吃到这样的美食简直是一种奢侈。
据营养师测定,蘑菇含优质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膳食纤维、烟酸、维生素C等物质,是一种营养丰富的食用菌,是很多菜肴的理想配料。现在菜场里出售的鲜蘑菇都是人工培育的,每斤售价在10元左右,是价钱比较贵的一种蔬菜。
蘑菇虽然营养丰富,并且美味,但食用不当也会对身体造成不好的影响,据营养师介绍,它不能和河蟹,鹌鹑蛋,鹌鹑肉同时食用,因为它们是相克的。中药有配伍禁忌,药食同源,很多食物也是这样,同时食用会抵触相克,影响身体健康,甚至中毒。以前人没有这方面的知识,捡到蘑菇和其它蔬菜随便配着吃,也没事。
比捡蘑菇更有趣的是玩枪毙人的游戏。唐华表哥不知道在哪里弄来的一个有深眼子的子弹头,绑在一根筷子头上,一根洋钉子扣根线,线另一端也扣在筷子上,算是“枪”。他拿着“枪”,带盒火柴,带一块砖头,和我们到大草滩,他把两根火柴头上的火药刮进子弹头细眼里,插上洋钉子,叫一个人背过身子,他把筷子翻转,洋钉子大头朝下,在砖头上一磕,只听得乒的一声,冒出一缕青烟,背着身子的人听到响声,立刻扑倒,算是被枪毙了。其他的人哈哈大笑,被毙了的人爬起来也笑,不过瘾,要求再枪毙他。我不欢喜与人相争,尽量让他们被枪毙取乐。
除了捡蘑菇,玩枪毙人的游戏,就是捡野鸡蛋。野鸡蛋不常有,在麦子将要成熟的时候,我们到大草滩割猪草,偶尔发现一窝白壳或青壳的野鸡蛋,简直喜出望外,捡回家过几天好生活。其实,这是一种犯罪行为,人饱了口福,多少小野鸡却不能出生了,现在回想起来常常感到愧疚。
据说,解放前,学地大草滩曾经出过一个宝贝,有一年,在大草滩西南方10多里的横港口,有个大地主唐运池用牛车装草,发现一株苍耳开花,他知道下面有宝贝,把头上的青毛巾取下来罩着苍耳,回家拿来大锹,挖走了一个金田螺。事情是真是假,金田螺到底有多大,无从查考。刘庄东和唐运池早已作古,刘庄东后代也不知去向,解放后大草滩归国家所有,我成人长大,在外地读书,当兵,不知道何年何月,大草滩被开恳成良田。
1987年分村,南庄十三、十四队,安南十一队,桥北五、七队,新庄八队是四个村的边远地区,正好成方,聚集在学地周围,建成一个新村,故取名学地村。
新村干部分别是:原南庄村十三队的殷松之任书记,龚文锦任副主任,十四队的孙学政任主任;桥北村五队的翟福民任民调主任,翟的大儿媳祁祥梅任妇女主任,七队的王金粱任会计,安南十一队的吕万杭任副主任。
因为是新组建的村,人心很散,村干部想把人心往一起拢,就把原来南庄小学的卫东分校更名为学地小学,我在没有被考察的情况下,莫名其妙地当了校长。原来的学校年久失修,又不适中,村干部就把新建的大队房腾出来做临时学校,把干部办公的桌子让给老师做办公桌,干部们都到殷松之书记家办公,当时王秀成、吴振培、金爱萍我们四位老师都很感动,决心做好教学工作,回报村干部对师生的厚爱。
村里在没有资金的情况下,和包工头陈少之签订合同建起了两幢新校舍,厨房,厕所,并开挖了围河,装起大铁门,让学校进行封闭式管理。学校规模逐渐扩大,由初小变成完小,先后调进调出孙明光、袁恒志、戴伯清、黄德永、王东升、王霞、丁玉贵、黄昌龄、陆应越、蔡东林、顾明玉、丁国柱、喻正英、符海燕、曹恒霞、刘春霞、李海荣、朱荣坤等领导和老师,还有王明广、王其富两位炊工。
如果说当年地主刘庄东重视办学是为了后代不吃人下,那么新村的干部热心办学则是为了全村人团结一心,建设文明,和谐,兴旺发达的新村。后来换了几任村干部,每一任干部都重视教育,在集体经济极端困难的情况下,努力改善办学条件。
1993年我离开学地小学,到南庄小学教学楼当校长,虽然条件比学地小学优越,但是我依然怀恋学地小学,经常和接任校长,学地小学的老师互相交流教学经验,后来由于生员太少,学地小学仅剩两个小班,变成了南庄小学的分校。
2001年撤并村组,学地村并入了新庄村,学地的学生分流到就近学校读书,学地小学完成了自己的历史史命。
学地村并入了新庄村,当年的大草滩变成了种田大户耕作的稻麦两熟的百亩良田。尽管如此,但是学地,学地村的演变史却深深地留在中老年人的记忆里。
作者简介:吴德珠,盐城射阳人,种过地,当过兵,教过书,业余写过新闻,教学论文,小小说,诗和散文等在报刊,电台发表,编纂《咄咄怪事》一书出版。
南京头条编委会精英团队
总编:西楼 陈其昌 贾王广
副总编:才贤 熊猫 薛玉林
现代诗审稿:旖旎 那敏伊 狂峰
现代诗主编:李忠奎 老根 一林
古诗词审稿:严泽怀 燕儿 清谷轩
古诗词主编:李杰 西风扬
音频审核:桃子 李青春 田佳丽
稿件收录:红叶秋枫
推广部主编:绅士 笑谈人生 美丽心情 曹静实 德禄天赐 海丹 陈有斌 牧童 红尘一粟 梦锁清秋 林海 平淡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