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能够在笔墨纸砚的旁边,表达我对书法艺术的一点感悟,并能够说到触动人心的有实际价值的东西,应该说,这一些都来自中国书法的魅力和我对书法艺术的痴迷。我知道自己走得永远不够远,所以一直在路上。我要特别感谢忠实的读者,你们是我路上的伙伴。你们珍惜我的创作,我珍惜你们的赏读,一个字一杯酒!
——引言
人生天地之间,一生一世,在不断地认识这个世界,不断探索,不懈追求。这个过程是体察自然界和人类历史形成宇宙观的过程,也是体验人生的过程,打造自我的过程。当对生活有了太多的感悟,精神空间有了太多的积淀,或者磨练出了一种品格,收获了几点智慧,随着昂扬的激情和丰富的情感波动,情动于中而形诸笔墨,我们总想有所表达。书法艺术创建了这样的平台,笔墨使人得以展示精神内蕴和审美情感。这是一种追求,是寄托,是抒怀,刘熙载《艺概•书概》中说:“书者如也,如其学,如其志,总之,如其人。”可以说,运笔泼墨就是在写人生,也可以说,书法是我们与这个世界对话的方式之一。它开拓了我们的精神空间,表达并构建我们的审美理想。
没有深厚的文化修养,没有高洁的品格,没有高雅的艺术情调,下笔终为俗字。除此之外,还要博览名帖,勤学苦练,学会用书法语言来表达独特的气质、丰厚的品学和雅净的情感。因此,书法和书家的素质紧密相关。书家须不断学习文学、史学、哲学、美学,开阔视野,积淀学识,提升自己的艺术品位。
胸中少墨,浅泛素养,充其量只是写字而已,不能创作佳境,称不上艺术。艺术的境界是美的。书法艺术要富有诗情画意,是诗意和美感的表现。书法作品是书家通过高级活动创作的审美精神产品,书家要不断积累审美经验,把一般意义上的写字提升为渗透丰富情感的审美创造。不然,孤立地追求书写技巧,就会沦为技匠,缺乏灵动与生气。
阿奎那认为美属于形式的范畴,美需要三个条件得到满足才能成其为美:第一是事物的整体性或完善;第二是恰当的比例或和谐;第三是明晰。当今书法作品在形式上明显地体现出了这三个方面,达到了很强的视觉效果。值得强调的是,汉字是表意文字,书作的内容是不可忽视的,只有把内容和形式完美地结合起来,融入书家深刻的理解和想像,才能有书法精品出现。这样,使书法形式成为有意味的形式,内容成为显性的内容,才能使观赏者获得愉快的审美享受。
中国古典艺术中,“天人合一”的美学精神和“道法自然”的美学追求,使书法艺术创造出神妙奇伟的意境。汉字丰厚的意蕴使书法成为更高层次的经文统贯天人纷纭灿烂的艺术,期间流泻而出的自由和谐的生命精神,具有永恒的智慧魅力。艺术需要深层的阅历和超凡的理解与感悟,一位书法名家,需要凝结几千年的智慧和时代的悟性。因此,书家的胸中阅历和艺术涵养尤其重要,那是一个人审美理想的根源,是艺术创造的动力源泉。
书家的创作倾泻着他对世界万物和自我生命的理解,是精神的自由飞扬。一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的书家更能表现艺术的生命活力。真正与自然相交融,阅遍千山万水,纳自然万象于笔端,才能有案上丘壑笔底波澜。静观万物聆听天籁之音时,心神相会,物我两忘,神游于大自然的奇妙境界里,书家会得到一种自由的超脱和精神的升华,艺术的性灵得之于心,而后寄之于笔,以笔写心,便可传达高妙的神韵。这正如韩愈在《送高闲上人序》中评张旭草书所说:“观于物,见山水崖谷,鸟兽虫鱼,草木花实,日月列星,风雨水火,雷霆霹雳,歌舞战门,天地事物之变可喜可愕,一寓于书,故旭之书动犹鬼神,不可端倪,以终其身而名后世。”可见,书家的笔毫之下云飞雾绕,蕴含着太多的不可名状的胸臆。
书法是书家的“心电图”,是精神的呼吸,甚至喜怒哀乐都融于笔端,书家的个性气质不同,会形成不同的美质。反复锤炼自己的书法语言,形成自己的风格,并不断创新,融入新的审美因素,是书家永恒的追求。字外功夫也必不可少,书家的文化内涵、学识修养、灵慧气质直接影响其书作的审美意境,人格的魅力影响着书品的魅力。学书应提升自己的文化品味,积淀深厚的儒、释、道的修养,张显特立超越的人格,其书会自然天成,而非雕虫造作之技。黄山谷说:“学书要须胸中有道义,又广之以圣哲之学,书乃可贵。若其灵府无程,即使笔墨不减元常逸少,只是俗人耳。”正因持如此认识和追求,他才成为“技道双进”、“技进乎道”的杰出书法家、诗人、散文家,居于“苏门四学士”之首。
积渊博学识,胸中有丘壑,自出卓见心机,真品格大智慧者,才能下笔不同凡响。南宋赵希鹊在《洞天清录》中谈画家修养时说:“胸中有万卷书,目饱前代奇迹,又车辙马迹半天下。”做到这样,书家才能使笔墨焕发神采,进入到更高的艺术境界。
[简介微言]
刘树全,经棚之教书育人者,国学之望洋兴叹者,文学之且行且歌者,书艺之饮墨未醉者,画印之袖手欲试者,棋枰之胜败无忧者。远而观之,则南山之悠然守望者,东山之攀而止歇者。近而察之,乃西畔之安步当车者,北原之清茶耕耘者。噫!实为汝等未知者,亦将不知为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