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罗雁萍
7月4日上午,安源区作协采风团的几辆自驾车,缓缓地驶进依山傍水的东源乡桥头村。像所有的社会主义新农村一样,桥头村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栋栋新居替代了多年前的土筑屋,是乡间最新的点缀。
走进东源乡民俗文化馆,一股浓浓郁郁的农耕文化气息,迎面而来。满屋子的农具,引起了大家的关注。大堂里摆放着早已是刀枪入库的传统农工用具:手摇水车、风车、磨盘、碾盘、蓑衣、斗笠、箩筐、木桶,鱼篓、犁耙、算盘、草鞋、棉花弹弓、榨油工具……好几十件。年轻人感到新奇,不断地问这问那。年长者感到亲切,抚摸着这些久违了的物件,竟然有点爱不释手。仿佛又闻到犁耙上那些泥土淡淡的芬芳;空气中似乎弥漫着手工油榨工具散发出茶油浓郁的清香,耳际鸣响着棉花弹弓好听的声音。最受青睐的是手工水车。大家争先恐后地操作。看事容易做事难,没有一点技巧,还驾驭不了呢。古老的祠堂充满欢声笑语,焕发青春的活力。

时代在进步,社会在发展,这些曾经熟悉的东西,已经与我们拉开了很大的距离,变得陌生,慢慢的将会成为文物。若干年以后,要到历史博物馆去寻找它们的踪迹。
64岁的村民何仕萍向客人们介绍:现在的民俗文化馆,是原来的何家宗祠。数百年前,何氏祖先从外省搬迁于此,在山清水秀的源头村安营扎寨,繁衍生息,至今有村民4000余人。宗祠始建于同治四年,即公元1865年,有155年的历史了。
我们看到的民俗文化馆,是2018年修缮了的。它的外貌基本上还保留着原汁原味,有点像老式的土筑屋。《何氏宗祠》大门的对联:继承历史精华 弘扬传统文化。进入馆内,才能真正领悟到这副对联深邃的含义。

斑驳陆离的青砖墙上悬挂着家训。左边墙上是《康熙皇帝八大家训》,“怀善念 行善事 最能安详平和”“认错 改错才是成长契机”……。右边墙上是《家风家训家族之宝》,桥头村各姓氏家训。何氏是大姓,占90%。两侧墙上不仅都有《光荣祖先》的匾牌,还有历年来有代表性的励志故事和杰出人物。有两句话为证:东源故事,今古传奇。东源人物,高山仰止。
小小的乡村民俗文化馆,内设读书屋,还有傩面具、乡村特产和特色饮食介绍等等。不仅仅有农耕文化、饮食文化、独具特色的傩文化,也让我们开了眼界。真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在客人们一片赞叹声中,何先生很自豪地告诉我们;桥头村是东源乡的秀才村。新中国成立以来,村里出了400多名大学生。还有好几位博士。当我问及他家里的情况,这位老弟羞涩中带点自豪。
他1976年入伍当兵。1980年退伍回乡后,又在乡办企业工作,还做了一段时间的小生意。经济条件好了,在萍乡市开发区万龙湾买了房。两个儿子,也相继考入了江西师大和南昌航校。在城市生活了十几年,面对一栋栋钢筋水泥高楼大厦,相邻不相识的邻居,他还是留恋青山绿水白云悠悠,出门就是一家人的桥头村。2012年,毅然决然地回到了家乡。
如今,大儿子在南昌开了一家旅游公司,娶妻生子。小儿子在深圳比利时的一家外贸公司,从事笔译和口译的英语翻译。孩子们都有自己的事业和家庭,做老人的感到很欣慰。
儿子们多次要接父母去居住,但是,老两口更想留在桥头村,不愿意去打搅孩子们的生活。我问他要不要带孙子?他说,需要的时候,肯定会去帮一把。但父母对孩子的爱和教育,是爷爷奶奶替代不了的。孙子在父母身边,更利于身心健康的成长。也能增强年轻爸爸妈妈的责任感。话不多,但句句都在情在理。这是一对有见地很明智的夫妇,难怪能培养出两个有文化有素质的优秀儿子。
他告诉我们,他们夫妇自己文化程度不是很高,主要是受家风民俗的传承和环境的影响。村子里,像他这样一家出几个大学生的不少。
村委会委托他管理民俗文化馆。不仅是因为他是文化馆的近邻,便于及时接待来客。更是源于他是有着四年军龄,41年党龄,年富力强、值得信赖的老同志。
文化馆的物件虽然又旧又杂,但是,摆放的整整齐齐,馆内馆外都打扫的干干净净。接待客人时,他是有问必答,如数家珍,足见他高度的责任心和对家乡的挚爱。
有游客问他,能不能出售一点农作物。他们夫妇立马带着客人到菜地里去掰玉米,现摘现卖。新鲜的玉米,散发出诱人的清香,煞是喜人。
党的富民政策,让乡村成为人间天堂。道路不再狭窄,条条可通汽车。走在乡间洁净的道路上,观看沿途的风景,美不胜收。

“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荷风送香气,竹露滴清响。”百亩荷园,荷花竞相绽放。在碧绿荷叶的衬映下,分外妖娆。那含苞欲放的花蕾,倒有一份羞羞答答的韵味。穿红着绿的少妇们,犹如荷花仙女下凡来。争相与荷花媲美,留下妩媚的倩影。好一幅锦上添花的生动图画。顺手将水泼在荷叶上,亮晶晶的水珠像水银般的摇来滚去,犹似珍珠落在碧玉盘里。

:“伏天绽放强光下,庭院深深木槿花。淡紫淡蓝心淡定,爱天爱地爱奇葩”。桥头村的木槿花,也是一道深受游客喜爱的靓丽风景。
迎风摇曳的木槿花,没有牡丹的雍容华贵,也没有茉莉的素雅清香,就像一个朴朴实实的,毫不起眼的邻家小妹妹。但走进木槿花园,你就会感受到她似火的热情。枝繁叶茂的木槿花连成一大片,养眼养心。并且,每一朵都毫无保留地彻底绽放,露出黄黄的花蕊。我突然想到一个很平常却又很形象的成语:鲜花怒放。

好客的主人,拿出背篓,让客人们尽情采撷。花儿太多,好像总也采摘不尽。女士们开心的笑容,像花儿一样美。她们不仅仅是满载而归,还一个个像采茶女一样,挎着装满鲜花的背篓,留下一张又一张足够嘚瑟的美照。
这天,胡冬初老师最有成就感,成了最受欢迎的嘉宾。他是萍乡市森林公业局监察总督,木槿花就是他引进到桥头村的,如今已成气候。客人主人都感谢他。
文化墙也是一道独特的风景。那文字、那图画,都渗透出既深沉厚重又与时俱进的文化气息。印象最深的是作协会员们合影的那面墙,只有少而精四个字:何河荷和。且都是二声。字虽少,意寓深。
主人对这四个字,作了精辟的阐述。何:何氏大姓,是桥头村的起源;河:桥头村的水源,是萍水河的上游。河水主财,源源不断;荷:代表出淤泥而不染,濯清涟而不妖的百亩荷花园,是乡村振兴美丽的象征;和:则代表和为贵,和睦相处,和气生财。
书法家刘才源老师撰写对联:
何河荷和卅里土地花红鸟绿风光美
宝饱褒保三千黎民人寿年丰幸福长
刘老师对下联的宝饱褒保也作了注解。宝:桥头村的三宝:茶油土鸡番薯酒;饱:不仅指的是生活水平提高,吃得饱,还有当地“土鸡当饱”一说;褒:桥头村新农村建设工作出色,受到各级组织的褒奖;保:则是希望好好保持发展势头,努力保卫胜利果实。才思敏捷的刘老师,道出了大家的心声。
当大家还在桥头村漫步,咀嚼品味那厚重的文化,仰视那一株株有历史年轮的大樟树,观赏那一丘丘碧波荡漾的禾田,聆听书记对果园发展前景的规划时……,摄影师们的美照就在活动群里霸屏了。朋友圈里都是桥头村俯首即拾的景色。我们还没有返城,拍客王剑奇老师的美篇就出来了。一次普通的采风,收益多多。
七月的天气有些炙热,比天气炙热的是桥头村人对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热情,是作协会员们对宣传创作的激情,写出好的作品,表达我们对祖国母亲的感情。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