盗 窃 “专业户”
作者:王安德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
这个案件也是我亲自办理的。
这个故事,在当地,知道的人很多,受害的人也很多。
大山深处,一个干举举上,住着几户人家,都是杂姓,并无家族牵挂。
这个村的梁上梁下,还有山背后几个小村,都属于一个生产队的,由于受自然环境条件的影响,各家各户在种田,修地,收割,碾打方面互不依靠帮忙,互不你来我往,见了面,打个招呼都是多余的,那还有人情味,那还知道问寒问暖。
这里住了一户姓苟的,老家是那儿的,他们全家也弄不清。
苟家老汉六十多了,漆下有四个儿子,俩个女儿,老大老二成了家,分家另居,女儿长大出嫁,婆家并不远,也在山梁梁上,剩下那俩个捣蛋锤,不好好学习,整天游手好闲,偷鸡摸狗,成为人人皆知的"嗐態娃"。
有人说"老苟很能,辛辛苦苦把娃都抚养大了",有人说"老苟是个老贼,靠偷养活了一家人",羡慕老苟生活的人则说"只要把娃养大就是好父亲"。
老苟见人,面里带笑,笑里藏刀,他对人说"一天不弄点,晚上就睡不着",人家问"弄的什么?",他说"见物准价,拿进自家门,就是自己的"。
老苟说到做到,他要为娃们起"模范"带头作用。他对娃们说"出门眼尖一点,啥都要看到,腿要勤一点,那个村都要走走,手要快一点,该拿的就得拿",大儿子说"爹,那东西不是咱家的",老苟说"那东西上有名子吗?"二儿子说"爹,我胆小",老苟说"弄上几回就有胆了"。
那几年,农村,农民家有啥好东西,除非鸡,羊,猪,再就是一季四季的夏粮和秋粮。
老苟的儿女们很听爹的话,弄了啥东西,大家共享,弄下好吃的,先让爹吃够,剩下的残渣渣留给自已吃。
儿女们说"我们是孝子"。
那几天,胜利村的几户人家门前育下的红暑秧苗一夜间让贼挖了个精光,失主顺着脚印去找,翻了几座山,过了几道圪,终于找到几块地,地里刚栽下新秧苗,他在周围村打问了一下,方知这几块地都是苟家儿女的。
你说气人不气人。
过了几天,梁梁上一户人家丢了一头牛,这可是一件"惊天大案",牛是农民的宝贝,没有牛了,农民的地咋收咋种。
失主哭着到派出所报了案,他抱着所长的腿,嚎嚎大哭"你们公安可要为我作主呀!"。
大热的天,所长把破案的任务交给了我,我也不敢含糊,就骑着所里唯一的"警用"自行车上了山,这一去,就是几天几夜。
案子虽然破了,罪犯人也抓住了,但是那头牛早上让杀牛的人杀掉后,连骨头都卖了个精光。
在提审偷牛贼时,我问他"你咋干这伤天害理的事",他苦笑一声"我有求方子哩"。
是的,娃们没有办法,每天晚上,作爹的都要去儿子家"巡视"一下,检查验收当日的战利品,好的表杨几句,差的,批评,"帮助",甚至传授几点"体会",走时还不忘顺手带些好吃的。
夏粮收获后,各家各户将凉晒干的麦子装在口袋中,准备第二天去上缴公粮,谁知,一夜间,几袋干透了的小麦无踪无影了。
村人顺线查找,找到老苟家,几个娃连老苟一个也找不到。要知道,老苟一家倾巢出动,将偷来的几袋粮食早已偷运到一百公里外的临县去了。
这样的大小案件引起了当地公安的重视,派出所长亲自上阵,带领几名干警,采取守株待兔的办法将苟家父子全部抓捕归案,然后发动群众,顺腾摸瓜,内查处调,破获了几十起大小案件。
苟家父子入狱了,这是他们应该去的地方。但留给我们更大的思索和教训也是深刻的。
让我们永远记住这些教训。

作者简介
王安德,男,1960年6月出生,大学文化,中共党员,陕西,韩城,卫东人,1980年参加公安工作,历任派出所副所长,所长,交警大队副大队长。
自由撰稿人,文学爱好者,现系韩城市作协会员。曾参与韩城市公安局史志编写工作。
几年来,先后编写《红色家庭》巜暴乱冶户川》巜白叶树梁》《201》巜过年了》等文稿,撰写的巜我的女儿是第一书记》荣获全省精准扶贫奖。有多篇文稿发表在都市头条,部分作品在陕西农村网和韩城作家,韩城文学,韩城文学园网站发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