童年往事
人人都有童年往事不堪回首,下面就让我们沿着一条历史的坡道沦丧和消亡,荆棘和坎坷,急转直下,不可挽回那段时光。记忆深巷里的风俗和景象一片迷惘,随着岁月的飞沙走石而风化成无法拾捡的碎片。儿时有许多难以忘怀且辛酸又快乐的事。譬如说“拾粪、割草、摘野菜、推铁环、捉迷藏、打出溜”等,对于生产劳动来说那就是拾粪和割草喜悦和欢欣。

我是出生在中国生产粮食大省黑龙江。在我的童年和少年时代有着很多乐趣,比如拾粪,在那个时代是村里人生活劳动一种“常态化”,不论是长辈还是晚辈后生,对一坨牛粪或者洋洋洒洒的驴粪球及稀少的羊球球,那都是“黄金”,充满着希望和亲切感,无论老少都争先恐后奔上去,迅速拾起为己有。拾粪工具很简单,一只柳树枝条或是地上一种修根紫槐树条编制成的背筐或是胳膊挎着的土语“灯笼筐”,一杆粪叉或是掏炉灰用的小铲子操在手上。拾粪不是集体劳动,不能扎堆,不能演化成“哄抢”行为。所以,不睡懒觉,早睡早起,俗话说:早起的鸟儿有虫吃。意味着比别人拾粪的机会和收获更多一些。拾粪过程相当于目前的晨练和晚练,背着或是胳膊挎着一路行走,客观上起到了锻炼身体的作用。

拾粪不能急躁,不能贪大求全,不能挂一漏万,要平心静气不屈不挠眼尖腿快。我和小伙伴们不论冬夏从不贪睡,早早起身脸不洗拿起“家把式”,各自选择一条路径,东一个西一个优步四处。如果能拾捡到半筐大牲畜(牛马骡)粪,那是让所有人意外之喜,得到父母和哥哥姐姐表扬,我也是屁颠屁颠的。
时间久了慢慢体会到,在大牲口粪中,马粪量最大,牛粪坨最大,骡子粪与马粪相近,驴粪量最小。对于我来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捡到篮子都是菜,是上等好肥,不存在孰好孰劣之分。

马粪的形状像中等偏小的土豆,黄色,稍松散,拾起来还算方便。驴粪形状,色黑,接近正圆的鸡蛋,而且质地紧凑,外皮较硬,我们管驴粪叫“驴粪蛋子”,羊粪最小称之为“羊屎疙瘩”都是以其形状特点而言的。牛粪外形最大,呈蛋糕状,分上下几层如“花卷”,但色黄,质地较软,拾的时候,使用小炉灰铲最好,不打破它的层次。拾粪这活要眼尖腿勤手快,才能满载而归。

拾粪是那个时代特定产物,也是在漫长农耕岁月流行于农村的时尚“行为艺术”。时代牲畜粪便,作为时代从事农业增产增收主要肥料。那个时代生产队饲养的大牲畜多,所以,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村民(社员),无论男女老幼,只要勤快,拾粪者多数时候都可斩获满满。
随着科学发展时代进步,各种用于庄稼茁壮成长的肥料品牌甚多。土路变成了柏油路,牲畜变成了机械,种收一条龙。如今回头想想,回味无穷。套用毛泽东歌咏农民的诗句:身背粪筐回家转,遍地英雄下夕烟。意境悠远,意味深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