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美山西朔州朔城区青钟村
青钟村因西汉王昭君墓葬于此地而得名“青冢”。曾被誉为昭君出塞第一村而闻名。村庄位于朔城区南榆林乡紫荆山脚下,村内树木密集,古木成荫,街巷硬化笔直,清洁卫生。民房院落错落有致,古朴典雅。庭院蔬菜瓜果品种齐全,果实累累。分布在村庄的东、南边各个角落池塘,环绕着美丽的小村庄,在阳光的照映下,显得格外美丽宜人。
青钟村名原先叫旧堡,这个旧堡就是西汉末期昭君出塞和亲路经的第一村,即现在的青钟村。昭君看到旧堡村青草长势茂盛,依山傍水,觉得是块风水宝地,再加上她出塞留恋故土的心情和她一路鞍马劳累的情绪,决定在旧堡村歇息数日。临走之前命令随从把这里取名青庄,以此表达她留恋故土的心情,在她33岁去世之后,棺枢返回雁门关以北,还迟迟不见飞书汉王奏表的音信,所以再一次选择青庄这个地方作为她的长眠之地。单于为了祭奠她,就给这里取名青冢村。到青清朝道光26年,村民觉得“冢”字不吉祥,才改为现在的青钟村。这个“钟”字是选择了村内原藏山大王庙院内古钟楼大钟的“钟”字。而且这个钟和坟冢的冢是谐音,又有吉祥的意思。

近年来,青钟村“两委”班子,团结奋进,敢于作为,勇于担当。以改革创新破解发展难题,以转型引导村民走向繁荣。短短几年,村容村貌大有改观,人居环境逐步改善。产业结构不断转型,基础设施、乡村旅游逐步完善。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成效显著,群众文化生活充满品位。就是这短短几年,青钟村榜上有名,屡见殊荣。2013年被省政府评为山西“美丽乡村”,2014年被省农业厅、省旅游局评为山西“最美旅游村”,2015年以来连续被朔州市文明办评为“文明村”,2016年被国家住建部审定为第四批“传统村落”,2017年被国家住建部审定为国家级“绿色村庄”和“美丽宜居示范村”,2018年被全国生态文化协会评为“全国生态文化村”。
青钟村是朔城区南榆林乡重点村,2013年至2015年曾是市长包村扶持点。在市、区、乡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各市区各级部门的大力支持下,青钟村“两委”带领全村村民,解放思想,与时俱进,开拓创新,真抓实干,紧紧围绕打造“美丽乡村”“传统村落”这一主题,以传统农业为基础,以乡村旅游为支撑。立足本地,科学规划产业结构,合理优化人居环境。2013年争取政府资金200多万,对通乐奶牛养殖园已进行提升改造,使养殖达到科学化,规模化饲养,实现了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共赢。同时人畜得到分离,环境卫生得到优化改善。2014年引进1000万扶贫产业项目---青昭塑业编织厂,实现了80多人的就业目标。2014年由支部书记牵头,引进外来人才和资金300万,沿紫荆山旅游专线,采取土地流转方式,创办了230亩南山生态农庄----宝林采摘园,先后栽植杏树、梨树、苹果树、李子树、葡萄树等15.8万株,现80%均已挂果采摘。同年5月依托南山生态,昭君墓旅游观光人数越来越多。在采摘园内投资新建农家乐一处。为游客提供赏花、观光、娱乐、烧烤、吃、住等服务平台。接待游客累计6万人次,年收入500万元,吸纳当地劳动力20人,带动农户30户。2017年,宝林采摘园引进先进技术,规划示范种植名贵药材芍药200亩。在5、6月份花开季节吸引来上万游客和摄影者前来观赏。极大的提高了村里的知名度,为乡村旅游提高品位。2015年争取民政部门200多万,青钟村新建一所能容纳70多位五保户和空巢老人欢度晚年的乡村敬老院。为在外工作的人员解除了后顾之忧。
为了活跃村里文化生活,宣传党的惠民政策和优秀传统文化。在村干部的带动下,组建了50人的妇女文化爱好者,成立昭君文艺队。每年在文化节日和元宵节义务为村民表演。表演节目有塞外锣鼓、广场舞和小戏、小剧种。2010年至2018年曾多次到市、区、乡村和各级单位慰问演出,受到当地观众和领导的好评。

特别今年夏天,青钟村“以改善人居环境,推动产业转型发展,提升村民获得感”为抓手,将昭君文化,乡村旅游,环境整治融为一体,利用村东南沟壕垃圾点和多年闲置烂院场地,精心打造宜居、宜游精品工程。让游客和父老乡亲望得见山,看得见水,听得鸟语,记得住乡愁。充分展示最美乡村的魅力。

截止目前,昭君文化广场内,新建凉亭一座,实木走廊40米,维修烽火台砌砖70立方米,铺设彩砖2300平方米,建设沉淀池4个,栽植各类景观树2万余株。种植草坪1300平方米。广场的整体建设,将为青钟村民和外来游客提供了观光、休闲、养生、健身、养老为一体的旅游平台。悠久的历史文化与独特的美丽环境,使得青钟村这颗紫荆山下的“最美旅游村”显得更加光彩夺目。

南榆林乡青钟村李计明 刘元供稿
电话1393485381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