喜看稻穗千重浪(回忆录)
1973一75年韩城桥南扶贫蹲点记
文/吉百怀(现居西安)
原创2019-05-17 修正2020-6-3
此文献给四十六年前曾经与我一同奋战在农村扶贫战线上,如今已故去多年的牟富生,薛郁文,刘少兰和张新民同志!
怀旧是人们到了一定年龄而具有的一种本能心理反应。回味往事,不能说他沉迷于过去,只能证明在那个激情满怀的岁月里,的确还有许许多多让人魂牵梦萦的东西,值得人们留恋!隨着渐渐老去的我们,总想用笔和纸留给孩孙们做为纪念。
七三年春节后三干会刚开完,时任县革委会的牟富生副主任(文革前曾任富平县委书记,恢复工作后调至韩城革委会任副主任)风风火火的打招呼要我通知他的原秘书许俊泰、农技站、畜牧站的王维忠、张林森一同去下乡。他告诉我们,省革委会李瑞山主任要求各县县级领导必须尽快确定一个贫困村驻村扶贫蹲点,抓出成效,以点带面,指导全县工作。
以后我们用了整整一个礼拜,马不停蹄,走南闯北,穿山越嶺,风尘仆仆考察了全县十多个公社。小车司机薛师傅一路任劳任怨。最后一站落脚在龙门公社。矮小精悍的公社书记王忠堂当天张罗的一锅羊肉却把我们留了下来。羊肉和湯太香,干片馍却有点过时。于是,一行人闹了点小病不得不在龙门公社住了下来。嗣后回忆此事,不得不佩服龙门公社王忠堂书记阴差阳错,歪打正着。
龙门公社桥南村地处韩城北塬禹门口附近,东临黄河西靠龙门村,南至下峪口北至渚北村。一千多口人的自然村当年共有五个生产队。
奔腾的黄河冲出山陕大峡谷,形成禹门口周边地区特殊气候和地貌特征。民间流传“满年四季一场风”,狂风肆虐的日子,曾掀翻过禹门口铁索桥上所有的铺板,飞沙走石,行人难以著足。多年来黄河吞噬了桥南村东的大片良田,村北涧沟地内全是兔子不拉屎的石头料角,干旱少雨的年份颗粒无收。仅靠村子周边的农田难以养活全村千十口人的基夲生活。多年来的恶劣生态环境造成该村困难面大贫困程度深,是龙门公社典型的贫困村。在公社王书记的再三要求下,最后扶贫蹲点工作组确定进驻桥南村。
吉普车刚开进桥南村,巷道一下子簇拥了不少的群众。大队支书郭玉贤急匆匆的迎了上来。我们一行人就在大队贫协主任王海家落坐。说明来意后围坐在我们身边一屋子的大、小队干部高兴的鼓起掌来。当天晚上我们就住在王海孩子参军后留下的结婚新房。热情好客的王嬸又是烧汤又是烙饼,象款待贵宾一样,忙里忙外。
接下来的日子,我们扶贫蹲点组的同志走家串户,访贫问苦。大会小会,调查研究,制订脱贫的最佳方案。先后协助村里融资贷款打机井,整修农田,协调有关部门优惠购置中、小型农机具拖拉机、水泵、铡草机、制砖机、脱粒机等设备。整个扶贫工作风生水起。每每看到和听到老百姓的啧啧赞许,大家都觉得浑身有一劲使不完的劲。
四十多年后,让我记忆最深的是我们曾经破天荒的提出“向黄河滩要粮"的口号。人高马大的县农技站的张新民同志为此和我北上天津,南下广东,考查“天津小站"、“桂花球"、“南京11号"稻种,请教水稻专家和村里的老农探讨黄河滩涂种植水稻的可行性方案。在得到县上有关部门的认可后,很快就予以实施。
北方人种水稻有记载的廖廖如几。韩城县志曾记载五三年芝川道曾试种过水稻,因产量低且难管理而放弃。如今要在黄河滩上大面积种水稻难度肯定不小。但是那个年代的口号是“一不怕苦,二不怕死”,“农业学大寨"。经过层层动员,“建千亩稻田,向荒滩要粮”的誓师大会终于召开,会上牟主任和公社王忠堂书记都讲了话。
黄河滩大面积种植水稻在韩城是开天辟地第一回。修田、打井、育苗、插秧、管理一环套一环。记得自从打井开始到插秧整整一个多月我和新民同志没有休过一天假。在那战天斗地的日子里,桥南村的老少妇幼战天斗地齐上阵,土法打井,三班轮換,连正在喂奶的妇女们上工时都不回村,让婆婆把婴儿抱到河滩来喂奶。年轻力壮的青年们更是修田打井的主力军,不分昼夜,争分夺秒。硬是在短短的一个多月内,滩地打井五眼,整修稻田近千亩。
‘为了育好秧苗,我找了正在修建禹门口大桥施工的四五三部队郝营长,得到部队首长的大力支持。在育秧、插秧、管理、收获的各个环节都派出贵阳籍的战士前来指导和传授技术经验。真真正正展现了一幅幅军民鱼水情的动人场景!
金秋十月,碧空如洗,硕果累累,秋高气爽。稻子成熟了。在稻子开镰收割的那一天,牟主任陪同省革委李瑞山主任来到桥南村,边谈工作边往黄河滩千亩稻田走去。蛤蟆塬下大队林场赵场长远远看见高兴地迎了过来。邀请领导们顺路去看看他们林场新育的茁壮树苗,黄橙橙的柿子和红艳艳的苹果。
远处人声鼎沸,热闹非凡。刚刚开镰的稻田飘来阵阵稻香,黄橙橙的稻穗隨风翻滚金浪。金灿灿的稻田,那一串串饱满充实的稻穗,承载着的农民辛苦一年的寄托和梦想。承载着省县领导对扶贫蹲点工作组的重托和希望。稻田里农民挥舞着镰刀,拉着架子车在田梗间来回穿梭。整个田地里到处是人们忙碌的身影,就连小孩儿,也都跟在大人的身后,帮着捡稻穗,干点力所能及的活儿。


当年五个生产队近千亩稻田喜获丰收,平均亩产四百五十多斤。晶莹剔透,香甜可口的”天津小站“大米终于端上了平常百姓家的飯桌。
人们赞美春天是百花争春,春光明媚。其实,此时此刻在我的心中更觉得秋天更美丽,秋天的色彩更灿烂绚丽。嗯

多少年来,国家扶贫政策仿佛一场场春雨,洒进了贫困群众的心中,让他们享受到滋润与甘甜。忆起扶贫工作,从一开始,其中的点点滴滴便如苍穹下的繁星,闪烁夺目。种种经历,所见所闻,给予了我人生的道路中不可多得的财富。回忆过往,当年我能看到的不仅是贫苦大众辛劳的背影,感激的泪光,颤抖的双手……也有,我的感动和敬仰。至今难忘!

作者 简 历 :
吉百怀 ,男, 汉族, 党员 。生于1946年9月9日 陕西韩城晨钟村吉家寨人。1980年8月毕业于陕西财经学院金融系专业、1985年获中央党校经济管理本科学历。高级経济师职称、正处级。 1968年3月赴江西九江海军后勤部九江办事处服役。 1972—75年在韩城县革委会生产组工作; 1976—78年在韩城县财政局工作; 1978年9月考入陕西财经学院金融专业学习; 1980年8月毕业后分配到陕西省统计局工作。1983年先后任财贸处副处长、处长。组织和主持设计、编写、制定陕西省商业、财政、银行、旅游统计制度和统计报表。参与编写历年《陕西统计年鉴》、《陕西县情》、《陕西统计杂志》等大型统计资料和有关文献、刊物。在经济改革大潮中撰写各类统计分析报告百余份。其中《陕西旅游事业大有作为》、《我省第三产业的发展亟待加强》、《陕西省社会商品购买力的分析和研究》等篇报告获陕西省社科院研究成果一、二、三等奖。 1991年调至中国银行陕西省分行,先后担任分行监察室主任、行政处长、非贸易处长、省行信用卡部主任等职。组织和参与陕西省第一张中行长城卡的发行;第一台商业用POC机、第一台信用卡打卡机、第一台自动取款机的安装和调试。中国银行信用卡业务的发展得到人民银行陕西省分行的表彰和奖励。 1999年从银行退休后,即在陕西上市公司“圣方科技”担任总裁办主任、副总经理和上市公司监事等职。 2001年在西安组建陕西理德经贸有限公司,任董事长。该公司集国内贸易、生产、工程、科技研发应用为一体的科工贸有限公司。下设六个分公司和一个商业网站。2015年为西安商联会理事会副会长单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