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曾经远远的望着少年李白
文/释然.剪云
摄影/释然.剪云
今年由于疫情並未散去的缘故,闷在家中翻看去年和家人拜访青莲镇李白故里的照片,再次打开了尘封的记忆。
在我的小学课本里有几篇至今不能忘记的古人的故事,其中的一则便是少年李白遇见老婆婆用铁棒磨针的故事。记得那堂课同学们举手向老师提问了很多:铁棒有多大呀?商店没有卖针的吗?老婆婆为什么不用铁丝磨嘛?针眼用啥作啊?……,老师没有回答,只是再三的说:让我们像李白一样从此树立对学习的恒心,成为一个有志向的人。但迎来的依然是不依不饶的提问。迄今还记得老师用近乎生气的表情和语气终止了提问。哈哈哈哈!想起来,还会从心里笑到脸上。

许多年后,诗仙李白这棵幼树同其他我感兴趣的名人之树一样,在我心中悄然成林,默默地长成了参天大树。 许多年后,几次因出差坐着绿皮火车路过四川江油站段的时候,总会若有所失的望着着窗外的冬景、春景、秋景,心里的那一课的提问声总像拽着我似的,让我停下来去看看青莲镇,走近少年李白成长时的乡间。
八十年代初的一个深秋,我终于有了出差到四川江油县(现是市)的机会。办完了公事,一大早赶到县运输公司购买了一元多(记不清了)到青莲镇的车票。车上的人不多,其中还有几个缠着头巾,穿着大襟衣服,背着背篓的大叔大婶级的老乡。车子一路走走停停,除了偶尔有上下的旅客外,就是开车师傅在收拾车子毛病。途中,邻座一位中年李姓男子和我攀谈起来,他也在青莲镇下车,他的少年和青年时代也是在青莲镇乡里度过的,他知道许多李白的故事和传说。虽说十几公里的路程走了近两个小时,但有他一路的健谈倒也不觉得心急。他人很热情,一同下车后,便要陪着我进镇看看。

镇比较大,但很清静。临街的建筑和许多四川、陕南村镇的建筑一样,先立屋架,后夯打夹板土墙,再用稻糠或稻草泥将墙面抹光。被房屋立柱、架整齐分割的灰色、白色墙面配上青灰色的瓦,素雅而宁静,挺有味道的。屋顶的檩条排列间隙与青瓦的铺设严丝合缝,有的是单层仰瓦,有的是讲究人有一穷一富,瓦有一仰一合的复瓦,还有一些稻草、巴茅的屋顶(注1)。尽管许多临街房已经是生活用房,但依然看得出曾经是很讲究六、九数铺板的店面。偶有清未民初的建筑雕饰,透露着曾经的荣耀。街道留下四季更叠,气候温湿和烟火生息的重重印迹。久远的模样,随你去感受,去触摸影子般的过往。我望着生着厚厚青苔的屋顶,目光从瓦顶缝隙中升起的炊烟到历史悄息静行的街道,好像止步于农耕社会里年复一年的岁月中,仿佛在逢集市喧嚣的日子里看到了熙熙攘攘的百姓,看到了少年李白和一群孩子看热闹、买糖果的身影,然后举着风车嘻戏的跑向自己的家一一陇西院生活读书的地方。

我们又行至"唐李白衣冠墓"拜谒,去享受历代百姓传说中的故事。李白死后依然为上仙,然而无法忘记贬入下界时给与他童趣和快乐的青莲镇,化为流星落入镇中,留恋盘桓,走时留下了衣冠。望着这座1963年重修的墓园愈发让我感到了唐代的遥远和模糊,而李白在百姓心中依然的仙风飘然。扫视着虽已刷白但依稀可辩的标语墙面,走过镇政府、合作社、邮政、卫生所,学校……,清晰地听到了孩子们带有川音的读书声。青莲镇度过了曾经作为主要的通衢之地时的繁华,如今静静地等待它的春天。
为了感谢这位萍水相逢的大哥,我坚持请他进了一家小歺馆。要了一碗烧白,一盘爆油菜,一碟油爆花生,一盆泡菜肉丝汤,一瓶绵竹大曲,继续听他说李白。我问他读过郭先生的《李白与杜甫》吗?他笑了笑说:看到过,对大官、大文人评论不得。三杯酒过后,谈兴更浓。大哥开始了那本书的话题,说:好好的做他的甲骨文研究,楚辞研究……。摆啥子龙门阵噻?哈哈!至此我已知此人也是读过不少书的人。他说他只对读过的李白的诗和自叙感兴趣,听摆龙门阵,听章回小说是信不得真的。说:考证李白生在吉尔吉斯坦有啥子要紧?说:考证李白五岁时因啥子原因从陇西迁至青莲镇又有啥子文学价值?不从李白创造的文学财富去着眼欣赏,而去买拍自己的考证学识,忙着贴标签,对当今和后世又有啥子文学价值?韩愈说: "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注2)哪个也抹杀不了!虽然我无意判断这位大哥的观点偏与全,但我很感激的举起酒杯敬了坦言的大哥三杯,更为大哥的豪气热肠和善思求真又敬了三杯。

谢辞不过,我们一同离镇横过公路向位于天宝山簏的陇西院书院走去。穿过还未砍倒的玉米杆的秋稼,油菜、蚕豆、土豆、红薯的叶色点染山坡。不远处的高地上被松柏占据,簇拥着隐约、高下弯曲的红墙。清代重建的书院门楼位踞于十多个石台阶上,静穆而追古远。我久久站在石阶下,仰望着钴兰色清代纹样的门额上镶篏着彩色瓷片的"陇西院",恍然于北宋淳化五年至清乾隆年间在书院遗址上官建、颓败、修复、重建、修复之间,宋的营造法式已无可追,清的宫式营造赫赫然。

我和李大哥坐在陇西院门石阶上,看那天穹高深欲透九霄,天际处通口河(盘江)水冲出西北方群山的雾色迷离,豁开原野,留下两岸滩涂和草木葱茏,还有一路依水而筑的农舍院坝,似直奔陇西院而来,再缓缓绕过天宝山汇入涪江。再看那大、小匡山逶迤北去剑门关,窦圌山雾隐乾元、戴天山,翠屏秀峰,目旷心怡。李大哥指着窦圌山方向说:唐代江油地方长官(主薄)窦圌(字子明)发现了那个犹如桃花源的地方;幽谷白云,芳草碧桃,秀石修竹;三座山峰兀立犹如天柱直插天庭。窦圌一见是求仙修道的好地方,便辞官隐居于此山中,传说后来飞升成仙。少年李白在小匡山读书时为访道学剑去过那里,题下了"樵夫与耕者,出入画屏中"的绝句,提炼出眼中、心中的唯美意境(多年后去过那里,体会到了李白诗中的画境)。听着李大哥的介绍,若见到了在连唐剎接古观的"太白小道"(注3)上,少年李白和农、樵、僧、道于峻石涧水,虬松竹风中留下的身影……。李大哥说着,我畅想着,何等快哉!记得翻开随身携带的李太白诗集里《访戴天山道士不遇》(附1)。我逮着李大哥的川音同诵这一首词,不曾想到用川音读起来格外的有味道有趣,抑扬顿挫,平仄韵致更助激荡情怀。因而又请大哥同诵《蜀道难》(附2)《早发白帝城》(附3)《将进酒.君不见》(附4)等等诗篇,当读到《宣州谢眺楼饯别校书叔云》(附5)诗尾"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时不由的同笑,仿佛李白有知,听到两个崇拜者,两个酒微醺的傻瓜的读音也会一起笑,哈哈哈哈!震荡静寂的田野,回肠荡气!

这时李大哥又讲起了亦真亦幻的故事。我似乎又看到了集市中的少年李白,眉宇宽阔,眉梢入鬓,闪动着清澈的目光,漫不经心的迈出书院走向山下小溪。为了点化他的九天玄女幻化成银发慈容的老婆婆在溪水边已经等他多时了,手持铁棒待他来到时再作磨针模样。不想李白又不完成启蒙先生布置的作业被罚,以致推迟了每日清晨到清溪濯足和捉小鱼小虾玩耍的时间。李白贬谪下凡之前原为太白金星上仙,因直谏玉帝犯了龙颜。贬下凡投胎于陇西李客家中,后李客举家迁江油青莲镇。李白㓜时惠质天资但嘻戏耍。九天玄女恐其荒于嘻而流入凡夫俗子,故下凡点化他恒志致学。少年李白到溪边后,惊奇不解的发现白发婆婆抱着铁棒在费力的磨针,又感婆婆面善慈光。便开始了一老一少的一问一答。说了啥子?哪个也不晓得,反正李白自此以后便知勤奋读书用功喽。随着李大哥的龙门阵告一段落,我亦走出幻境。李大哥补充说:这个故事有几个说法,其中一个是菩萨化为武婆婆点化李白,情节大致相同。我想既是神话,何必较真?哪个人物和"谪仙"身份配套?岂不是更利于渲染。

随后绕过书院影壁进入庭院,书院好像并未开放,但热心的管理员没有拒绝我们。在正殿《陇风堂》介绍了记载李白生平事迹和游历过的地方的文献和考据。谢过管理员后便去拜谒李白的胞妹李月圆墓。李大哥这时讲起了李月圆的故事:月圆妹妹小李白二岁,自幼便和哥哥伴读伴玩,又极聪慧,常常在吟诗作对时与哥哥争峰。相传他们的妈妈曾出过上联:"盘江、涪江、长江,江流平野阔",月圆抢对道:“匡山、圌山、岷山,山数戴天高",”李白笑对道:“初月、半月、满月,月是故乡明”。李大哥又说起了传说里李月圆为何未嫁和终老故乡的缘由,我想这些传说都不必太在意,重要的是我们凭吊了李白的妹妹,传递了对李白和其长辈的一份崇敬的心意。感受到了天赋与刻苦、自然与人文、兄妹同趣与家境的温暖交织在一起的厚重的"风水"。

我久久立于清道光八年重培的李月圆墓前不远处的石刻前,读着那段文字"阿兄文坛早蜚声,妹冢亦存输社名。畊读并传民意重,太白月圆共长生"。也许月圆妹妹,并不知哥哥廿四岁离开家乡后经历了什么?但她相信哥哥那份:动写天地江河之神彩。静写日月万象之精妙,遐思万千,咨肆汪洋的文华才情。一定能光耀文坛。也许并不知哥哥的一千多首诗里有七十八首都会和她的名字有关,但她一定知道哥哥在诗中写的明月,是她、是故乡和亲人,是哥哥的魂牵梦萦,在月夜中将月亮作为她的化身与花和着酒在寂寞中吞下……。(附6)(附7一1)

我想李白离开故乡的时候,一定是踌躇满志的,不会想到仕途坎坷跌宕而贺知章是他的伯乐,也不会想到他会成为唐玄宗的翰林学士而誉满天下,更不会想到投笔从戎到永王李璘的军队是一种灾难……。记得美国短篇小说家殴亨利曾经说过:每个人都象是上帝侍者手中的瓶盖而被不经意的抛弃。虽然那个时代成就了他,他也为那个时代增加了光芒,他在《蜀道难》中写道的"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不正是他在仕途上的夸张写照吗?此时我和李大哥同诵了李白临终前的一首诗《临路歌》
大鹏飞兮振八裔,中天摧兮力不济。
余风激兮万世,游扶桑兮挂石袂。
后人得之传此,仲尼亡兮谁为出涕。
读到最后不免让人涕零。

我们望着时光将一抹青碧透紫,飘渺若纱的网将目尽处的田园尽收去翠屏中。知道该离别了,李大哥将通信的方式写在了太白诗集的扉页上,在上车时的离别中我又将诗集送给了李大哥。在晚上坐火车时才想起,追悔不迭。
在二千零九年的时候,我同朋友又去过青莲镇,朋友们去游览各处,尽管有些地方还在完善,但已经可以看到文化重镇的规模了。而我进镇寻访李大哥,对待这种头没脑的寻访,谁也帮不了我。我坐在广场进口的长廊上,期待着不期而遇。

去年和家人又去了青莲镇,走过耳目一新的仿唐建筑的镇子,走过陇西院,漫步于碑林广场、洗墨池……。登上太白楼,茫顾四野,钟灵毓秀,通透若虚,漫思致幻。那一刻多么想奇迹般的遇上李大哥,和他同诵宋代宋刚中的一首《草亭远望》
村舍无楼可望远,茅亭远望似登楼。饱看聚散云无住,最爱萦回水自由。
诗思已随芳草动,春寒少为好山留。谁将裘马换美酒,与我同消万古愁。
安吉作于2020.06.30


(注1:见韩愈《调张籍》
(注2: 杆很细,抗腐可达十几年之久的芦苇
(注3:李白小匡山读书时,经常去天戴山访道学剑时走过的山间小路
(附1)《访戴天山道士不遇》
犬吠水声中,桃花带露浓。
树深时见鹿,溪午不闻钟。
野竹分青霭,飞泉挂碧峰。
无人知所去,愁倚两三松。

(附2)《蜀道难》
噫吁嚱,危乎高哉!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蚕丛及鱼凫,开国何茫然!尔来四万八千岁,不与秦塞通人烟。西当太白有鸟道,可以横绝峨眉巅。地崩山摧壮士死,然后天梯石栈相钩连。上有六龙回日之高标,下有冲波逆折之回川。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问君西游何时还?畏途巉岩不可攀。但见悲鸟号古木,雄飞雌从绕林间。又闻子规啼夜月,愁空山。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使人听此凋朱颜!连峰去天不盈尺,枯松倒挂倚绝壁。飞湍瀑流争喧豗,砯崖转石万壑雷。其险也如此,嗟尔远道之人胡为乎来哉!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所守或匪亲,化为狼与豺。朝避猛虎,夕避长蛇;磨牙吮血,杀人如麻。锦城虽云乐,不如早还家。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侧身西望长咨嗟!

(附3)《早发白帝城 / 白帝下江陵》
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
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附4)《将进酒.君不见》
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岑夫子,丹丘生,将进酒,杯莫停。与君歌一曲,请君为我倾耳听。钟鼓馔玉不足贵,但愿长醉不复醒。古来圣贤皆寂寞,惟有饮者留其名。陈王昔时宴平乐,斗酒十千恣欢谑。主人何为言少钱,径须沽取对君酌。五花马,千金裘,呼儿将出换美酒,与尔同销万古愁。

(附5)《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
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览明月。
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
人生在世不称意,明朝散发弄扁舟。
(附6)静夜思
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
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附7)月下独酌四首
其一.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
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
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身。
暂伴月将影,行乐须及春。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
醒时同交欢,醉后各分散。
永结无情游,相期邈云汉。

其二. 天若不爱酒,酒星不在天。
地若不爱酒,地应无酒泉。
天地既爱酒,爱酒不愧天。
已闻清比圣,复道浊如贤。
贤圣既已饮,何必求神仙。
三杯通大道,一斗合自然。
但得酒中趣,勿为醒者传。
其三.三月咸阳城,千花昼如锦。
谁能春独愁,对此径须饮。
穷通与修短,造化夙所禀。
一樽齐死生,万事固难审。
醉后失天地,兀然就孤枕。
不知有吾身,此乐最为甚。

其四.穷愁千万端,美酒三百杯。
愁多酒虽少,酒倾愁不来。
所以知酒圣,酒酣心自开。
辞粟卧首阳,屡空饥颜回。
当代不乐饮,虚名安用哉。
蟹螯即金液,糟丘是蓬莱。
且须饮美酒,乘月醉高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