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雪域军魂》作品集锦 ――
编者:
一个特殊的年代,
一种特别的环境,
一群共和国的卫士,
在茫茫林海,
在皑皑雪域,
所向披靡,
无往而不胜。
用青春和智慧,
澎湃了河流,
用汗水和生命,
壮丽了山川。
诠释了:
中国军人的伟大与不朽!
《雪域军魂》王者归来!
《三亚头条》因你精彩!


老兵散文集(六)
亚东记忆尾声·重上乃堆拉
作者Ⅱ老兵
乃堆拉,藏语意为“风雪最大的地方”。它位于喜马拉雅山脉东侧的西藏日喀则地区亚东县与印度锡金段的交界处,海拔约4500米。翻过乃堆拉,就面临着喜马拉雅山南坡,面临着印度洋,是通往南亚次大陆的北大门。因此,它既是西南边陲的军事要地,也是世界上最高的公路贸易通道,以及中印之间条件相对较好的陆路边境贸易口岸。由于受季节气候影响,口岸每年6-9月间的每周1-4开放。
到达亚东的第二天,我们在口岸联检人员的陪同下前往乃堆拉。

通往乃堆拉的路,还是那条我们当年整修过的那条崎岖的盘山路,从亚东出来就开始上坡,弯道极多,虽然全部已变成了平整黑色路面,但仍不时发生塌方,道路依然险峻。据说,有人根据路面严禁超车的实线计算,大致有九十九个弯道。
上山的路上,我注视着窗外,除了黑色的、平整的路面,一切还像当年那样--青山依旧!
阳光与云雾在这里博弈。阳光高高在上,总想用他的光和热驱散云雾,给高原带来温暖;而云雾宁愿俯首也不愿离去,时而紧紧地簇拥在一起,时而潇洒地漂浮,总想用他的露汁滋润森林。 

于是,我时而享受到阳光穿云破雾带来的通透与温暖,时而又感受到云飞雾卷散发的湿润与清新。
到了半山,这可是云雾的领地。茫茫云海缠绕在山腰,我们在云中行、雾中走。此刻,我又一次领略到了什么是“乱云飞渡”、什么叫“云遮雾障”。
当我们跃上云端时,我再次看见了薄雾中的乃堆拉。
光阴荏苒,时光已悄然过去38年了。今天的乃堆拉,我已经完全认不出来了,而过去的乃堆拉,也只有在记忆的碎片里去搜寻。
记得71年的4月副班长带我从7连营地沿着林间陡峭的山坡、踩着老兵们趟出的小道,登上了乃堆拉。在那里,157团的战友给我和副班长留下了一张合影,这也是我在亚东唯一的照片。
那时的乃堆拉,条件十分艰苦,战士们就生活在白雪覆盖的工事里。坑道里白天一片泥泞,脱水菜、夹生饭相伴;夜晚滴水成冰,煤油灯、老三篇相随。除了当年那些兵,没人能描绘出那时的乃堆拉。
今天乃堆拉的战士,和我们当年一样青春、阳光。那时我们的青春纯净透明,今天他们的青春则五彩斑斓。看到今天的战士身着的军装、随身的装备、不错的待遇;我羡慕甚至有些嫉妒,然而更多的是为他们感到高兴。从我们那时高原新兵每月津贴10元到今天的600多元,我从中看到了祖国的日益强盛,看到了军人待遇的不断提高,作为一名老兵我深感欣慰。当然,我也希望这些年轻的战士不要忘记把青春和生命献给这里的老兵们。
在乃堆拉山口,我已经找不到当年的一丝痕迹了,而我们当年的营地也无人知晓。这时,我看见了一辆停在山口的邮政车。一打听,车的主人就是荣获全国劳模称号、25年奔波在这里的的国际邮件交换员亚林。战士们告诉我,亚林是这里的活地图,不妨问问他。于是我们和亚林攀谈起来。
亚林是本地人。或许是这个悲剧过于惨烈而流传,虽然那时他还小,但是对39年前那场震惊亚东的灾难也有所闻。他听说我们要去那个营地,摇摇头告诉我们,那里的路早已不通了,而且那个营地一切都没有了。他见我有些失望,便告诉我,在下山的路上又一处可以看见7连当年的营地,到了那儿指给我们看。
等着亚林办完交换业务,我们跟着他的车下山了。但是,在下山的路上云雾依然笼罩山腰,浓雾仍在山间漫游,前方的能见度不到20米。亚林的车一直没停,我知道在这浓雾紧锁的山腰上什么也看不见。 

望着窗边的雾,我仍不死心。到了那个通往7连和乃堆拉的岔路口,我下了车。一边是黑色平整的路面,一边是黄色凹凸的土路。我站在岔路口,望着38年前那条我熟悉的路,心里一阵酸楚。这时,我仿佛回到了38年前,忍不住迈开脚步向前去……百步之后,我又回到现实。此刻,我意识到:我也许再也看不到我的营区,我也许再也回不到我的营地。但是我永远不会忘记:那里安放着我的一段青春。
车,快下到亚东河谷了。望着云雾缭绕的山腰,望着消失在云雾中的乃堆拉,我突然明白,或许是上天不让你伤感,好让你珍藏一份完整、永恒的记忆。
我的7连,我的军营——还在喜马拉雅山脉南麓乃堆拉山口下的那片密林之中……
2009-07-06 于日喀则
(注:本文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补记:九年后,兄弟与我随行,我又一次登上乃堆拉。此刻,我仿佛又回到那个多雪的冬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