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河灯
文/沈传法
台风,却让天空完成了季节的交替,不觉间,气温清爽了下来。
晚饭后,和妻子一起出去散步,心情好,脚步也格外的轻松。月亮在干净的夜空,洒下瀑布般的光芒,丝毫掩饰不住初秋的甜美。
我对妻子说:“去明石桥吧”
“不是去了好多次了吗?”
“今天感觉心情不错,去那里赏月去吧,不然对不起这明月”
本以为,晚上人会少点,可以静静看流水淙淙,月色如雪。但还未到桥上,就远远看到桥面上早已聚集了很多人,岸边还偶尔传来一阵阵鞭炮声。河面上星星点点地漂浮着几盏类似烛光的小灯,像天河里的星光映照水面。人们窃窃私语,完全没有了平日的喧哗。
走到桥头,看到一个老人,用纸叠成了一个莲花样的底座,上面放了一个小小蜡烛,点着以后,慢慢的放在河面上,然后用手轻轻的推了一下,灯就开始随着水流,颤颤巍巍的飘向远方,汇入了各式各样的河灯中间。一盏盏,一簇簇,在洒满月光的水面上漂浮。在荷叶下,芦苇荡中,你聚我散,像极了孩童时代小灯笼,照着回家的路。
“老人家,请问今天怎么这么多人啊?放这些灯干嘛?”
“今天是七月十五,中元节,大家都来放河灯。”
放河灯,我这是第一次听说这个仪式,好奇遇上了探秘,感觉这个过程不仅美而且浪漫。水,本就是很有灵气的,再加上这些灿烂的烛光,更显得神秘而深邃。
岸亭畔 绿荷边
涟漪戏灯阑
琼珠溅月
画烛金波
秋色南屏晚
我走过石桥,来到另一岸边,岸边沿河的旅游观光带,种植着各类的花草树木,全都沐浴在月光下,似香雾弥漫其间,让人总是想双手合十,祈祷一份安宁与幸福。
蹲下身来,看着水面上随波颤动的明月,忽然有了一种年少的恶作剧心情。你美,我偏要打破你。于是,奋力击打水面,水中的明月,瞬间被我击打的支离破碎,溅起的水花,晶莹美丽,一个个以或长或短抛物线的姿势,优美的降落。转眼间,月光与水又绘就了一个完美的图画。
我静静的坐了下来。月光潇潇洒洒,浮光万顷,在水面荡漾着,泛着梦的光辉,闪着爱的呢喃,似无数梨花,似一川初雪。这灯、这水、这月光,简直就是一场天地盛宴,在等着人们来品尝。“我有一壶酒,足以慰风尘;倾洒汶水里,品味五千年。”在这河边仙境,与知己三五,畅谈古今,学古人邀月,也是一大雅事。
当我还在沉醉于梦境时,几声不太响的鞭炮传了过来。不远处,在一个比较偏僻的水流边,一个中年男子,个子挺高,穿的很整齐,也很光鲜的样子,拿了好多个河灯,慢慢的一个个放入水中,口里还念念有词。那顺水飘来的河灯也很漂亮,五颜六色的底座,有莲花样,荷花样,菊花样。有透明的,半透明的,还有四角的,六角的等等,不一而足。小蜡烛也制作的很精致,不大不小,正好放在里面,在微风中静静的燃烧着…….
当我再回到原来桥头,那位老人早已完成放河灯的仪式。我问老人是不是每年这一天都要放河灯啊?老人沉思了一下对我说,每年都这样,已经很早了,在他很小的时候,只要到七月十五,大家都来放河灯,最热闹的时候,还有在河边唱大戏的风俗。这个明代的石桥,是过去皇上下江南的必经之路,有皇家威力。桥的两头都有寨门,有很多的旅店,茶棚,很是热闹。虽然现在河面上架起了那么多的大桥,但这座石桥始终是最亲切的,站在这里,就像站在家里。老人还说,这里是最早放河灯的地方,也是人们最喜欢放河灯的地方,因为这里的水有神力,是天神让她往西流的。
我被说的有点懵,接着拿出手机,咨询一下“度娘”。原来七月十五的中元节,是道教的说法。中国古代以一、七、十月之十五日分称上元、中元、下元:上元是天官赐福日,中元为地官赦罪日,下元为水官解厄日。上元节也就是元宵节。中元节放河灯乃是为了为先辈祈福,早登天堂。七月属小秋,有很多作物成熟,讲究孝道的中国人用新米向祖先祭供,报告收成,这一祭祖活动随着道教的文化的发展而固定在了七月十五,成了一个民俗节日。不过在我的老家,因为不太注重这个节日,以农历十月初一为主,以至于我显得有点无知了。
面对河面,我不仅又重新审视那一盏盏的河灯。明亮,灿烂,光洁,似是天上的星星倾落人间,带来无限祝福。
从桥上回来以后,坐于窗前,打开电脑,记录一下这一晚的石桥之行。月光洒在窗台,流到键盘之上。抬头看月,还是那么的皎洁与明亮,如水的月光中,似乎有无数的河灯,在这个空濛的夜晚,修饰着完美。
我想,在名利之外,如果人人都有一个明亮的心灯,有一个虔诚的信仰,那么,在将来的日子,放河灯这个美丽的画面,会更加的诗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