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急流的情怀——定远作家杜卫国印象记》,文/高令亚

急流的情怀
——定远作家杜卫国印象记
文/高令亚
急流是定远作家杜卫国老师的笔名。早在十多年前,我就熟识他的名字,不是因为他曾经在乡村学校做过领导,而是因为他的文名和才名,他是我仰望已久的定远本土作家之一。2008年,我在《滁州日报·定远新闻》“副刊”发表了第一篇散文《我们村里的放牛娃》,当时,很受鼓舞,就有了写文字的心思,于是,平时就比较关注“副刊”,常常读到杜老师作品。他擅长写散文和诗歌,公开发表作品很多,在定远文坛上是一支笔。
以前,我与杜老师没有近距离接触过,自然没有过密的交往,我们的相知,还是多在虚拟的网络上。特别是近两年,我们在定远朗读群里都比较活跃,彼此发些作品,相互学习品鉴,所以,我们算是网络好友,神交已久。
不过,我对杜老师仰慕很久。文如其人。杜老师喜欢写现代诗,他发在朗读群里的作品,我篇篇读过。我不敢对老师的作品妄加评判,但我可以肯定的说,杜老师的作品很接地气,文字里萦绕着他作为文人的儒雅、大气和悲天悯人的情怀,而这,我觉得是一个正直的文人、一个作家应该具备的最基本条件。他爱生活,爱自然,爱文学,他把自己的“爱”倾注于笔端,有情有义,所以,他的作品满满的是真情,每篇都是用心之作。我喜欢读他的诗,生活味浓,节奏感强,却不晦涩难懂,质朴、生活化的语言,是他对生活的体验和关照形成的独特风格。作品来自于生活,而杜老师就是践行了文艺创作来源于生活的原则。
他还喜欢朗读,作为朗读组的组长,他率先垂范,不遗余力的为大家朗诵原创作品,这很不容易。毕竟,他有自己的工作,朗读只能是业余的,不过,他对待文艺的态度,绝对看不出“业余”二字,他是把“业余”作为“专业”对待,读每篇作品,他都认认真真,一丝不苟,表现出对文字的尊重和对作者的尊敬。很有幸,我的几篇拙诗,得到杜老师精彩诵读和演绎,从内心里,我十分感激和佩服杜老师的文学精神。听杜老师朗读,是一种享受,也无愧于他的“急流”的笔名。他的声音洪厚、有力,舒缓有致,他把内在的情感与文字的情感水乳交融,不经意间,爆发出一种原始冲动力。其实,杜老师是我的老大哥,已经五十多岁了,但他的朗读和作品表现出的活力就像年轻人一样,朝气蓬勃,幽默风趣。可以这么说,在群里无论大小和男女,对杜老师都格外推崇和仰慕,大家喜欢和他一起玩笑,从中感受到快乐。这也是我们作为文友聚在一起最想要的,成名成家不是我辈所愿,但是,从文字里寻求快乐,净化我们的思想,我觉得这是文艺普及的好处。
杜老师的面貌我是熟悉的,在多年前我就见过他,只是我们没有对面交谈过。杜老师虽人到中年,但风神俊朗,言谈举止潇洒、儒雅,一个地道的中国式文人模样。他是一个有气质的文人,仅从外貌里就可揣测出他的内心拥有的善良和美好的情怀。就在前不久,他和县教体局有关领导有机缘来到我们学校,尽管很忙,还是和领导说了“顺便看看我(笔者)”。那天下午,我正在办公室闲坐,杜老师和局领导一起前来看望我,我很惊讶和惶恐。县局郑培进主任和杜老师向我问候,表明来意,我们彼此寒暄了一会,就告别了。时间虽然短暂,但正如杜老师后来所言,和文友见了面,了了心愿。我近两年身体不好,没有机会和他们见面,他们能来看望我,让我内心十分感动。杜老师的大爱和胸怀,让我心里暖暖的。
杜老师是一个热爱生活的人,从群里得知,他喜欢自己做饭,尤其喜欢包包子,每到槐树开花的时候,群里的小伙伴们总是喜欢调侃我们的杜老师:槐花饼做好了吗?什么时候我们一起去品尝啊……杜老师就在群里晒出槐花饼的图片,搞得我们直流口水……
还是不久前,定远作家董书冰老师送我一本书《老家定远》(董老师大作),他托付杜老师转交给我的小妹,杜老师很快的就转交给她,并嘱咐她“要及时交给我(笔者)”。这事情很小,但可见杜老师的行事风格。于细微处见精神,这是我对杜老师的最深刻的印象。
我喜欢急流先生的诗和文,愿意聆听急流的朗诵,因为,我们有着共同的情趣,那就是对文艺和生活的执著和爱,那份恬然自适、乐观对待生活的情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