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伴梅雨
帝力于我何

这个夏天,我在江南度过,从书中的梅雨季节,走入真实的梅雨之中,亲身体验了梅雨季节的湿热闷气。
江南不缺雨,一个春季到初夏,雨水不断,但是,没有感到多。在中原地区生活了几十年,永远是对雨的企盼,古来就是“春雨贵似油。”所以,江南的春天,雨多一点,反而是一种喜悦,多好,这“油”上天一点也不吝惜。
进入六月中旬,持续地下雨,很难见到一个完整的晴天,气温一直在30度左右徘徊,加之空气湿度大,气压低,气闷,呼吸都不畅通。这就是梅雨季节到来了,这时节叫入梅。
梅雨是与梅子这种水果有关的,这一称谓由来已久。最早的文字记载是,南北朝梁朝《纂要》有“梅熟时雨曰梅雨”,有一千多年了。

记得小时候,在中原,也是这个季节,打下麦子,拿麦子到梅子园去换回来一筐梅子吃,也有小贩担着挑子走乡串户叫卖,由于梅子与妹子谐音,忌讳说卖妹子买妹子,就喊着“卖灰子了!”人们都知道卖什么的。小时吃一点梅子,又酸又甜,印象中很好吃,后来多少年吃不到这种水果了,因为激进的年代把树砍了,以后连饭都吃不饱,哪里还去种果树吃水果。现在梅子这种水果在北方很少见到,可能是这种水果酸味太浓,古来就有“李梅树下抬僵人”的说法,吃多了伤人身体,人们不再热心种植。南方这里,雨于梅命名,应该是这季节梅子是十分普遍的水果。现时是,市场上梅子有,也不多,或许是上述原因,也或是随着科技的发展,水果品种越来越多,梅子无论是口感和营养都不能与其他水果相比,所以种植就少了。

江南梅雨,与中原的连阴雨不同。中原的连阴雨虽少见,但是有个别年景一下起来,连绵多日不停,满地都是泥泞,农家被困在屋里出不去门,什么事也做不成。这里连续一月的梅雨,几乎是天天是雨,中雨小雨交替下,可是,直下个一整天还少见,往往是,早上起来,阳光撒了一地,一会儿阴云密布,趁你不注意间,雨点花啦啦落了下来,每天都在下雨,每天都有阳光。就这样,下下停停,停停下下,我行我素。
另外,江南的梅雨,如江南人的性格,下得温和,就是淅淅沥沥地下,偶尔也有隆隆的雷声,缓缓的,雨也随之落下来了。还没有见到,象北方那样,乌云翻滚,昏天地暗,电闪雷鸣,狂风怒放,如天塌地陷一般,倾刻之间,暴雨如注,似乎要把人逼出这个世界。

江南雨多,出行必有伞,“纸油伞,乌篷船”就是江南的一道风景。自古以来,江南以造伞出名,伞也成了艺术品,到江南旅游,到处可到有售卖精美的小纸伞,让人把玩欣赏。梅雨季节,大街小巷成了伞的海洋,真的是伞头窜动。不过现在看不到纸油伞了,时代变化,都是钢丝结构的花布伞,细密轻巧结实又好看。
江南梅雨要持续一月有余,地面一直都是湿澛澛的,潮湿的空气,让衣物食品极易发霉,所以,梅雨也叫它“霉雨。”是江南人对这一季阴雨的诅咒。凡事都有两面,雨水充足,植物们高兴极了,疯狂生长,让江南人有了丰富的瓜果蔬菜享受。沟渠灌溉,在北方就是农民的命脉,江南人何曾想过浇水的事儿,田地时时被上天浸润得舒舒适适。

突然想到江南有一道名菜,也是家常菜叫梅干菜扣肉,就问当地朋友们,此菜名何来?他们也说不出个所以然,大概是梅干菜是用青菜叶子凉晒发酵而来,发酵与发霉有关,说成霉菜又不雅观,所以成了梅干菜,霉因梅雨而来,梅干菜是“霉”出来的,和梅雨还是有点干系。
站在钱江边上,看雨雾弥漫在江面,满眼都是水。北方朋友传来信息,那里正在浇水抗旱,说看着缺水的禾苗,心急火燎。地域差啊,有的用不完,有的贵如油,同样的生存为人,不能不感叹命运的不平。
与梅雨亲密接触,与梅雨相伴,才真正体会到了“书上得来总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的道理。人生啊,能多一点经历,真的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