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都文学||上海作家李国富作品《斑鸠的今天》(散文)

斑鸠的今天
作者:李国富
一次,我从上海回故乡淮南,看望一位久违的老同学。这位老同学因为早恋而高中辍学,和女友一起回乡种田多年。老远就看到他家的高楼院落被碧绿的水稻和果树围绕着,附近还有一片竹林。刚走近院门外,就是一阵狗叫。主人闻声出来,看看我,有些惊诧,“你什么时候回来的?人都变胖了,快进家里坐。”我笑道:“你还是原来那个样子啊!”老同学过去偏瘦,现在还是那样子,他妻子倒是比以前胖一些。走在院子里铺着水泥和黄沙,石子的混泥土上,倏忽间感受到了一种农家独有的温馨感。
突然,院子里的一个角落引起了我的注意。一小片没有铺混泥土的花丛中,竟然有多只斑鸠在网下悠闲的走动啄食。一开始我还以为是鸽子,走近了才认出是斑鸠。这些斑鸠不跑、不飞、也不惊慌,一副气定神闲悠然自得的样子。我是在农村长大的,小时候经常到树林里玩,有时还用弹弓打麻雀和其它鸟类,还爬到树上掏鸟窝,所以能分清鸽子和斑鸠。记忆中的斑鸠,总是害怕人类、远离人类。一看到我和同学们走近,就会停下走动和吃食,警惕的注视着我们。一旦感觉危险,就会从吃食的地上飞到树上,或者从近处的树飞到远处的树上,从来没有像今天眼前的这些斑鸠一样旁若无人过。离开农村这么多年,难道现在农村兴起养斑鸠项目了?老同学听过我的疑问笑了:“这不是饲养项目,这些斑鸠都是自己来的哦。”这让我更感诧异。虽然这些年,人们爱护环境的的意识增强了,也出现了许多人和动物相处的佳话,但是斑鸠自己找到、住到一户农家的事情,平生我还是第一次听说,第一次见识。
原来,老同学家院子里经常晒谷子,刚开始有一只斑鸠过来觅食,主人没有赶它走。接着又来了一只,主人也没有赶它们走。天黑了,它们飞走了。隔了几天,这对斑鸠又来老同学家的院子里觅食。主人的妻子很友好的走过去,给他们撒谷粒,它们不飞,还怡然自得地走来走去吃食。冷天越来越近,那对斑鸠还是经常来觅食。老同学有了儿子,做了父亲,很高兴。每天早晨起床后就在院子里撒一点稻谷,那对斑鸠就过来吃。后来,老同学撒稻谷和斑鸠来吃食,就成了这个院子里每天的必有的一景了。天气越来越冷,刮风下雨又下雪。老同学夫妻看到缩在树枝上的这一对斑鸠有点可怜,就在花丛里给斑鸠做了一个木板小房子,在木板房子里再铺上干稻草和干麦秸,斑鸠就搬到他们院子里的新家来住了。就这样斑鸠在老同学院里,过了一个温暖的冬天。春暖花开,枝繁叶茂时,这对斑鸠在老同学家院子的花丛里产下了两只蛋!主人给它们又铺了草窝,还设立了隔离网,防止它们受到其它动物伤害。斑鸠白天经常飞出飞进,晚上仍然安居这里。老同学在院子里又喂了一条小狗和部分小鸡。小斑鸠顶破蛋壳,也慢慢会走路了。小狗、小鸡、小斑鸠,一起在一个院子里慢慢长大,自由自在地在院子里生活,互不伤害和谐相处。慢慢地,这些小动物,好像都成了老同学家的家庭成员,他们一家也都和这些动物形影不离,整个院内充满了安宁和谐的气氛。一年又一年,斑鸠在这里繁衍了好几代,院子里就有了一群斑鸠。老同学杀鸡款待我时,担心斑鸠看到受刺激,因此都是到邻居家把鸡杀好再拿回来的。我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做,鸡和斑鸠虽不同类,但物以类聚,生命惜惜相怜……
今年,我又回家乡办事,再去拜望这位老同学,他已经做了爷爷。那一大群斑鸠,有的还在老同学家的院子里走来走去,有的在院子外面的新增加的果树上停留,果树上有一些鸟窝,有的斑鸠就在空中飞来飞去,看到我就好像是很熟悉很亲近,一点也没有小时候斑鸠们的恐惧和疏远感觉。老同学说,这些都离不开乡邻们的支持。

作者简介:李国富,校名李怀富,笔名山林。工作于上海市徐汇区梅陇文化馆。1969年出生于淮南市凤台县毛集镇何台行政村第一生产队,1982年迁居桂集镇颜王社区庙李庄。1992年到上海工作至今。爱好文学,文体多样,作品多发表在《黄河文创》、《羽墨飘香》、《淮南作家》、《诗意八公山》、《温馨微语》、《远方诗歌文化传媒》、《美篇》、《和讯博客》、《中国博客》、《文学笔友网》等网络媒体平台。2018年9月出版个人在中国2010年上海世博会上海馆工作的图片和散文集《走过的路 经历过的世博 永存的记忆》壹部;组诗《父亲》等七首发表在2019年吉林出版社的《中国诗词传世经典》书中;散文《斑鸠的今天》发表在2019年作家出版社的《中国当代散文精选300篇》书中;散文《和平公园记》《今天是你的生日》,新诗《提篮桥随想》《梦回故乡》《心迹》发表在吉林出版社的《新世纪文学》书中;新诗《还想再来》《回来吧台湾》发表在《中国新世纪文学》书中;短篇小说《沉浮》、《打工仔的爱情》发表在美国《华新社华尔街报》。是上海文艺出版社读者俱乐部终身会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