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旅欧散记之三十六
——土豆在欧洲(二)
文/艾莉(成都)
德国三十年战争于1648年结束,而在1647年,费迪南三世治下的法兰克地区成功将土豆作为食品进行了大面积种植,这是一个进入史册的伟大举动。法兰克地区现成的经验和种子繁育方法对战后稳定局势发挥了决定性作用,正好德国的土壤条件非常适合种土豆(单产是中国的三倍!),否则过渡期内不知还有多少人口损失。这不能不说是苍天对德意志民族的怜爱。再晚,奶牛业在欧洲大发展,使欧洲居民的饮食顺利完成了从温饱型到讲究型的转变,为欧洲人的强壮体格奠定了基础。人的饮食对谷物的依赖性逐渐降低,有更多的谷物酿酒,当然也有了更多的土地种植啤酒花,这时德国的啤酒业开始进入快车道,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德国今天的6000多个啤酒品牌,绝大多数是那次战争之后创建的。啤酒的普及成为生活上台阶的重要内容,饱受战火蹂躏的民众把喝啤酒作为享受的同时,也在名称繁多的啤酒从白到“黑”的广谱颜色分布和它们的口感中感想生活的各个侧面,将生活的酸甜苦辣融入杯中大口喝下,变成明天的力量。
三十年战争是对德国人在政治、文化、价值观、宗教信仰和人格上的一次炼狱般的煎熬,此后浴火重生的德国逐步走向统一,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治国方略,在欧洲民族之林开始很有自信心地与狼共舞,成为政治军事强国,今天的英国女王、美国前总统里根等都有着德意志贵族的血统,而且他们之间还有远亲关系;也是从那次战争以后,德语有了一个成语“Was uns nicht tötet, macht uns härter.”,意思就是:任何锤炼和煎熬,只要杀不死我们,都会使我们更加坚强。这是何等的气贯长虹!?同时代,地球另一端的内战也使当地人口损失了一半,但是只用了一半的时间——十五年,杀人效率比德国人高多了。这就是行将就木的中国明朝和几群流寇。明朝末年发生了中国封建史上最丑陋的事情,使国力一流的“天朝”在与李自成及满族的较量中输得精光。
2020年6月25日
艾莉,长春人,满族格格;毕业于西南交通大学;四川省作家协会会员;德国游学近十年,出版《莱茵三色》;回国后在某大学工作,出版《那年那月那些事》《踏遍青山人未老》等多部作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