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在大山的背影文/张岩
我路过日出,抵达清静的村庄
是最祥和的尘世
树枝上未了的鸟鸣
引领高山流水
白云被放逐 , 大山被黛色浸润
我指尖的光阴 ,开始温暖一滴露水
一片枝叶来自夏天的热情
把天空的雷鸣送回大地
衍生的那些森林
供养草色 还有一片土地
我留在大山的背影
与四季交替战栗
一半留给黑夜
一半留给白天
《易经》曰: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时合其序!
张老师的诗,从内心深处掏出了这种明晰而浩然的气场。
感悟于尘世,最是那祥和村庄。
悟的触角,穿行于日出的温熙,以凝结于树梢的鸟鸣,领唱于天地和鸣。
大山是美丽的,大山是空灵的,白云有如被放逐一般的野性,黛色氤氲润泽,有如洇染的水墨,而以"光阴"入于"指尖”,去温暖一粒露水。则有金句之大光,性灵在微观和宏观之间切换,通感于色境与禅境的通透里。
"把雷鸣送回大地“,“供养草色和一片土地”,诗写有不凡的气势,而从气势中换发的就不仅是情致,而是一种胸襟和博大情怀了!
相对于留在大山的背影,诗人的脉博成了四个季节的博动,而且蓄满了感性的悸动,留给黑夜一半,留给白天一半,则有着诗人主观上撕裂精神违逆的自我鞭策!
《论语》有言,知者乐水,仁者乐山,以山的沉重静谧固守于本真,以水之灵动抵达于精神的内质!唯有溶心,禅于物我一体,方有浑圆的感应应于自然!
张老师的诗可谓出于性灵,遂有天成之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