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这天他闲逛中遇见一道士在那里打坐,他就向道士请教,道士给他讲了一回养生术,他便与道士相对静坐忘归,直到第二天岳父才把他找回去。
弘治二年(1489年),王守仁十八岁时,与夫人诸氏返回余姚,船过广信,王守仁拜谒娄谅。娄谅向他讲授“格物致知”之学,王守仁甚喜。
之后他遍读朱熹的著作,思考宋儒所谓“物有表里精粗,一草一木皆具至理”的学说。
为了实践朱熹的“格物致知”,有一次他下决心穷竹之理,“格”了七天七夜的竹子,什么都没有发现,人却因此病倒。
从此,王守仁对“格物”学说产生了极大的怀疑,这就是中国哲学史上著名的“守仁格竹”。
有一年春天,王阳明和他的朋友到山间游玩。
朋友指着岩石间一朵花对王阳明说,你经常说心外无理,心外无物。天下一切物都在你心中,受你的心控制。
但你看这朵花在山间自开自落,你的心能控制它吗?难道你的心让它开,它才开的;你的心让它落,它才落吗?
对此,王阳明的回答别有一番味道:“你未看此花时,此花与汝心同归于寂;便知此花不在你的心外。”(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