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童时的端午节
文/丁继坤
一年一度的端午节到来之际,当我看到大街小巷、超市、商场随处可见欢庆端午节的香包、串串、棕子等节日礼品,不由人思绪翩翩,回想起当年孩童时家乡过端午节的情景。孩童时,只知道每年有个端午节,盼望着能吃棕糕,能带香包,对节日的来龙去脉全然不知。入学后,才从课本上了解到为什么要过端午节:一种说法是每年的农历五月,正是仲夏登高,顺阳在上的时节,它的第一个午日亦称为端午节;另一种说法是早在周朝,就有“五月五日,蓄兰而浴”的习俗。再一种说法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是屈原投江殉难日,“昨夜子规声啼催,今早汩罗带泪归;《离骚》一曲哀民生,谁人诵之不含悲。”这首诗词是为了纪念屈原而作的。人民为了纪念他,才有了吃棕子、赛龙舟和过端午节的民风民俗。曾记得孩童时的端午节,时逢花红树绿、勃勃生机的仲夏,正是乡村绿树成荫、万物生长的季节。在收获希望的田野上,翻滚着金黄色的麦浪,杏树上挂满了成熟的果实;黄河岸边的沟畔上,各种野花姹紫嫣红,竞相开放。农家的门簪上面插着带来芳香气味、可驱蚊蝇、预防温疫的艾叶,巷道里洋溢着乡亲们的欢声笑语;农家小院一只只小燕子忽高忽低盘旋飞翔,叽叽喳喳的叫个不停;翩翩起舞的蝴蝶扇动着彩色的翅膀轻飞漫舞,给人们带来吉祥的祝福,乡村处处流淌着温馨和谐的节日气氛。孩童时的端午节,虽然物资匮乏,经济短缺,但在我的印象中却过的有滋有味。
那时母亲为了我们过好端午节,平时省吃俭用,提前就准备好缝制红肚兜的红洋绸布料,让姐姐抽时间刺绣上蛤蟆、蜈蚣、蝎子、蜘蛛、小蛇动物的红色“五毒裹肚”,一是寓意祁盼穿上红肚兜的孩子以毒攻毒,避邪消灾,不让蚊虫叮咬;二是可保护肚脐免受风寒着凉,无病无忧,健康成长。在端午节这天,母亲还为未满十二岁的子女,在手腕、脚腕绑上五色线,俗称“长命绳”,并将买来的雄黄,用水兑好,涂摸在我们的耳朵、鼻子、屁股等部位,为的是防止蚊虫叮咬和蜈蚣侵害。孩童时的端午节,在韩城当地农村有这样一个民俗:每当端午节前,村里娶的新媳妇第一次在婆家过端午,娘家要给女儿送节日礼物,有花馍,有香包、有用麦杆做的串串子。
香包用五色绸缎缝织,大小如红枣,型似“鸡心”状,好似一件件小小的民间工艺品;并包有挥发气味的香草,散发出阵阵清香,很受小孩们喜爱。于是主人家就把送来的礼物分送到左邻右舍(也称为打散),为的是让乡亲们沾沾娘家送来的福气,从而增进了邻里之间的和谐乡情。那时我们能收到不少礼物,男孩子的衣服带上香包,女孩子的头发上插着串串,高高兴兴的尽情玩耍,节日的快乐难以言表。孩童时的端午节的当天上午,母亲一大早起来,在下地干活前,总是把蒸好的棕糕先让我们吃,她从地里劳动回来再吃,使我们感到深情的母爱和节日的快乐。那时家里一年能吃上一两次棕糕就感到十分满足了。因为那时基本吃不到棕子,蒸棕糕没有现在香甜的江米,而是把地里种的软糜子碾成小米,蒸成棕糕,里面放的红枣也不多,更不要说放白糖了,吃起来也没有现在江米蒸的好吃。因为经常吃不到粽糕,那时我们照样吃的津津有味。曾记得儿时有一年的端午节,正是农村龙口夺食的麦收季节。有这么一句农谚:“麦黄秋黄,绣女下床”。
一旦开始割麦,全队男女老少齐上阵,我们上学的孩子们也要放麦假,投入的紧张繁忙的捡拾麦穗等力所能及的夏收中去。这时父、母亲白天要参加生产队里的劳动,晚上还要到场间加班跃进,根本没时间去蒸过节吃的棕糕,只能等稍闲时才能把棕糕补上。如今在党的富民政策指引下,农民的生活如芝麻开花节节高,想吃棕糕再也不是什么奢侈的愿望了,与儿时的端午节相比,有着天地之差。为了传承端午节的传统文化,国家还给上班族安排了节假日,与家人一起欢渡,使人们感受到别有一番节日的趣味。 韩城市新城办河渎村四组:丁继坤 电话:18992356909

